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支持政策的体系及评价理论简述

农业支持政策的体系及评价理论简述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括地说,农业支持政策评价理论思想的基础就是市场失灵理论,其根本就是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地解释实行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原因,认为政府干预可以克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农业支持政策的体系及评价理论简述

上述有关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及政策评价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行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原因及政策体系评价的意义,是后文进一步分析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进行评价和优化调整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基本思想存在局限性及研究范围的有限性。

第一,上述理论都认为农业必须进行支持和保护。基于农业的重要基础地位,透视全球农业演化轨迹,不难发现,各国政府都或长或短时期对农业进行过干预,这些干预以农业支持和保护为基本框架,衍生出各个视角的支持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反对来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实践提供思想指导。

第二,上述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唯一有效手段。概括地说,农业支持政策评价理论思想的基础就是市场失灵理论,其根本就是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地解释实行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原因,认为政府干预可以克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各国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农业支持和保护以政府为主导,确实在一定范围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如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但这些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失灵”的情况,既有市场失灵,也必然有政府失灵,政府通过制度措施纠正市场失灵,以支持农业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但政府的支持制度令出多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冲突,有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如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易发生权力寻租、官僚行径及执行偏差等问题,使政府的激励作用发生扭曲。

【注释】

[1]Gale F. Growth and Evolution in China's Agricultural Support Policies. USDA-ERS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2013.

[2]数据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7728701.html。

[3]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 年第8 期。

[4]Hazell,P.B.R.,Pomareda,C.,Valdes,A.Crop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nd Experience . Baltimo 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5]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 年第1 期。

[6]刘达:《略论“农村金融”与“农业金融”》,《中国农村经济》1995 年第8 期。(www.xing528.com)

[7]武文、刘年艳:《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法律与制度框架》,《中国农垦经济》2004 年第4 期。

[8]丁孝智、叶子飘、张华:《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层次结构的分析模型》,《开发研究》2009年第4 期。

[9]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理论与当代》2008 年第11 期。

[10][英]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出版社,2003 年。

[11]Hayek,Friedrich.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45,35 (4):519~530.

[12][美]乔治·施蒂格勒:《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 年。

[13]Akerlof.The market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9).

[14]帕累托最优:在任何改变情况下,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同时也不会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就叫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如果其中一项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加了,抑或这种改变使一些人福利增进但其他的人福利不变,那么这种改变就有利;反之,如果这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抑或这种改变使这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那么这种改变就不利。洪雁、何晓林:《基于帕累托最优的公平性探讨》,《科技创业月刊》2006 年第11 期。

[15]马歇尔消费剩余理论原理:政府在对收益递减的商品征税时,得到的税额将大于失去的消费者剩余,如果用其中部分税额补贴收益递增的商品,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将大于所支付的补贴。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