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人口老龄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改善,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数量增加。实行计划生育逐步降低了生育率,从而减少了人口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老龄人口比例上升。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作用大大超过计划生育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经济十分落后,特别是近代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使得人口经常处于战乱、饥荒和各种疾病的严重危害之中,死亡率高达30‰左右,平均寿命只有34岁,老龄人口比例自然比较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国内实现长久和平,国民经济总体上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55岁左右延长到目前的70岁以上。
统计资料显示,死亡率和老龄人口数量变化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例如,1950—1957我国社会经济状况逐步趋好,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老龄人口也不断增加;1959—1963年期间因“大跃进”的失误和严重自然灾害,死亡率一度急速上升,老龄人口明显减少,1964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比1953年下降0.85个百分点,见表1;1964年以后老龄人口数量一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步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老龄人口数量也呈加速增长趋势。事实说明,社会发展因素是推动老龄人口数量及其比例上升的主要因素。当然,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了出生率,少生了4亿多人口,这有利于增加人均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对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但计划生育是通过减少总人口、相对提高人均生活水平来间接影响老龄人口数量,比社会发展因素的直接作用要小得多。而且,计划生育政策也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实施和落实。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老龄人口比例上升的作用大大超过计划生育的影响
如上所述,1953—2010年,我国总人口由5.94亿人增加到13.39亿人,增长125.41%;65岁以上人口由2621万人增加到11883万人,增长353.37%。前者比后者低227.96个百分点,由此引起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累计大约少生育了4亿人口。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2010年的总人口就要加上因实行计划生育而减少的4亿人口,结果就不是当年普查的13.39亿,而是17.39亿,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增长192.71%,但是仍然比同期65岁以上人口的增长低160.6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即使我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也就是假设该因素的作用为零,社会发展因素也会使老龄人口数量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总人口增长幅度,从而引起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既然在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老龄人口增长也会比总人口增长高160.66个百分点,那就可以将这个幅度视为社会发展因素的作用结果。实际上,1953—2010年老龄人口比例比总人口增长幅度高227.96个百分点,比不实行计划生育的增长幅度高出67.3个百分点。这高出部分可以视为实行计划生育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这就是说,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引起总人口减少使得其增长幅度同老龄人口增长幅度的差距扩大67.3个百分点,可以认定它是计划生育的推动量。归纳起来,在总人口增长低于老龄人口增长的总幅度227.96个百分点中,社会发展因素占160.66个百分点,计划生育因素占67.3个百分点。由此计算,推动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上升的两个因素作用分别占70.48%和29.52%。由此进一步说明社会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www.xing528.com)
应当指出,虽然计划生育通过减少总人口而对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基本上不直接引起老龄人口数量增加。如果说有什么间接影响,那就是实行计划生育通过减少总人口,有助于提高人均财富拥有量,改善老龄人口生活和保障水平,延长人均寿命,从而增加老龄人口。但是独生子女对老人的照顾也明显减少,因此很难说计划生育对老龄化有什么实质影响。即时存在一定的间接影响,那同不实行计划生育导致总人口增加到17亿以上的不利影响相比,可谓前轻后重。如果把老龄化归咎于实行计划生育,那是不符合实际的。
(三)我国人口转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早在1865年,法国老龄人口比例就超过了7%,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1890年,瑞典也步入老年型社会。20世纪中期,英国、德国、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先后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人口老龄化,比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或者晚一个多世纪,或者晚几十年。从同一历史起点上考察,比较各国人口年龄结构经过漫长变化而最终达到老龄化状态所用的时间,可以进一步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进程相对缓慢。我国在21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短,生育无节制,在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状态下缓慢扩大人口总规模,不具备发生人口年龄结构转型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的头20年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如果那时实行计划生育,那么老龄化进程可能提前,在20世纪80-90年代进入老龄化初期;但是当时的生育依然处于无计划状态,出生率大幅度提高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并存,结果导致人口总量急剧膨胀,迅速超过适度规模,极大地稀释了老龄人口,因此延缓了老龄化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也进一步下降,终于在新旧世纪之交出现人口老龄化,而人口总规模仍然在低生育水平下继续扩张,向极限规模推进。我国人口老龄化所以晚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长期落后,二是人口总量长期扩张。老龄人口比例在最近30年实行计划生育之后超过7%,也许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计划生育是造成了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过去的年轻型、成年型人口是以社会经济长期停留在落后状态,人均寿命短和人口总量大大超过适度规模、逼近极限规模为代价的,这对中华民族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现在发生人口年龄结构转型,固然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毕竟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生育自我调节的结果,是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的表现,因此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