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林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管理未能充分挖掘网络优势
仍然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再到销售终端,环节多,周转周期长,造成农林产品供应链是一条断裂的短链。
2)供应链成员之间信任不足,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
供应链的各参与成员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当日现货交易机制中只能存在竞争关系。
3)物流效率低下
我国农林产品供货商和零售商各自为营,导致物流设施设备重复建设,同时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低,大多数自营平台很少利用第三方物流。此外,冷链保鲜物流技术低下,农林产品损耗率高。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内,美国的果蔬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我国物流环节的损耗极为严重。
4)信息支撑技术应用不足
条形码技术已在终端广泛使用,但在流通中间环节仍应用不足;二维码、物流跟踪、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不够,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利用率不高。
5)供应链各环节存在严重信息不畅和时效性差现象
各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一致和缺乏信息统一共享的平台,极易出现“牛鞭效应”,是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实现在市场信息指导下组织农林生产和精确配送;由于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不够,在实际物流配送中有许多无效配送,造成严重浪费和市场价格的波动。目前农林产品市场上仍存在一些卖者找不到买者、买者找不到卖者的情况。另外,销售终端的消费信息采集、分析、反馈的迟钝和不准确,也导致供应链缺少组织化的新产品开发和农林产品经营的持续发展。
6)追溯系统覆盖面窄
消费者无法实现对自己所购买产品是否符合购前期望进行评价,无法知晓产品从种植、加工制造到物流等环节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无法验证自己所购农林产品是否安全与货真价实。现有的追溯系统覆盖面窄,主要集中在食品领域,且没有与网络营销平台衔接,消费者要么不知道追溯系统,要么使用不方便。
2.网络环境下的农林产品供应链整合模型
1)整合模型结构
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信息平台,将农林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林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林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林产品的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等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农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直接进行监管,同时在信息平台上发布农林产品最新的国际、国内标准来指导生产。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网络终端对所购买的农林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查询,并可追溯产地或生产者和经销商等,切实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农林产品品牌的创建和保护。由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农林产品供应链的物流配送功能,使整个农林产品流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从而减少损失,节省费用。农林产品供应商根据网络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发布采购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林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林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林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林产品的损耗,而且提高农林产业化水平。农林产品供应链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直销、网上拍卖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如果涉及跨境交易,连接到海关或银行网站,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等操作(图14.9)。
图14.9 网络环境下的农林产品供应链整合模型
2)整合模型特点
(1)供应链信息充分共享,供应链全程可视。农户、农林产品供应商及农林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使农林产品在从田间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制的状态,农林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降低农林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
(2)通过信息共享,农林产品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对整个农林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林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缩短了农林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保值期。
(3)农林产品种植者、供应商和经销商都获得更大的利润。农林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因信息共享,能够精准、及时、有效地安排生产任务,减少盲目性,降低成本和损耗,有助于扩大各节点企业的利润。
(4)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客户关系。整个农林产品供应链完全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协同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长期客户关系,提高企业品牌美誉度。
3.追溯系统
1)追溯系统概述
由于农林产品事关消费者身体健康,安全因素不容忽视。如图14.10所示,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PC 端输入编码等,通过网销平台提供的追溯接口进入追溯平台或者直接链接到追溯平台,快速获悉商品的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质量信息,解决消费食品的安全需求。因此,建立一个独立于网销平台的第三方追溯平台,供消费者和卖家实时追溯产品信息,特别是在食品安全公共事件爆发之际,追溯平台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www.xing528.com)
图14.10 追溯方式
积极引进传感技术,从田间到餐桌等多个环节配置传感器收集数据,打造一个农林产品物联网体系。物联网前端数据收集、后台数据库构建及数据挖掘等为农林产品赋予“电子履历”,对产前、产中、产后、储存、加工、配送、营销等各个环节全程监控,形成一体化的农林产品追溯系统。图14.10所示为目前常见的追溯方式。
如图14.11和图14.12所示,追溯系统应由独立于交易各方以外的第三方提供相应服务。卖家与追溯服务提供商合作,由追溯服务提供商进行全程信息采集、分析,出具卖家评价结果,并向消费者提供在线展示和查询。买家通过网销平台可以查询所购商品的有关信息,愿意相信追溯结果。第三方追溯服务提供商为买卖双方提供多种服务,全方位覆盖影响农林产品安全的各个环节。
图14.11 第三方追溯平台的功能结构
图14.12 追溯系统逻辑结构
如图14.13所示,追溯系统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来提供多种追溯相关的服务。
图14.13 物联网技术的追溯系统构成
(1)在生产种植环节,追溯系统可以使用传感器及数据采集技术、RFID 数据采集技术、3D 视频传输技术、数据库构建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进行源头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为后续环节提供原始数据和分析结果。
(2)在加工流通环节,研发新型的深加工工艺,减少营养损失、有害物的添加和使用,使用现代包装技术,制作二维码(QR),加强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全过程检验检疫。
(3)在营销环节,构建网销平台时,考虑到追溯需求,建设追溯销售网络或者引入追溯服务,方便消费进行追溯查询,同时提供有关的检验检疫报告,为消费者提供第三方法律援助等。
2)常见的追溯系统
(1)国家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
国家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http://www.chinatrace.org)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主要面向全国生产企业,实现产品追溯、防伪及监管,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设及运行维护,由政府、企业、消费者、第三方机构使用(图14.14)。国家平台接收31个省级平台上传的质量监管与追溯数据;完善并整合条码基础数据库、QS、监督抽查数据库等质检系统内部现有资源(分散存储、互联互通);通过对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实现信息公示、公众查询、诊断预警、质量投诉等功能。
图14.14 国家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
北京市农业局食用农产品(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www.atrace.org)是北京市农业局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界定生产与经销主体责任,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而建立的管理系统(图14.15)。目前在蔬菜品种上选择部分企业先行试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农产品生产、包装、储运和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跟踪。该系统从2006年初确立到目前已经基本开发完成,开通了4种查询模式(网站、短信、电话、触摸查询屏),已经在北京天安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小汤山特菜基地)、东升方圆农业种植开发有限公司等40家蔬菜加工配送企业内进行了推广应用,覆盖生产基地面积12万亩,其中有5个生产基地可实现生产过程查询,供应带有追溯码的蔬菜品种120多个,产品销往超市、便利店、食堂等170多家。另外,为了方便消费者查询,在华堂商场亚运村店、美廉美超市北太平庄店、易初莲花通州店、沃尔玛石景山店等多家超市内安放了触摸查询屏。
图14.15 北京市农业局食用农产品(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3)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与召回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在食品安全追溯领域已经形成“一个平台,多套系统”的格局。一个平台是指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与召回公共服务平台(www.safefood.gov.cn),多套系统是“从田间到餐桌”的果蔬、禽肉、水产、深加工农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及市场终端追溯管理系统,并且以上的每套系统都包含内销企业版和外销企业版,同时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提供网上B/S版和C/S版两种系统架构形式(图14.16)。该平台主要由企业端管理信息系统、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平台和超市端查询系统三部分组成,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超市终端查询机即可查到产品信息以及企业的相关认证信息,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保障食品安全。
图14.16 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与召回公共服务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