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资源禀赋
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巨大。耕地资源方面,典型的特征是人多地少,2009 年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52 亩,远低于世界水平,且区域间不平衡现象明显。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经济建设对耕地的排挤,我国耕地资源更是大幅减少,耕地非农化现象突出,距18 亿亩耕地红线一步之遥。有预测表示,到2030 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5 亿人,耕地面积却会低于13 亿亩,耕地资源紧张可见一斑。
水资源同样事关农业生产,无论农业生产本身还是粮食安全都受其制约。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其四分之一,预计到2020 年会产生400 亿~500 亿立方米的农业用水缺口,水资源必将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生态环境方面,全国已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场面积达1.35 亿公顷,约占草场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仍以每年200 万公顷的速度不断增加。
劳动力资源方面也有所下降,随着城镇化的进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及非农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在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小农意识较为浓厚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农业劳动力资源缺乏,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转移人数至少在2 亿人左右。
粮食供给问题。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粮食必须寻求自保,但这又同现实的资源约束产生矛盾。尽管近期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可粮食供给依然存在较大不稳定性,潜在的供求不匹配问题严重。
(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现代农业发展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是有限的。而国外农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的大量运用,农业科技水平是农业竞争力的一个体现,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农业财政支出中占有明显的份额。已有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确实受到了科技投入的影响。因此在未来,必须进一步解决农业科技费用不足和农业生产需要的矛盾,加大投入力度。
高科技农业是现代农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如“精确农业”可以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提高效率效益。而我国的科技经费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1%,一些发达国家超过5%,而我国仅为0.2%~0.25%。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农业科研经费只占农业GDP 的0.44%,而发达国家已达到3.29%,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可以达到农业GDP 的0.6%~1.0%,而我国却不足0.3%。因此,针对农业科研的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大,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打好基础。
(三)传统农耕文化的困境(www.xing528.com)
本文分析的传统农耕文化指的是小农意识,是指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的文化意识形态。
1.重农业生产而轻农民利益
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重视农业生产不仅关系人民的安定,而且也关乎着国家的安全。但农民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被剥削的主体,由于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无处不在,农民承担的赋税、徭役越来越沉重,农民破产、流亡,更加剧了政权的交替。近代史上,机器工业时代的来临,也使农民的优势进一步丧失。农民的利益自始至终都处在社会的最底端,其集体行动的组织力弱小。
2.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方式利益诉求的封闭性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对农业经营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一个封建乡村社会的村落成员存在着固定和不固定的劳动协作,表现出较强的内聚力,生产和经济交往都是先家族内再家族外,但家族与家族之间通常处于竞争状态而不是合作的伙伴,村落与村落,甚至大于整个农户集体,遇有大的利益诉求时,没有以信任为基础的纽带,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组织集团,因而长期沦落为社会弱势群体。
3.农户风险抵御能力差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户为基本单位,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缺乏社会联系,财富难以向外部流通,一方面因为生产要素的匮乏,农业生产规模有限,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难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维系,造成生产无序化,对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带来不确定性。
4.农民的投资带有守旧和风险厌恶特征
历史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使农民形成了墨守成规、小富即安的本性。农民的“农”性是他们最根本的身份属性,他们与农业、土地的依附关系非常紧密,农业、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即使在工业化、城市化发达的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部分农民依然与土地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有些从事非农生产和投入一般也采取兼业形式,离土不离乡,大部分农民始终徘徊在城市边缘。同时,一个个农户家庭相对孤立,信息流通和交通都不便利,对投资的信心不足,农村金融发展容易受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