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险评估:换夕阳技术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影响

风险评估:换夕阳技术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影响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些外商看来,要进入中国市场,靠的就是技术优势,如果为了进入市场而向中方毫无保留地转让技术,则会削弱甚至失去技术优势,最终难以在中国市场站住脚。当国内一家胶片厂独立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高温快速彩色胶片后,外商却又向国内另外两家企业出售技术设备,获得数亿美元资金,并加紧向中国倾销其产品。这就势必减少对国内技术成果的需求。根据国内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引进这类技术是必要的,但不应在同类技术上舍内求外。

风险评估:换夕阳技术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影响

虽然我国广阔的市场对外商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外商从自身利益考虑,力求保持技术优势,并不轻易拿先进技术来换市场。在一些外商看来,要进入中国市场,靠的就是技术优势,如果为了进入市场而向中方毫无保留地转让技术,则会削弱甚至失去技术优势,最终难以在中国市场站住脚。因此,尽管一些外商很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对先进技术却严加保密和控制。

国外一些公司密切注视着我国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进展,当我国尚未掌握某项技术时,外商只出售产品,不转让技术,对我实行严密封锁;一旦我国经过艰苦努力自行研制出这种技术,即将投入商业应用时,外商又急于宣布解除封锁,并谋求来华投资办厂,以便就地推销其廉价产品,抢占我国市场,使国内自行研发的技术贬值。

早在70年代末,我国感光材料业曾试图从国外品牌企业引进先进技术,遭到了拒绝。当国内一家胶片独立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高温快速彩色胶片后,外商却又向国内另外两家企业出售技术设备,获得数亿美元资金,并加紧向中国倾销其产品。当引进的生产线建成后,才发现是国外行将淘汰的技术,而且还要依赖进口原材料。1995年我国2/3的彩色胶卷市场和4/5以上的相纸被外国产品占领。

汽车工业中,1994年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34个,当年销售收入365亿元,其中内销占96.6%。有些外资企业的汽车制造技术达到80年代前期的国际先进水平,这对提高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70年代后期,当我国汽车制造业寻求从国外引进技术时,那些名牌厂家一概拒绝,唯有德国大众有意合作,而当时大众的产品在国际上已经落伍。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名牌厂家陆续来华投资办厂,但他们自己却瞄准21世纪的汽车市场需求,在国内加紧研制新一代节能、无污染的燃氢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有的已开始投放市场。一旦这新一代汽车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大批量投放市场,我国现在引进的汽车制造技术顿时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实际上,外商输入的汽车制造技术多为“夕阳技术”,而对其中某些关键部分外商仍有所保留。在其他一些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

外商将本国行将淘汰、拿到我国还算先进的技术设备折价来华投资,不仅为他们在国内采用新技术铺平了道路,而且通过在异地延长旧技术的使用寿命,在我们让出的市场上销售产品,获得大量资金,从而为其国内技术更新、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www.xing528.com)

国内市场是一个统一整体,向外商让出市场的代价实际上是由社会负担;引进外资的技术则有许多独立的利益主体,一般不需要为让市场直接支付成本,但可以得到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好处。显然,对引进单位来讲,以市场换技术比自己开发技术或向市场购买技术更便宜。这就势必减少对国内技术成果的需求。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技术国内已研发成功,并在小范围内应用,由于从国外引进同类技术,缩小了国内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市场;二是有些技术国内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接近成功,但尚未投入商业应用,以市场换这类技术,实际上剥夺了国内技术成果的市场,甚至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据国家科委统计,我国技术交易会上成交的技术合同数仅占展出项目的8.5%;又据国家专利局反映,目前我国专利利用率仅为25%。这同一些技术成果不完善、推广应用工作未跟上直接相关,看来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技术引进中舍内求外也是一个原因。据我们调查,某企业一位职工发明了一种适用新型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其样品在东南亚的一次技术发明展览会上获奖,被认为很有商业前景。该职工提出在本企业试生产,但企业领导认为要投资、担风险,不积极支持,却热衷于找外商谈别的项目。这虽然是个别单位的事例,但在一些企业确实存在“创技术不如买技术,买技术不如换技术”的倾向。

由于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有些技术在国际上不是很先进,拿到国内来却还有一定的先进性。根据国内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引进这类技术是必要的,但不应在同类技术上舍内求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