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三大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三大规律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即社会生产必须适应人类需要的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应当肯定,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有关教科书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它们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诠释不够全面准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存在重大遗漏。

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三大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全球化初期,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全球化:“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虽然近代的情况同当代全球化相比还只是一种端倪,但是那时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欧美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联系基本发育成熟,各种矛盾得到不同程度的显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即社会生产必须适应人类需要的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6]每个规律的两极都是相互作用的,因此这三大规律也可以分别称为: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律。下面逐步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断,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有关教科书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概括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等等,其中没有社会生产必须适应人类需要的规律。[7]这种概括流传到中国,基本上沿用至今。应当肯定,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有关教科书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它们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诠释不够全面准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存在重大遗漏。

无论是生产力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变化,都有一个前提:它们最终必须满足人类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这个前提蕴涵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

《共产党宣言》把需要的增长视为引起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因:当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不能满足需要时,就为工场手工业所代替;“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厂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9]这部著作还分析了生产与需要的国际联系:一个国家的生产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源,一个国家的产品满足不同国家的需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生产与需要、消费的互动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0]他的《资本论》以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全面深入分析了生产与需要的关系,阐明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等。该书第三卷写到:“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如果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的数量,同要由这种产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小,结果就会相反。但是,如果用来生产某种物品的社会劳动的数量,和要满足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适应,从而产量也和需求不变时再生产的通常规模相适应,那么这种商品就会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11]这类论断很多,从不同视角反映了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的内容和作用。[12]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生产与人类需要的矛盾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需要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商品使用价值满足人的需要被当作实现价值增殖的途径和方式,当价值不能实现或者实现后不能合理分割时就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由此隐含危机风险;资本主义生产几乎以全世界所有人的需要总和为市场潜力,但是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同各自需要相匹配的收入,相反经常使二者脱节,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结果一方面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许多人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一矛盾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所代替。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与需要的关系,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他预言,共产主义社会将根据实际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13]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社会生产高度发达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4]如果对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就不可能做出如此富有远见的预言和设想。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15]这段话概括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显然涵盖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来看,人类需要是其生存和发展对各种外界对象的必然要求,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16]社会生产则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包括某些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类需要最终决定社会生产目的,要求社会生产在规模、结构和持续发展等方面与之相适应;社会生产影响人类需要的满足水平和方式,促使新需要产生;后者对前者的适应程度在互动中逐步提高,永无止境。(www.xing528.com)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律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简要地表述了他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性认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7]这一论断被认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表述,其中没有讲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也许这就是国内外有关教科书不讲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的主要原因。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贯穿于他们的主要著作,绝不限于这篇序言或某一论断。

人类社会发展无疑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律,但是这两个规律还不能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完整动力体系。国内外有关文献只讲这两个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解释不到位、不充分。这些文献在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时隐含一个前提:生产力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关系则处于从适应到不适应又到新的适应的变化过程中。为什么生产力会不断发展呢?这个问题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本身不能得到充分说明。有的文献从人类需要的发展变化中寻求答案:人类为满足需要而去发展生产,一种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由此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18]该答案含有合理成分,不过生产力发展并非由人类需要单方面推动,而是由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以及其他相关规律共同推动的。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对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之深入、认识之清晰,丝毫不亚于他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虽然他们没有明确讲人类社会发展有三大规律,但是这种概括符合他们的思想,当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

(三)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作用

上述三大规律和其他规律紧密联系,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其中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的主要作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同时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变革发挥一定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的主要作用是推动生产关系调整变革,同时通过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律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上层建筑调整变革,同时通过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推动经济基础发展。

如果说马克思独立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律具有原创性,那么他和恩格斯共同认识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则具有开拓性。他们同时代及以前的学者根本不知道有前两个规律;对后一规律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当作无需证明的公理。古典哲学家往往从意识形态来解释历史发展,忽略或者没有重视人类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生存需要这一历史前提;古典经济学家对生产活动的分析隐含存在人类需要的前提,对生产与需要的关系有所认识,但是没有提升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加以研究。后来出现的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都很重视研究供求规律——它是人类需要与社会生产互动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具体化。对这三大规律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和科学方法,但也不可囿于前人的认识,应当随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