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在澳大利亚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其实这个词进入澳大利亚人的词汇仅是40年前的事情。从二战后开始引进英国以外的移民,到惠特拉姆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废除白澳政策,“多元文化”一词在1973年正式由当时的移民部长格拉斯比提出。
虽然多元文化一词由格拉斯比提出,但在客观上促成了今天的多元文化局面的人却是澳大利亚第一任移民部长考威尔(1945—1949年任移民部长)。他提出实行战后移民计划,吸收非英国或爱尔兰的移民。尽管考威尔绝非出于多元文化考虑,事实上他还是白澳政策的拥护者,但他的政策客观上促成了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
随着非英语背景移民人数增加,澳大利亚废除白澳政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惠特拉姆(1972—1975年任总理)上台后正式废除白澳政策,从政府层面推行多元文化。过去认为移民必须放弃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改名字并对自己的口音感到羞耻的观念开始分崩离析。工党政府推行的多元文化政策,接受来自各个文化以及种族背景的移民,鼓励各民族保持及发展本身的文化传统,强调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容许各种不同文化的存在,同时拥护澳大利亚公民的价值、意识和民族精神。从此非白人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形成目前的多元文化社会。
澳大利亚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引进大批新移民,当时每十年引进约100万新移民,为澳大利亚社会带来了新的色彩。时任移民部长格拉斯比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多元文化”一词,并主张每个来到澳大利亚的移民最终将真正融入这个“国家”,不再是访客,而是澳大利亚公民。
如果说格拉斯比创造了“多元文化”这个词,随后的弗雷泽政府(1975−1983年)则赋予了多元文化真正的内容。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东南亚国家出现人道主义危机,数百万人逃离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大批“船民”涌向澳大利亚。弗雷泽政府决定在1983年前安置来自东南亚的7万难民。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大胆举动。这是澳大利亚首次大批引进非欧洲裔移民,也标志着澳大利亚从白色澳大利亚向多元澳大利亚的重大转变。这批难民的到来给澳大利亚社会带了不小的震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社会对亚洲移民大批涌入展开了激烈辩论。澳大利亚社会不断发酵的反移民情绪促成了宝琳·汉森领导的一国党的崛起,人们开始质疑多元文化政策。虽然汉森现象最终慢慢偃旗息鼓,对多元文化的焦虑情绪又在别的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这次是针对穆斯林背景的移民,而对文化多元性的敌对情绪则披上了激进爱国主义的外衣。
今天的澳大利亚社会,多元文化仍不时激发社会的紧张情绪。但是总的来说,特别是年轻的澳大利亚人已经接受了社会的文化多元性。从这个层面看,虽然经历许多历史磨难,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还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澳大利亚内政部下属多元文化事务部门,专门负责推行促进多元文化的政策和制度,各州和领地也都设有相应的多元文化管理部门。例如:新南威尔士州的社区关系委员会(Community Relations Commission of NSW)和维多利亚州的多元文化委员会(Victorian Multicultural Commission)。政府还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澳大利亚和谐日(Harmony Day),庆祝多元文化,宣扬澳大利亚人相互尊重、团结和和谐的社区精神。
2019年3月,莫里森政府宣布了一项7 100万澳元的一揽子计划,旨在促进和发展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其中包括如下几项。
√ 2 040 万澳元用于扩展和增强国家社区中心计划,以帮助有学龄儿童的移民家庭与社区建立联系。(www.xing528.com)
√ 为国家青年中心计划提供220万澳元,以支持移民和难民妇女以及13~21岁的年轻人。
√ 为“抚养融合补助金计划”提供730万澳元的额外资金,包括新一轮的300万澳元补助金,以支持移民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和公民生活。
√ 1 960万澳元用于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社区包容。
√ 1 000万澳元用于社区语言计划,以帮助澳大利亚年轻人学习另一种语言,并使人们与新文化联系起来。
√ 180万澳元用于通过“增强社区参与计划”(Enhanced Community Engagement Program),帮助年轻人应对网络暴力。
√ 60万澳元用于评估澳大利亚现有的社会凝聚力措施,以帮助制定未来战略。
维多利亚州本迪戈市苏格兰文化节 摄影:林俊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