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精益工具中,均衡的实施受到的挑战最大,要么均衡被认为不适用而不实施,要么实施了感到没有多少好处。这与外在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比较稳定的客户订单,同时也有不少因素来自于对均衡的理解和应用上的问题。 ◆订单固定不需要均衡 似乎有些道理,如果客户预测质量好,或者固定订单,干脆就不用这么麻烦做均衡了,按照订单生产吧?
如果客户每日需求上下波动,那么总应该去平稳每日的产量吧,这其实就是均衡生产的第一个层次。
如果工序简单,也许做到日需求量平稳就可以了。但如果前道工序较多,生产前置期长,就可能产生因客户、生产等异常问题导致计划调整,并引起后续的调整来满足交付或维持生产。这就是批量逻辑来控制生产的缺陷。
在这种情况下,按流动的逻辑均衡生产,缩小生产批量、提高生产频次,可以更容易地控制生产,缩短生产前置期,对小的波动能够做出快速的响应。 ◆均衡增加了换型损失 均衡的实施通常会增加对常规品种的生产频次,导致换型的次数增加,并可能增加换型损失时间。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计划换型次数的增加,并没有导致换型损失增多,原因是非计划的紧急换型大大减少,从而换型时间不增反降。
即便均衡确实增加了换型损失,也要考虑一天中可以接受的换型损失是多少?不是换型次数越低,换型损失越少越好。
这也是一种平衡,一味地反对增加换型次数,那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通过一定的换型损失来增加换型次数和降低批量,加快物料的流动,从而降低库存,获得短的生产前置期,提高对小幅需求变化的调整能力。
另外,快速换型可以支持均衡的实施,通过缩短内部换型时间来降低换型损失。 ◆不缩短换型时间就开始均衡 这要取决于当前的换型水平。如果可以做到高频次地生产常规品种,比如接近每天生产一次,那么是可以接受的。
而一些工厂对于快速换型的实施力度不够强,甚至连标准化的程度都不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直接实施均衡,由于品种的生产频次太低,也很难取得什么好处。 ◆产能不足,所以没有条件来实施均衡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均衡常会导致换型损失增加,既然产能都不足,怎么做均衡?
产能不足,那当前的换型损失有多少?非计划的换型造成的损失有多少?
也许均衡未必会增加换型损失,实际上均衡会减少非计划换型造成的损失。(www.xing528.com)
即便换型损失增加,也考虑一下均衡所带来的好处,用损失的产量和对库存水平的影响,对交付率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的评价。
通常这样的工厂只明确了OEE指标,对库存和前置期的指标不在意,所以相关人员没有动力进一步改善库存和缩短前置期,只关注换型损失。 ◆型号太多 产品型号太多,均衡不适合,这是个很常见的理由。高频次生产,换型损失太大。
问题是,品种多,是否每个品种都需要均衡生产?
当然不是,均衡通常只是对一部分需求量大的产品。既然这样,那么量大的品种有多少种?算一算并不多,如果再考虑到有多条装配线,分到一条线上的品种就更少了。怎么能简单地因为品种多就说不适合均衡呢?
也可能需求较为分散,除了部分高量的型号外,还存在好多中低量的型号。对于高量的型号,通常高频次生产,那么对于众多的中低量的型号,可能采取低些频次生产,或者不做均衡。
另外,也应考虑到均衡到底关注什么?
是要创造对零件的平稳需求吗?或者需要对某前道或后道的一个特别设备的稳定使用?或是明确换型时间来安排调整和物料准备。根据特定的目的,可以考虑把众多的品种进行分组,这样就不是按品种均衡生产,而是按产品组来均衡生产,从而真正利用均衡来解决问题。 ◆波动太大 客户波动是实施均衡的理由之一。如果客户不波动,那么就直接就按照客户的需求生产了,没有必要再做均衡。
如果坚持均衡生产,需要多少库存覆盖客户的波动?
如果不建立这些库存,那么必然会导致均衡计划的更改。
这些库存能承受吗?如果不能,导致计划调整,对于前工序的影响又能承受吗?在开始阶段,既希望成品库存低,又希望半成品库存低,是不现实的。
如果客户实际提取总是与预计差距大,导致计划调整,可能这与是否均衡并不直接相关,不管是否做均衡都会改变生产计划。如果分析后发现需建立的库存太高,那么重点可能放在为其他的客户和产品做均衡,为某些生产线做均衡;而对于波动过大的客户,了解客户下单的过程,作为进一步改善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