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调控:认识与应对不足,外部失衡问题待解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调控:认识与应对不足,外部失衡问题待解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成为一个开放经济体。在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对外部均衡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内部均衡,如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的描述,鲜有将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并列为年度调控目标的情况。在21世纪以来的宏观调控中,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虽然已经引起重视,但对平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放在应有的地位。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调控:认识与应对不足,外部失衡问题待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加入WTO、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等的共同推动下,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快速提高。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成为一个开放经济体。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研究显示,一国的内部均衡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与外部均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可能出现冲突(“米德冲突”,见第一章),需要进行合理的政策指派,以便同时缓解内部和外部失衡的状况。在开放经济中,国际收支平衡是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就业同样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在中国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对外部均衡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内部均衡,如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的描述,鲜有将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并列为年度调控目标的情况。在21世纪以来的宏观调控中,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虽然已经引起重视,但对平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放在应有的地位。为了实现内外部均衡的目标,需要同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支出调整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影响贸易的支出转移政策——主要以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但我们近年来对汇率政策的运用是不够的。

由于对外部均衡目标不够重视,导致外部失衡影响内部均衡的被动状况。近些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多次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并存的冲突状况。由于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不受重视,在宏观调控中没有采取指向外部平衡目标的政策操作,而是放任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状态。结果是外部失衡得不到缓解,且向国内传导引起内部失衡的加剧。例如,2004~2007年的宏观调控中,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央行外汇占款增加,形成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不得不采用更强力的紧缩政策,对冲外部失衡传导形成的货币扩张,以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针对内部失衡的宏观调控因此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效果也可能不够理想。(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