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说:“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发展道路的绿色、生态化是指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实现“发展”的城镇化系统与“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平衡,走出一条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镇化发展路子。
绿色、生态化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衡量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度量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准。反观中国走过的城镇化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只注重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集聚,只注重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只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轻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营造,藐视生态环境对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导致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大量减少,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也使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我们不应再走传统城镇化发展的老路,也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营造的弯路,而应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评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步推进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建设,走生态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这也是未来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必须把握的方向与趋势。
当前,需要充分把握新型城镇化这一发展趋势,抓好当前,谋划长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编制全国性主体功能区规划、流域治理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各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着力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对于跨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健全由中央部门牵头、各省(市)相关部门参与的区域协调机制;对于省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由各省环保部门牵头、各省辖市相关部门参与的区域协调机制。三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资金、政策等支持力度,打造一批生态型城市、生态型城镇、生态型园区、生态型企业,并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区域和企业的生态化发展。四是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加大政策引导,加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低碳产业、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产业的转型升级。
建设生态城市要注重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能建筑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处理好紧凑型城市与增加绿色开敞空间的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把周边生态系统延续到城市中。城市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应相互沟通、融合,构成城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一定范围土地上的,土地有它原生的比较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植被、水系、山体和动植物的群落。要搞好城市生态,就要让自然生态系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结构,在建立人工设施时,尽可能不去破坏基本的自然结构,让城市能够生长到自然的生态系统里去,从而构建出一个有能力不断上升的生态结构。所以在城市建设初期一定要规划好,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也要尽可能使生态结构保持相对的完整。
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禀赋不足、环境约束增大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建设美丽城市为导向,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道路,确保城镇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建设紧凑城市和生态城市时,要注意调控城市空间形态,促进土地、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这是因为中国城镇空间有向粗放发展的内在冲动,一方面是在土地管理制度和财税制度下,土地财政促使地方政府更倾向也有能力粗放扩张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由以衣食为主向以住行为主过渡,汽车消费在家庭中迅速普及,中国开始进入机动化社会。由于机动化与城镇化同步带来的客观影响,机动化延长出行距离使城市空间扩张更为可能。发生在机动化之前的欧洲城镇化,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步行距离、马车距离等因素影响。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的典型是美国,美国在100年间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密度下降了3倍之多,中国当前也面临着由于机动化与城镇化同步带来的城镇空间扩张冲动。
建设紧凑型城市,核心是通过高密度开发、混合的土地利用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采用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模式,可以保护郊区的开敞空间免遭开发,也可以有效缩短交通距离,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土地混合使用已经成为部分城市建设的普遍现象,各级中心地区土地的使用功能高度复合,商业、娱乐、办公、酒店和居住等多种功能在同一宗用地上或同一栋建筑内混合建设和使用,多种功能高度复合的城市综合体成为建设热点;随着产业的升级与转型,研发、物流、创意产业的兴起使土地混合使用逐渐成为常态。适度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可以在更短的通勤距离内提供更多的工作,不仅可以降低交通需求,减少能源消耗,而且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建一个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从而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
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绿色、生态化,加快低碳生态城市和智能产业的发展,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又一重要目标。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大量增加,人们的就业、能源、交通、环境、居住和其他社会问题必将突显。因此,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做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明和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www.xing528.com)
(1)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趋势》,《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年第1期。
(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25期。
(3) 杨兰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探研》,《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
(4) 《我国设市城市数量达657个》,新华网,2011年6月16日。
(5) 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6) 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7) 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通常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