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茶市的形成与饮茶风俗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漕运和商业文化的发达。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走海运的南方粮船首航抵达天津后,天津便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了南北往来繁华的水陆码头。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政府明令河运船只可附载少量“土宜”(土特产)。随着船只所载商货的不断增加,南方的茶叶、瓷器、海货、蔗糖、丝绸等源源不断涌入津门,各地商人往来更为频繁。
清代中叶,我国较大的茶叶市场在汉口、上海、福州。与此同时,天津、烟台、广州等地又以各具的优势,相继发展成为三大茶叶集散中心,商品远涉三北地区。天津城北门外是南北运河交汇之处,有大道通达京城,有很多漕船、商船泊岸,茶商、贩客们纷纷在运河南岸的竹竿巷、北大关附近落脚,设局开店,经贸活跃。据说,早在 18世纪初天津卫就有小本儿茶店经营。到清乾隆三年(1738),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在竹竿巷开办了正兴号茶叶铺,后更名为家喻户晓的正兴德记。20世纪初,天津“东恒益、西正兴、河北大街万兴恒”的记载,即指恒益、正兴德、万兴恒三大茶庄。
进入20世纪以来,天津茶叶市场的竞争已日趋激烈。正兴德茶庄很早便大胆推出了“绿竹”牌商标,以进一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该店的章程中就此解释道:取竹性坚节,中虚能容物,枝干不曲折,而行云之高洁,流水之不息,均象征为国人始终服务的原则。“绿竹”表达了天津茶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在百姓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二三十年代,正兴德进入全盛之时,又分别在法租界梨栈街(和平路与长春道交口)及东北角官银号开设支店,并请吴佩孚、徐世昌、叶楚伧、华世奎、孟广慧、王凤琦等题写匾额。不仅如此,官银号店当年还展示有前清内阁学士、书法家翁方纲的诗联:“客来翠竹茶烟外,人在幽兰雪意间。”正兴德不断营造着良好的商业文化氛围,将生意烘托得更加红红火火。
天津的不少茶庄也加大了日常广告的投放量,小而精的广告有计划地在各大报刊频频亮相,那广告的情调塑造显然是经过悉心策划的,不同的画面充满着茶文化所独具的清雅之气。接二连三的报纸宣传之外,其他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广播、月份牌画、电影铁幕、铁路车站及沿线广告等,花样繁多。
我们再来说说老天津曾风行一时的袋茶与广告意识。
现代青年喝下午茶常以洋品牌的袋泡茶为时尚为便捷,其实早在七十余年前,成兴茶庄的袋泡茶已经香飘津城了。成兴茶庄开设于1936年,其店名源于“成大事业唯信用,兴立基础在精神”的理念,其商标为星光照耀万里长城的图案,与“成兴”谐音。成兴茶庄的创办者、采办员、推销员等骨干皆出自另一同业老字号,谙熟市场,经验丰富。(www.xing528.com)
老天津虽不产茶,但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水陆交通优势,素以中国北方著名茶叶集散地著称,香茶远销三北及俄罗斯恰克图等。1940年,鉴于中远途运输的损耗,特别是当时人们饮茶品味的日益提高,成兴茶庄在营销过程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推出了小包装袋茶,没想到一炮打响。成兴的小包装袋茶的茶袋纸质坚固,双层严密包装,外袋为模造纸,内袋为有光纸,外印精美图案。袋茶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边远市场在运输方面的困扰。同等质量的好茶经过分装,既经济又体面,且饮用方便,受到人们的欢迎。
画家肖向新设计的成兴茶庄广告
成兴茶庄乘胜追击,在广告宣传方面可谓煞费苦心。茶、戏本就有缘,成兴茶庄将目光瞄准了戏园、茶园、大舞台等休闲演艺场所。戏园子里演出用的桌围(多以布或绸缎所制),成兴无偿提供,上绣演员大名,下挂“成兴敬赠”的字样,非常醒目。每换一次演员,桌围也随之更换。谭富英、张君秋、马连良等名角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时,成兴茶庄也抓住机会与院方开展合作,随票附赠袋茶一小包,不惜成本。
不仅如此,成兴在杂货店、浴池、旅社、茶摊等处广设代销点,统一制作了搪瓷招牌,“代销成兴袋茶”的广告语一时遍及街巷。同时,在浴池、旅社的窗帘上也加印成兴袋茶的广告字样,可谓无孔不入。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兴袋茶在广告的强力助推下,畅销各地。此后,袋色、袋烟、袋糖等袋装小商品迅速普及并风行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