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积极意义和重大贡献几乎无人怀疑,尽管本书反复强调无须过分夸大和渲染代工模式的弊端,但很多人对企业代工,尤其是参与国际代工的前景如何心存疑虑毕竟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正面直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可能前景也就成了解决“如何恰当看待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问题所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可能前景问题应该从微观组织的视角与宏观经济的视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可能前景的微观层面分析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可能前景的微观层面分析实际上就是关于参与国际代工的企业的可能前景分析。从总体上来讲,参与国际代工的企业的可能前景不外乎三种类型:实现持续稳定的成长,在某种状态下保持稳定,每况愈下或破产倒闭。
部分代工企业有可能实现不断的成长与壮大。例如:(1)有些代工企业将沿着同一产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低到高实现纵向攀升,包括在做精做强原始设备制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的基础上向委托设计制造(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ODM)转换;在做精做强委托设计制造的基础上向设计、制造、售后服务(design manufacture service,DMS)发展;逐渐向全面承担工程、制造、服务(engineering manufacture service,EMS)转换;实现自主品牌制造(own brand manufacture,OBM)等。(2)有些代工企业将在特定价值链环节上实现横向扩展。这种横向扩展既包括代工企业利用自身在制造环节或工艺流程上的某些独特优势,不断扩大同一种产品的生产规模,通过大大提高其在同一委托商业务总量中的比重而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也包括在不影响与原有委托商合作关系的前提下,为不同的委托商提供相同或类似的生产制造性服务,以寻求范围经济的优势。(3)有些代工企业将从某一价值链向另一价值链跃迁。从某一价值链向另一价值链的跃迁相当于是代工企业的产品转型或产业转型,例如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或产业转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或产业,从低附加价值的产品或产业转向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或产业,从生产制造性产业转向服务性产业。
部分代工企业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相对于那些通过不同价值链环节纵向攀升、在特定价值链环节上横向扩展和从某一价值链向另一价值链跃迁的路径实现成长壮大的代工企业而言,部分代工企业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变化不大的状态。例如,有些企业可能在某个价值链环节上以长期供货商或服务商的形式成为一家或多家品牌委托商的网络合作伙伴。在这些企业所嵌入的价值链合作网络处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这些企业因能够提供令购买者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而使价值链伙伴关系得以长期保持,并分享该价值链合作网络长期稳定发展的相应成果。
部分代工企业有可能步履维艰、每况愈下。例如某些代工企业因未能充分满足委托商在产品质量、款式、价格、交货期或专用资产投资等方面的要求,或在新的竞争对手面前难以保持自己的原有地位,因而可能逐渐落入步履维艰、每况愈下的境地,并最终有可能从原来的价值链合作网络中淘汰出局。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代工企业完全或较大程度上因遭受委托商的过度压榨、控制或盘剥而遭受重大损失,以致最终走上破产倒闭之路。(www.xing528.com)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关于“可能前景”的分析与其说是“预测性”内容,毋宁说是“强调性”内容。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分析完全有可能被人看作是一大堆原则性的空话,毫无新意可言。但之所以还要讲这一大堆“原则性空话”是因为:在有些人的眼里或潜意识中,代工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劣等”的商业模式,采用这种“劣等”商业模式的企业肯定难以有什么好的结果。或者说,在这些人的眼里或潜意识中,代工或国际代工终究算不得是一条“正道”,参与其中的代工企业(尤其是那些被称作“俘获型”嵌入的企业)一经嵌入,便难逃破产倒闭的厄运。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可能前景必然是黯淡的、没有希望的。在这里强调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可能前景是三种而不是只有一种,就是为了努力说明代工模式与独立产销模式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是各有其不同的应用条件和应用对象。那些资源与能力具备采用独立产销模式进入某种竞争领域的企业,通常是不大可能放弃或让渡某种独立性而走代工企业之路的;对于那些在特定条件下不具备自创品牌的资源与能力的企业而言,一定要让它放弃代工模式,则显然是强人所难。独立产销模式自然自主性强,具有独享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获得的市场收益的有利性,但是也有承担独自面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代工模式,尤其是所谓的“俘获型”代工,虽然有“受制于人”之弊,但却可享一定程度减小市场风险、收入相对稳定可靠、有可能获得技术溢出、“背书效应”等“非财务性收益”之利。
实际上,只要中国继续选择开放经济之路,大量企业参与国际代工就不会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更不会只是具体企业决策者的“一时疏忽”“一念之差”或“误入歧途”所造成的,它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差异和能力资源互补性在恰逢国际主流企业纷纷实施“归核化”、产业价值链环节对接方式纷纷实现“网络化”,进而导致国际分工“职能化”的全球产业组织方式变迁潮流背景下的某种必然或大概率事件,是企业相关决策者在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因此,尽管我们可能不喜欢国际代工,从感情或自尊心上不接受国际代工,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最好还是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与其过多地批评代工模式存在的种种局限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将代工模式理解为一种“危途”或“陷阱”,而实际上又并不能真正指出一条两全其美的替代之路,倒不如以平和心态对待,并在此基础上仔细研究改善之道,以便帮助代工企业踏踏实实地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甚至磨难。
2.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可能前景的宏观层面分析
大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会使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前景?首先,应该肯定,大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虽然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人们的某种担心和忧虑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大量的国际代工订单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国际品牌委托商会像羊群对待草场一样,当草场上的草被吃光之后羊群就扬长而去,将荒芜留给这片草场;当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被利用殆尽,委托商就可能去寻找新的劳动力资源价值洼地,而将大量失业与衰退留给中国经济。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大量失业与经济衰退并不是唯一的可能前景。从理论上来讲,至少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的前景:一些使用初级技能劳动力的代工企业虽然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选择离开中国,流往诸如越南等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国家。但是,只有在那些使用初级技能劳动力的代工企业在中国存在期间,中国的企业家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中国的基础设施与经济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服务于这些使用初级技能劳动力的代工企业的员工利用自己赚到的收入的一部分对自己或对后代进行了一定的教育投资,同时政府也非常重视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提升,将在此期间获得的税收等政府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教育与培训,就有可能在部分使用初级技能劳动力的代工业务离开中国的同时,迎来或产生新的使用较高级技能劳动力的代工企业或其他企业,从而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繁荣的态势。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一部分委托者从中国诸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移除了一部分低端代工代工业务,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较高端的代工业务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发展。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些代工企业利用代工业务赚取的利润、学会的技能和经验由纯代工业务模式转向自主品牌业务与代工业务共存的模式,甚至完全转入自主品牌业务模式。这些企业的出现将有效地改善中国经济的“技能结构”“职能结构”和“价值链环节结构”。
实际上,当国际代工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的时候,相关企业通常并不会因为人们大声疾呼代工模式的弊端而选择离开国际代工。反之,当国际代工之路走到尽头,我们也不必过分低估微观主体进行产业转型的能力、决心和商业智慧。当然,这种市场信号的获得和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决心、勇气的形成往往不得不以部分企业的破产倒闭为代价。但是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证据能够说明代工模式与独立产销模式有多少本质上的差别。就算不做代工,面对着经济或产业的巨大结构调整,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不也同样需要经历相应的阵痛过程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