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体系,追求合理化趋势

完善体系,追求合理化趋势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中国城镇体系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市数量较少,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至2010年年末,中国共有设市城市657个。在中国城镇体系建设中,一些城市职能定位不准确、不合理,导致城市间同质化严重,形成恶性竞争,无法形成分工合理的城市职能体系。城镇体系的完善、合理化趋势要求充分把握这一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城镇体系合理化。

完善体系,追求合理化趋势

习近平提出,“各城市群要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做法,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式,结合城市定位和功能,有序疏解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城镇所组成的城镇集合体。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有利于明确区域职能定位、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提高区域整体效能、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对于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中国城镇获得了快速发展,城镇体系日趋完善,等级序列趋于完整,层级结构趋于分明,职能定位趋于清晰,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但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中国城镇体系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市数量较少,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城市相互联系相对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产生聚集效应。至2010年年末,中国共有设市城市657个(4)。与美国、日本等人口较多国家城市总数2000个相比,数量偏少。二是城镇职能定位不明晰,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在中国城镇体系建设中,一些城市职能定位不准确、不合理,导致城市间同质化严重,形成恶性竞争,无法形成分工合理的城市职能体系。三是城镇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不强。一些大中城市只注重经济功能的建设,而对于社会功能、服务功能、生态功能重视不够,很难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较为突出,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城市承载能力不强。四是大城市聚集能力较低,小城镇规模较小。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相比,中国特大型城市聚集能力不强,以人口集中度为例,中国特大型城市城区的人口密度大大低于巴黎伦敦、东京和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同时,中国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功能不完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小城镇。

云南省彝良坚持着眼长远、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做优县城、做特集镇、做美村庄”的思路,着力抓城建强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努力建设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生态宜居的新城镇,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推进城镇体系的完善、合理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也强调,要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路子。因此,实施新型城镇化,要把“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合理化的城镇体系”作为战略重点,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完善、合理化的城镇体系,就是要逐步形成有序的等级规模结构、合理的职能结构和高效的空间布局结构。构建有序的规模结构,就是要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级序列完整、层级结构分明的“宝塔”型等级规模结构;构建合理的职能结构,就是根据城市的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区域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形成职能完备、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特色鲜明的职能等级结构;构建高效的空间布局结构,就是按照“强化中心、壮大节点、圈层推进、轴带拓展”的思路,逐步形成联系紧密、功能协调,开放型、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城镇体系的完善、合理化趋势要求充分把握这一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城镇体系合理化。具体来讲,一是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政策。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大都市,应重点放在完善功能、优化结构、促进城市转型升级上,使其尽快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同时,要加大对中等城市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促进其尽快成长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县城和县级市发展为重点,尽快培育一批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实施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与措施,加快发展一批重点镇和特色小城镇。二是调整职能分工。根据各城镇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区域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按照“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调整各级各类城镇的职能定位,明确在区域中的职能分工,避免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三是优化空间布局。要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开发强度及整体空间发展秩序等,构建以路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头)昆(明)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空间战略格局。国际经验表明,大城市在各个方面都占优势,综合效益最好。从大工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大城市的发展壮大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国城市化的重点应是发展大城市。同时,由于中国地域宽广,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单一地以大城市发展来促进城市化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加快城市化进程,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同时,各地区将立足于本地实际,形成多元化的具有各地区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互相配合的城镇体系。

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理性、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做到大分散、小集中、点线面结合。目前,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框架基本拉开,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镇)”的布局框架,大体上符合“大分散、小集中”的城镇布局原则,但距离完善的城镇体系尚比较远,如城镇以及整体城镇的集合还没有完全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数量太少、城市人口比重还比较低、农业的比重还比较大,城市功能尚没有覆盖全国国土等。按顶层设计的思路和要求,未来中国城镇体系的具体目标为,城镇化率达70%以上,城镇人口达10.5亿人(按最新的中国人口高峰15亿人计算),形成一个大体上的“2000+18000(城市与建制镇)”的城镇体系。

具体的城镇格局和城镇人口分布为:(www.xing528.com)

第一层次的城市,以现有31个省会城市和4个沿海大型港口城市为基础,将这些城市建设成城市人口达500万人左右的大城市,可容纳1.7亿城市人口。

第二层次的城市,以现有300多个地级市和地区行署镇为基础,将这些城市和建制镇建设成城市人口达100万人左右的城市,可容纳3.0亿城市人口。

第三层次的城镇,以现有2000多个县级市和县城为基础,将这些城市和建制镇建设成城市人口达20万人左右的城市,可容纳4.0亿城市人口。

第四层次的城镇,剩下的建制镇城市人口要达到1万人左右,可以容纳1.8亿左右的城市人口。

由此形成“2000+18000(城市和建制镇)”的城镇数目、“金字塔”形分布和城镇人口“纺锤”形分布的合理城镇体系,可以基本满足中国高度城镇化和更集约城镇化的要求。(5)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化模式将各有侧重。中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差距悬殊,城镇密度不一,这就决定了东西部地区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应各有侧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发展重点应放在升华大城市为国际性都市,并侧重于对小城镇进行改造、整顿;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重点应为有计划地发展大中城市,尤其省会、交通枢纽等地区,更应该注意大中城市的建设,同时,注意以集中性的方式发展小城镇;而中部地区在兼顾发展一些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同时,应将城市发展重点放在中等城市。

中西部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战场。中国春节前春运的热点基本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等东部地区,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恰好揭示了中国的城镇化特征: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前往东部就业。中西部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主战场,这意味着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问题。中西部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吸聚人口,又要留住人口,而这需要产业基础、政策配套以及深层次的社会认同。中国东部地区2008年城镇化水平已达56.0%,已经越过了城镇化的最快发展时期,但具有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中西部地区2008年城镇化率仅为39.6%,中西部总人口比东部总人口多接近1倍,中西部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东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已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战场将出现在中西部地区。(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