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要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弱化虹吸挤压效应,力戒把县区、小城市作为大中城市的“提款机”“抽水机”,避免出现“市卡县”“市刮县”现象。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发展形态是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与城镇之间的整体空间布局所呈现出的一种形态。“协调、集群化”已成为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是世界各国城镇发展呈现出的一个共性特征。
所谓城镇发展的“协调、集群化”,就是指一个区域以一个中心城市或者两个中心城市为依托,以若干次级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以交通通道和信息通道为纽带,承担不同功能,扮演不同角色,具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城镇密集区。随着世界各国城镇集群化发展的实践探索,这种发展形态又衍生出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如大都市区、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带、巨型城市区域等。
组团式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向。构建组团式城市布局,要节约集约利用国土有限空间,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规划建设一批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品位等级、不同功能分工的城市组成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1)事实上,城市与其腹地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是密切地相互联系的,这种紧密的联系可以用城市圈、城市与其近腹地之间的关系和城市群来描述。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美国,城市群被称为联合大都市区,通常为几个大都市区的集群,城市群能够覆盖更多的国土面积,有利于国土的全面开发。目前,中国城市群已经开始起步,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快,成为推进城镇化和集中人口的主要方式。在当代,发展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经济、都市带经济、都市群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平台。因此,未来的大城市将不再沿循“单一中心”和“一城独大”的格局,而是在大城市周围建设繁多的卫星城,发展成多中心的超大城市群。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房价便宜、环境宜居等优势,其发展速度必将超过中心大城市。
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要充分把握协调、集群化发展趋势。当前,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集群化”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头)昆(明)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陕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区)、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宁夏回族自治区以银川为中心的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以乌鲁木齐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周边中小城市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促进以拉萨为中心、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发展。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www.xing528.com)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许昌候机楼建成投用,“四站一港”零距离换乘中心基本建成,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为一体的快捷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顺应新型城镇化协调、集群化发展趋势,要突出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制定上,要向城市群地区倾斜,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要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促使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二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在修编和完善国家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地区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群(圈)的战略规划、空间发展规划以及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以规划引导城镇空间布局,调整城镇的职能分工和等级规模结构,加快形成空间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合理的城镇密集发展区。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城市群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关系城市群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要给予重点支持。四是要打破区域行政界线。各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树立区域经济发展理念,打破区域行政分割,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和区域城市群发展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落实在空间上就是大力发展各种各样的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城乡一体化、郊区化和中心城区改造有机结合、人口有机疏散的最佳地域组织形式,既有利于人口的集中,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助于“大城市病”的缓解。以城市群为平台,是充分发挥各类城市优势、实现互补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现代化交通连接,不会降低大城市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多中心结构能够防止单个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城市病”,相对集中的布局还可以避免分散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浪费,有利于保护土地和生态环境。(2)
在强调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仍将主要分布在人口和产业较为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面积广阔的平原地区,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都市圈内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协作将更加密切,都市密集区的聚集趋势仍将继续。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大中城市构成经济活动的重心,地级以上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城市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将受到合理控制和疏导,中小城市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吸纳更多的城镇化新增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