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业场,堪称近代天津商业开放的代表。笔者收藏有几幅不同时代劝业场的老广告、老包装纸,细细品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天津商业发展与劝业场变迁的岁月。
天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她是拥有广阔水域的港口城市,海运繁忙;她是南北运河的重要节点,漕粮百万;她是首都的门户,三津福主。 自清代中叶以来,天津已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近代天津开埠通商后,西方经济与文化汹涌而至,天津传统商业文明急速变革并迅猛发展,城市地位骤然提升,一座日新月异的北方大都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回溯民国天津商业史,可以发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由西方文明而引发的开放格局,二是区位优势塑造的核心价值,三是源于地域人文的包容魅力。
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签订后,天津在阵痛中成为北方最早开埠的口岸之一,她与皇朝唇齿相依,其影响之大远远超出烟台、营口等北国其他口岸。九国租界相继设立后,外国人在天津居住、经商,这里随即又成为清政府外交的前沿,《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载:天津“距京甚近,各国在津通商,若无大员驻津商办,有恐诸多窒碍”。天津自此一跃成为洋务运动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铁路、邮政、电报、电话、煤矿、机器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创造性地走在了全国前列。外商的目光瞄准了天津,开埠后的进口商品值从 1861年的 50多万海关两,发展到 1931年的 13400多万海关两;商品品种由最初的 100种左右,增加到 1931年的 1000多种。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商业行业分工的细化,民国初年的70多个行业发展至 20世纪30年代已达 130多个,市区商铺由几百家发展到近 20000家。
是开放让这座城市加速了进入整个全球经济文化圈的进程,其中虽然不免被迫的因素,但天津城市坚韧和与时俱进的性格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世界体系的竞争与发展是历史的趋势。西方经济文明与商业营销形式在天津落地生根后,在许多方面与这里原有的传统商业模式交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天津商业崭新的现代风貌。
近代天津商业的发展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华北、东北、西北乃至东北亚的商人皆视津地为趋时。面对广阔的三北腹地,天津通过极具优势的铁路运输、远洋运输、内河运输将中外最优良、最现代的商品转口到内陆各地,而三北的皮毛、棉花、粮食以及南方的茶叶、丝绸等大宗中国商品也经天津出口到世界各国。1927年,英国进出天津海关的船舶吨位比1914年增加了10倍,德国、日本等国也增加了1倍左右。天津在世界商业体系中转运集散中心的重要地位名副其实。
天津的传统商业中心区在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以及天后宫的宫南、官北大街,街区一线依运河、海河而发展、繁华。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1928年1月开业的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为风气之先,标志着天津商业迈向了新的里程。随着稍后天祥市场、泰康商场、劝业场的陆续建成,紧跟世界潮流的现代商业中心在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法租界梨栈(今劝业场一带)迅速形成。此间的贸易、购物、餐饮、娱乐兴盛发达,欧美最时尚、最高贵的商品与消费生活不出数日便在这里可闻可见。
天津商业开放本身就是世界化的融合,城市码头文化的特征又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国际大都会式的商品经济并没有淹没本地原有的小门市、小摊贩,他们相互补充,互不影响,开放而至的时髦商业与传统集市和谐共处。近代,天津商业文明不同于更西化的上海,有别于更相对保守的北京,“天津”就好像无法复制的品牌,她开放,她先锋,她博爱。
久负盛名的劝业场便是近代天津商业开放的代表之一。
在老天津,劝业场素有“小巴黎”之称,外地的朋友常说 :到天津若不逛逛劝业场就等于白下“卫”了。
20世纪20年代初,井陉煤矿买办高星桥预见到梨栈一带不日的繁华,即在此置地转租。几年后,高星桥再投巨资并招股,于1928年12月又建成9层大楼。高星桥采纳庆亲王载振之意,将大楼定名为“劝业商场”,同时请得书法名家华世奎题写匾额。“劝业商场”包含着“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言联句的建场精神,为世人称道。开业前,劝业场在天津各大媒体不断刊发广告,“华北第一高大商场”“包罗万有、商业中枢、交通便利、建造安全”等宣传词句配以内外照片,着实引人入胜。如此,劝业场开幕之盛是可以想见的。据载,当日即有两万多人前去观光购物。(www.xing528.com)
天津劝业场由著名的法国永和营造公司设计监造,用洋灰钢筋筑成,这在当时是足以说道的。商场集购物、休闲于一体,分营业与娱乐两部分。在营业铺户与摊档,举凡日用百货、洋广杂货、绸缎布匹、钟表照材、金银首饰、文房四宝、古玩玉器等皆齐备,满 目琳琅。娱乐业包括球房、饭店、茶社、电影、戏剧、舞场、杂耍等,五彩霓虹光怪陆离。另外,劝业场内的古玩字画经营在当年几乎垄断了天津的行市,末代皇帝溥仪、书画大师张大千、藏书家周叔弢等曾在这里留下不少趣闻轶事。“八大天”每日盈门的宾客同时为劝业场的商业经营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购物与文化休闲的互动效应在北方商界传为佳话,并有力地促进了劝业场的繁荣。
劝业场还经历过一段“轰轰烈烈”的更名往事。
林立的高楼,扑面的广告——20世纪30年代天津商业中心劝业场一带景象
天津劝业场的建场精神为世人称道,然而,劝业场在“文革”期间也难逃时代的洪流,曾一度更名为人民商场。有心人收存的一纸老广告就是这段故事的见证。
事情要从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说起。那天,毛主席询问起身边一名女中学生的名字,认为太斯文了,于是,为她改名为“要武”。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大江南北迅速掀起了一股“破旧立新,兴无灭资”的改名风。人要改名,单位、街道、学校、商店、公社等也不例外。于是,向东、立新、志红、永革、卫东等字眼层出不穷。同年 8月 20日,北京 30多万红卫兵学生走上街头,“破四旧”运动由此开始。那些有着鲜明特点和历史传统的商店首当其冲地被易名改号。
京津近在咫尺,8月 23日那天,红卫兵们在天津市的许多街道上敲锣打鼓,到处张贴标语和大字报。商业中心滨江道、劝业场一带更是旗帜飘扬,鞭炮齐鸣,悬挂了近40年的“天津劝业场”金底墨字大匾被摘下,门前换上了“人民商场”的新字号。
8月 25日,《人民日报》以《上海天津革命小将和商业职工向剥削阶级“四旧”发动总攻》为题,报道了劝业场易匾更名的新闻:“天津最大的商场——劝业场的革命职工,在红卫兵革命精神的鼓舞下,抡起铁榔头,砸碎了嵌在墙上达38年之久的‘劝业场’三个字,换上了‘人民商场’的新名称。”有的红卫兵说,如此砸烂的不单是“劝业场”等商店名字,砸烂的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陈腐烂货,是散发着腐朽气息的陈规陋习。报道说,劝业场“全场革命职工举行庆祝集会,热烈欢呼人民商场诞生了。”劝业场职工认为“这是天大的喜事”,他们决心“一定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商场办得好上加好”。天津其他的大型商场也难逃一劫,比如中原公司改名为工农兵商场,河西商场改名为红卫兵商场,就连这几家商场所在的和平区、河西区也被改称战斗区、红旗区了。
殊不知,红卫兵当时破坏的只是劝业场门前嵌在墙体上的小块匾额,一直悬挂在劝业场内迎门处的由华世奎书写的那块木制大匾早已被爱场如家的几个劝业场职工在混乱中不动声色地悄悄运送到库房中妥善保管起来,从而幸免于难。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天津劝业场”老匾重放异彩,已获“中华历代名匾”之称的这块金字招牌总能吸引前来观光购物的宾客,它好像活着的历史,诉说着沧桑,让人驻足仰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