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也实现了中国化,并指导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马寅初和其他人口学家的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广大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以不同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这在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发展史上是一种认识飞跃。

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普及,并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也实现了中国化,并指导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有关文献来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对人口问题有不少论述,其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具体成果。马寅初和其他人口学家的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广大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以不同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的认识及主张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等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革命方略的探究就考虑到人口问题。例如,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很重视根据地人口分布和变化。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把中日两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对比视为影响战争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不久,于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现当时实际人口比原来估计的要多,一些地方的人民就业难,生活苦。这些问题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重视,他们开始考虑节育问题。

1956年,周恩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做关于一九五七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时讲到:“人民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人口众多,这有它的好处;但是人口众多也有一个困难,人多消费需要的量就大。……要提倡节育。这个问题的发明权本来是邓小平同志的,后来邵力子先生在人民代表大会上讲了。我们的党和青年团要用一定的力量宣传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广大人民所需要的,首先是城市人民所需要的。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使大家都就业,工资的增长也不可能使职工养活很多的家庭人口。我觉得甚至提倡晚婚也是有好处的。”[13]这段话提到的节育问题最早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出于保护妇女健康的考虑,国家一度明文限制节育。当时卫生部制定并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同意实施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规定,实行节育需要经过审批。其中一条规定是,已婚妇女年逾35岁,有子女6个以上,其中至少一个年逾10岁,再生产将严重影响其健康以致危害其生命,才可批准打胎。1953年8月,邓小平对这个办法提出质疑。1954年他在有关信件上批示:“我认为避孕是完全必要的和有益的”,要求有关部门就此进行讨论,提出改进办法。[14]这就是周恩来的上述讲话所指的邓小平的发明权。后来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均表示赞同节育。据此,卫生部修改了原来的规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限制节育到允许和提倡节育,应该说是很大的进步。

早在20世纪40年代,马寅初就研究过适度人口问题。1954—1955年,他几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于1955年初准备了关于人口问题的发言稿,内容是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打算在当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为慎重起见,提出之前先在他所在的浙江小组进行讨论。小组除少数人外,多数人要么不同意马寅初的意见,要么不发表意见,还有人说他的发言稿是马尔萨斯的一套。虽然马寅初内心并不接受这些批评,但是认为批评意见均出于善意,因此自动收回了那篇发言稿。直到1957年2月,他听到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人口问题,认为时机成熟,才在当年人大会议上提出那篇发言稿,并于1957年7月5日以《新人口论》为题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15]马寅初的文章基于深入调查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对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只引用了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观点,没有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但是文章的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文献。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讲:“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去推广,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要公开作教育,无非也是来个大鸣大放、大辩论人类在生育上头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16]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人类生育的无政府状态问题;当时苏联流行的观点认为人口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观念,当时人多是国力的首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人类在生育上头不能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主张有步骤地实行计划生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广泛辩论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这在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发展史上是一种认识飞跃。

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批示》,从此开始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倡导计划生育。1964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地方也成立了相应机构。1965年,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在工资、住房、供应等方面对实行计划生育的人给予优待,用各种办法帮助人们避孕,并提到20世纪以内的人口控制目标:“怎样使我国人口能有计划地生育,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现在全国有七亿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太快,生产就跟不上,这是一个大问题。要使全社会都能够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在二十世纪以内把人口年纯增率控制在百分之一,这就很了不起。总之,计划生育是一件长期的事情。”[17]

20世纪6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带有倡导性、试验性和探索性,主要限于城市和那些人口稠密的农村。因受“文革”干扰和冲击,加之当时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避孕技术手段落后,这期间的计划生育未能取得明显效果。1969年全国总人口超过8亿,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更加突出。1970—1980年,中央加大了人口工作力度,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并于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特别是在城镇和工矿企业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效果比较明显。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人口问题上有过失误,但是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中国化,主要是认识到中国实行人口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思想推广应用到人口管理上,明确了以计划生育为控制人口的基本方法,并制定了一些规划和政策,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

(二)邓小平对人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及主张

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成为倡导节育的先驱。后来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又对人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做了深入思考,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加强计划生育的主张,并卓有成效地加以实施。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18]这里所讲的人口多耕地少,实际上是对人口资源的比较分析。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人口资源条件决定了必须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有效控制人口。(www.xing528.com)

有外宾多次问邓小平,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回答这个问题的理由和方法之一,就是分析中国人口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例如,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谈到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资本主义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19]邓小平对中国人口资源条件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成为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计划生育提升到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20]报告阐述了确立这一人口控制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此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空前加大,效果明显。但是十二大提出的人口控制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在1995年中国人口总数就突破了12亿,2000年达到12.66亿。[21]这说明中国人口控制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尽管如此,邓小平统筹考虑人口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中国化,由此形成的关于人口问题的科学认识和正确主张,是以“邓小平理论”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内容。

(三)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口问题的认识及主张

在江泽民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期间,有两件大事对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中国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二是国际上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潮流。这期间江泽民发表了大量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或讲话,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人口问题的认识及主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人主张放宽生育政策,由市场调节人口。针对这种认识和主张,江泽民在1993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讲:“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生产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理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所作出的正确决策。……不仅过去是十分必要的,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也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在1994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他又讲:“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控制也应当由市场调节。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是一种误解。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这是在很长的时间中,由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种因素起作用所形成的。如果想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地降低出生率,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利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属于政府调控职能。企图依靠市场调节来控制人口增长,是无法实现我国的人口计划的。”1999年,他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人口是关键。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宏观调控体系、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机制,采取宣传、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使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以宣传教育、避孕和经常性工作为主,确保全国人口控制在预定目标以内。”[22]这些论断对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领导制定和实施了统筹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和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他在一次会议上讲:“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具有紧迫性。”后来他又讲:“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3]这些讲话反映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看法,显然得到了江泽民本人的理解和认同。他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中国化即在其中。

(四)胡锦涛对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口问题的认识及主张

胡锦涛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含科学人口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所当然地要求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大事。一是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要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机制,建立健全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三是要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项治理活动。”[24]2005年,胡锦涛又讲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决防止生育水平反弹。二是要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把握我国人口发展规律,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三是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路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四是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五是要继续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25]不论是2004年讲的三件大事,还是2005年讲的五项工作,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强调人口发展战略和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新进展。

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从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阐述了全面加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等。这是迄今为止党和国家正式发布的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最新的综合性文件,反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略、新举措,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五)简要概括: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若干规律性认识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和未来,那么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中国化则主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步推进的,当然也会继续发展。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中国化主要形成了以下规律性认识:1.人类生育不能总是处于无政府状态,有必要也有可能实行自觉控制;2.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基本途径和方式;3.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4.人口资源特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5.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对人口的宏观调控;6.追求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7.科学发展要求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8.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这些概括是否准确和全面,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中国化既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指导中国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探索和推行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为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时间和希望,并对全球人口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