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的效果通过了验证,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就可以把建立的标准确定下来进行推广。其实在改善的过程中,已经建立和实施了新的标准。 ◆清晰、简单、有效 标准应该是清晰和简单的,容易理解和遵循。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按标准操作,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指标。
让操作变得简单和容易,需要从细节来考虑。什么时候根据什么采取什么步骤都清晰吗?在现场观察操作,有时会发现很多混乱不清、缺乏组织的操作,比如换型的物料准备,如果物料员和操作工之间存在询问:可以换了吗?物料齐了吗?怎么还没准备好?很可能说明步骤是不清楚的。
建立一个标准是很难的事情,需要很多的努力。所以,过高的、没有必要的标准就不应该实施,因为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做没有必要的事情。而且,操作工也是聪明的,凡是觉得“没用的”标准,他们很快就会感觉到,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它,因为做了还是不做,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也没人在意。 ◆关注偏差 标准是否被执行,一个关键点是要让偏差可视化容易被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关注。
即便有异常出现,也不能都做出反应,没有这样的精力,所以要设定一定可接受的波动范围。这个范围应大于系统正常波动的范围。当波动超出了设定的范围,其背后是有某种异常发生,就要采取行动来使表现恢复到设定范围内。(www.xing528.com)
要理解偏差是属于系统问题还是特殊原因,如果是系统问题只有改变系统才能解决。在戴明的漏斗实验中,粒子通过漏斗漏在地面,会自然落在一个小的区域内,要缩小这个区域,必须改变系统,比如改变漏斗的长度以提高精度,否则是不可能的。不了解这一点,针对粒子落下的位置去调整漏斗的位置来缩小落点的区域大小,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区域变得更大,这导致了一个本来稳定的系统变得不稳定。 ◆响应和问题解决 偏差达到了设定的反应极限就应触发行动,反之,即便有偏差,也属于可接受的范围,不必采取行动。这确保了精力确实放在真正影响指标的问题上面。
快速响应是重要的,确保很快回到标准上,否则因为标准的执行出现了问题而又不采取行动,就意味着标准是否执行也并不重要,很快标准就没人在意了。
对出现偏差的问题解决是非常关键的部分,非常具有挑战性。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标准也就难以遵守,对偏差的关注和响应也变得没有意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该区域管理者对主管、线长等现场管理者提供指导,指导其如何观察、思考、深入流程从而找到根源,指导其采取措施去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