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不仅引起国家内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而且促使国际经济基础和国际上层建筑逐步形成。面对这些情况,有必要重新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律。
(一)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环境的总和
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国内外常见的有关教科书和工具书定义: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不包括生产力,更不包括环境。但是从前面引述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来看,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因此,有些文献把经济基础定义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恩格斯曾对经济基础做过更宽泛的解释:“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35]由此理解经济基础,不仅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包括相关环境。这一解释从全球化视域来看是富有远见的,应当把经济基础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环境的总和。
1.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环境的总和,与上层建筑一起构成完整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是得到公认的。如果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和环境,那么由它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形态就只包含生产关系和国家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显然是不完整的。试想,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没有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都没有,怎能构成完整的社会形态呢?诚然,各种社会形态的性质区别主要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同,把经济基础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似乎强调了不同社会形态的特性和区别。然而,从较长历史时期看,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也存在显著差异。任何两种社会形态都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层面的特性和区别,也有不同层面的共性和联系,各种社会形态都是共性和特性的统一体。如果只强调特性和区别,忽略共性和联系,那对社会形态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真实的。事实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都是特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相关环境的统一体。在历史和现实中从来没有存在于生产力和环境之外的社会形态;撇开生产力和环境,设想只包含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以及由它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形态,是不符合实际的。按照这种设想,只要建立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建立了新社会形态。殊不知,如果新社会只有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缺乏应有的生产力作为基础,那是不完整、不稳定的,有可能被旧社会颠覆。这一点下文还将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2.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环境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如果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和环境,就难以解释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至少解释得不彻底、不充分。例如,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其政治组织性质来说属于上层建筑,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旧中国还没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也属于上层建筑,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之中,尚未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国上层建筑领域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产生,不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其他生产关系决定的,相反是先有前者,然后通过前者按照生产力发展要求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过程仍然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只有首先从经济基础内部产生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然后才可能产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等上层建筑机构。又如,世界各国政府中都有一些负责不同产业发展的部门,如农业部、工业部、能源部、交通部,等等,这些部门属于上层建筑,它们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固然有调整生产关系的需要,但是更为重要的职能是促进相关部门的生产力发展。在环保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各国纷纷在议会中成立环境资源机构,在政府中成立环境保护部门,如果经济基础不包含环境,它又怎能决定上层建筑中环境保护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呢?上层建筑中某些意识形态的产生不一定源于生产关系,但是肯定离不开生产力和环境。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环境共同来实现的。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中,后者必然对前者起反作用。如果经济基础不包含生产力和环境,那么这种反作用就只能由生产关系来承接和实现。然而,在现实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不是落脚于生产关系,而是落脚于生产力和环境。虽然这种反作用通常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来传递给生产力,但是反作用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作用效果要通过生产力实际发展情况来检验。脱离生产力发展需要来调整生产关系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也无法检验这种调整是否正确。
对单个国家来说,经济基础中的环境主要是同发展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环境,包括作为劳动对象的土地、森林、水源等,而不是整个地球环境。前面讲过,现代生产力正在形成保护自然的功能,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则证明了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成为劳动对象并被用于交换,把它纳入经济基础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从当代各国社会结构来看,经济基础包含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相关环境是非常清楚的。把生产力排除在经济基础之外未必符合马克思的一贯思想,即使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某些论据,也应当根据全球化条件下的实际做出新的判断。
(二)各国经济基础的跨国交织与国际经济基础的构成
一个国家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相关环境的总和称为国内经济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特别是跨国投资引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跨国交织,使得某些经济成分的产权和空间位置分属不同的国家。由于一些国家境内存在大量外商投资企业,同时有大量对外投资企业,在分析各国经济基础时不能不考虑它的跨国交织问题。企业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微观统一体,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投资开办的企业是划入前者的经济基础,还是划入后者的经济基础?有两种选择答案。如果按产权划分,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应当包含产权属于本国而位于国内外的所有经济成分;不包含产权属于别国而位于本国的经济成分。如果按国界划分,一个国家境内的各种经济成分不论产权是否属于该国,均划入该国经济基础;境外经济成分不论产权是否属于该国,均划入外国经济基础。前一种答案看来比较合理: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为满足本国公民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只有当一种经济成分创造的财富至少部分属于本国,才能为本国服务;那些位于本国而产权属于别国的经济成分创造的财富最终流向国外,用于满足别国公民需要;那些位于别国而产权属于本国的经济成分创造的财富最终流入本国,用于满足本国公民需要;一个国家在国外投资开办的企业可视为本国经济基础向国外的延伸。
全球化进程中联系日益紧密的各国经济基础与地球环境的总和,称为国际经济基础,它充分发育后也可称为世界经济基础。当各国经济处于封闭状态时,尚未构成国际经济基础;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和环保的联系达到相当紧密的程度,足以构成国际经济基础。迄今为止,尚未出现由国际经济组织投资创办并直接经营的大规模生产单位,地球环境除了大气层、公海、南极洲和外层空间之外,其他地表面积属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土。目前国际经济基础除了包括各国生产力之外,尚无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生产力;整个地球环境,包括那些未纳入各国经济基础的环境,都属于国际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在各国多种生产关系中,国际经济基础更注重那些反映人类共同利益的生产关系。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些边缘化国家的经济还比较封闭,国际贸易中存在种种壁垒,因此目前国际经济基础还很不完善,有待巩固和发展。
(三)国家上层建筑的变化
国家内部上层建筑在全球化冲击下,发生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化。第一,调控经济和保护环境成为国家的重要职能。这两种职能在20世纪中后期逐步形成和增强,具体表现在一系列旨在规范经济活动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被颁布实施,政府机构中增加了负责调控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职能部门,意识形态中形成了宏观调控理论和环境保护理论。第二,上层建筑直接满足人们政治文化需要的功能增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政治文化方面的需要逐步增强,公民要求行使民主权利,参加国家管理,从事意识形态中的学习、创造和交流活动。这些需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能够满足的,要求通过参与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些活动来实现。因此,上层建筑除了必须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其服务之外,归根到底还必须同人类需要相适应,创造满足人民政治文化需要的条件。第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从过去的平面结合变为现在的交错结合。有些政府机构主要管理社会事务,属于传统的上层建筑部门,同经济基础是等距离平面接触;有些新兴政府机构则主要管理经济事务,甚至承担某些发展生产力的责任,深入经济基础内部与之交错结合。形象地说,现代上层建筑扎根于经济基础,而不是漂浮在经济基础之上。第四,国家之间上层建筑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冲突也时有发生。除了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并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之外,许多国家还互在对方重要城市设立领事馆或办事处。各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各种世界性、区域性国际会议连续不断。在意识形态中,国际学术性、文化性交流活动也异常活跃。同时,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纷常常引发上层建筑领域的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对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机构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问题做过一些研究,认为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会消亡。[36]当代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全球化使人类进入世界主义时代,国家已经失去存在的合理性。[37]应该说,国家职能在全球化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但是目前世界还远未具备国家消亡的条件。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在组织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保护本国公民利益和环境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www.xing528.com)
(四)国际上层建筑的构成
国际上层建筑是各种国际政治组织、国际条约和国际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基于国际经济基础,通过各国上层建筑密切合作来活动,在职能和作用方面则超越国内上层建筑。对国际上层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机构或元素,可以列出下面的菜单并逐项点击和扫描。
1.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各种国际组织多达数万个,其中网站建设比较完备的就有5700多个。[38]在这些国际组织中部分属于非政府间的专业协会和经济组织,部分属于政府间的国际政治组织,后一类可以视为国际上层建筑机构。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上层建筑机构。经过67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191个成员国,除了通过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等机构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之外,还通过所属专门机构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国际协调和促进作用。[39]
2.国际宪章、公约、条约和协议。这些国际文件通过国家之间谈判协商产生并经其议会或政府批准后生效,对参加国有约束力。例如,《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组织机构、会员条件、维护和平防止战争的办法等内容,经各国批准签字后生效,对参加国有强制约束力。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国家行为轻则受到谴责,重则受到经济政治制裁直至由联合国授权某些国家给予军事打击。有的国家可以不参加某些条约,或者参加后在一定条件下退出,这样它们可以不承担相关义务,但是也不能享受相关权利,往往处于比较孤立的状态。
3.区域国际组织。世界各大洲都有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洲际松散型合作机构也纷纷建立。1993年成立并逐步扩大的欧洲联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实体。目前它包括27个国家,拥有5亿人口和432.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大约一半成员国为发达国家。欧盟基于国家,又高于国家,成员国将原来享有的部分主权如货币发行权转让给联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超国家权能的属性,形成区域性国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法国、德国等国家停止使用具有悠久历史的法郎和马克等货币,支持发行使用欧元作为欧盟统一货币,这是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欧盟的诞生和正常运作预示着当各国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定范围,就有可能走向统一。虽然目前欧盟遇到危机和挑战,但是该组织很可能成为人类走向世界大同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4.国际意识形态。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所形成的一些学说、理论、宗教观念超越国界,逐步成为国际意识形态。诸如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凯恩斯主义、环保主义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意识形态性质。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观念,也可视为国际意识形态。虽然它们最初产生于某个国家或地区,但是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和信奉,成为国际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国际上层建筑应当适应国际经济基础的要求并为后者服务,如维持和平、保护环境、安置难民、帮助贫困国家发展经济,等等。但是目前国际上层建筑受大国支配的情况比较常见,有时甚至成为某些大国干预别国内政的工具,这是国际上层建筑有缺陷或不完善的表现。
(五)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与别国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冲突
现代国家的上层建筑既要适应本国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也得符合国际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还会受到国际上层建筑的影响。撇开国际上层建筑的影响不说,判断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否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全面分析它同国内国际经济基础的关系。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既同本国经济基础相适应,又有利于或者至少不损害国际经济基础,才能认为它全面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始终存在某些不适应,同时它与别国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之间存在尖锐冲突。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一直是侵蚀和挤压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工具。如前所述,全球贫富两极分化,资源环境占有状况极不公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强势发达国家上层建筑的作用促成和维持的。弱势国家经常受到强势国家的欺凌和掠夺,还得被迫为这种欺凌和掠夺买单。近代西方列强对别国的侵略和掠夺不必说,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剧烈碰撞,也是它们对落后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肆意蹂躏。虽然战后世界总体上保持和平,但是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从50年代的朝鲜战争到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从80—90年代西方国家介入中东国家冲突到后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攻伊拉克,从新旧世纪之交北约打击南联盟和阿富汗到2011年轰炸利比亚,都有西方国家上层建筑对别国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干涉和侵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不仅配备了各种各样的战争机器,而且安装了一些自私自利的软件,包括某些自利性意识形态和由它们单独或主导编制的自私的规则。前面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在环保中常常损外利内,这需要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来实现。例如,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来提高国内环保标准,既设置了令发展中国家感到无奈的贸易壁垒,又驱使本国企业向外转移和输出污染。它们严格禁止或限制输出核心技术,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来控制和垄断这些技术专为自己谋利,使之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尽快推广应用以增进全人类福利。在这种垄断和封锁背景下,一些国家只好投入大量资源来独自重复研发同类技术,结果大大增加了全球资源消耗,延缓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的发达国家把一些本来应当为全人类共享的知识纳入自己的产权保护范围,当了解到本国已经掌握的某种技术正为别国独自研发时,先是实行严格封锁,一旦发现后者取得突破并即将推广应用时,就解禁这项技术并加以推销,使后者千辛万苦独立研发的技术在市场上贬值,还常常无理指责别国的自主研发侵犯了它们的知识产权。
由于资本主义统治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国不得不支付极高成本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目前世界各国军队总人数将近3000万人,每年军费开支在1.5万亿美元左右。[40]假如这笔费用不是用于搭建由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海陆空装备支撑的全球性军事平台,不是用于血腥恐怖的争斗,而是投入和平建设,特别是用于解决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贫困人民的温饱问题,对增进人类福利将产生多大的作用啊!这种假设呈现一副虚拟图像,折射出人类在今天看来难以满足的合理需要,这种合理需要同现实的距离越远,意味着现实包含的不合理因素越多。难道世界和平永远被锁定在各种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威胁之中吗?难道近二百个国家把地球环境分割得支离破碎,由数千万军队分兵把守,经常爆发战争和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