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与自然共生:北京提出控制人口规模目标

人与自然共生:北京提出控制人口规模目标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北京公布了要进一步控制人口规模的目标。

人与自然共生:北京提出控制人口规模目标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非常根本的理念性的作用,要有度有序地利用自然资源,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要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保护红线。自然资源、生态空间是有限度的,它不是无限度地扩展的,现在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来确定生态的红线,即生态的上限,我们就应该按照红线的规定来进行经济生产活动,要通过红线来构建合理的四大空间格局,即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如生态环境部就进行了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草原局六部委建立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利部进行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部委进行了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国家海洋局建立了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2.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调节城市的规模

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调节城市的规模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例如,北京应该按照人口规模的一个根本的制约因素,即水资源的承载力来调节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按照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水平,北京人口的极限应是2 300万人,原本预计到2020年的目标是1 800万人,但现在早就突破了 1 800万人,达到了2 114万人,这还只是户籍人口。其实每年北京的常住人口非常多,但他们不会被统计在户籍人口当中,甚至有学者说,北京每天居住的人口甚至超过了3 000万人,已大大突破了水资源能够承载的能力。基于此,北京公布了要进一步控制人口规模的目标。

3.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

依托山水地貌特征来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施绿色规划、绿色设计和施工标准。特别典型的是各个城市都在建摩天大楼,而摩天大楼都是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其实玻璃幕墙并不适合中国的气候,玻璃幕墙最初是在德国、法国这些国家推广的,这很符合它们国家的气候。这些国家处于欧洲中部和北半球偏北的地方,他们有典型的地中海区域的气候特征,冬天相对而言比较冷,夏天也不太热。这种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玻璃幕墙,夏天不用开空调,所以整个玻璃幕墙的成本不太高;而冬天天气又比较冷,玻璃幕墙可以起到保温、吸收阳光、采光好的作用。但中国的夏天普遍高温,玻璃幕墙吸收了更多的热量,导致现在的建筑能耗非常高,需要大型的中央空调来给玻璃幕墙的建筑进行降温,所以玻璃幕墙不太符合中国城市的要求和形态。

4.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清洁与改造(www.xing528.com)

支持绿色清洁发展,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建立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业技术装备的更新,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发展新兴的绿色产业,而且要将传统的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绿色制造要求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传统的制造业通常是高耗能的产业,既浪费大量资源,又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清洁与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例如,发展绿色信贷银行应对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设置一定的限制,如能耗过高、污染过严重的企业,银行就不贷款,用金融的手段来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一系列具体内容,绿色制造体系包括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和强化绿色监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一货物贸易国,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在较长时期内主导着工业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制造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面临新工业革命以及工业4.0时代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挑战。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倡导“低碳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在这种大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新型工业化、推动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重要要求,而且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应对全球低碳竞争的重要举措,是保障我国能源和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5.培养公民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资源环境国情与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6]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重点内容和目标要求,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总体上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尚未形成自觉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氛围,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工作不扎实、不到位。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突出重点,抓好落实,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笔者认为应着力增强三个意识:一是节约自然资源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到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加之存在浪费现象,石油紧张、矿物减少、淡水缺乏、粮食短缺等直接威胁人类长远发展,增强节约资源意识,自觉养成节约一滴水、一粒粮、一度电的良好习惯。二是保护环境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必然导致环境灾难,如气候变暖、酸雨频发、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等,这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引导人们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改善生态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到掠夺式地向自然界索取,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自然界承受不了,必然带来生态危机,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发展;引导人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自觉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将新样本各因子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求得相应函数值:

(3)Fisher 两类判别的显著性检验。通常采用F 检验对判别效果进行检验,采用的统计量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