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出和应用,都离不开应对挑战、规避风险。正如一艘新的航船,在驶往苍茫大洋创造新的传奇之前,必须躲过一处处暗礁、应对一次次风浪,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区块链,其应用过程中势必会对原有的利益秩序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为此,区块链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认识以下四方面的风险与挑战:
1.去中心化带来的矛盾
传统的监管模式崇尚集中化、反匿名,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产生了矛盾,并由此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例如,除了小范围的投资领域流转之外,比特币在目前最为主要的应用场景是洗钱、黑市交易等犯罪活动。虽然少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对应的监管政策,但监管效果并不稳定。
除了对明显违法行为的监管之外,区块链的技术规则也需要进行规制。因为区块链本身的功能,并不能克服在设置技术时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反而会由于技术包装的原因,导致监管更为困难。
2.“再中心化”风险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同样,“去中心化”也并非绝对。在区块链的世界中,能够实现绝对去中心化,而在现实中,由于资源、信息、人性等因素,很可能促使新的中心再次形成。
在这方面,数字货币的矿池、交易平台,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虽然它们的出现与活跃,解决了许多人参与挖矿和交易的现实需要,但却成为了新的中心,引发了危机与风险。
在社会领域,区块链平台也可能导致新的虚拟权力中心产生,技术精英垄断倾向很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3.智能合约的对接风险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在应用中最常见的功能,但智能合约除了面对监管之外,还需要克服与法律系统的对接和协调风险,才能获得应有的合法地位。
这其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
首先,法律规定与合同条款,是依靠自然语言形成的,但智能合约却依靠计算机语言写就的程序进行验证和执行。这样的差异引发了根本性问题:程序代码如何能够精准表达合同条款的全部语义?又如何能确保解读合同条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其次,智能合约执行过程中,必然听从于事先设定好的代码,而并不考虑利益方的真实意愿。一旦双方当事人产生操作失误,抑或双方确实形成了共同意愿进行其他选择,智能合约如何提供备选方案?如果无法提供,就会导致真实意愿反而被机器所操纵。
因此,智能合约虽然在现有水平上推动了公平进步,实现了技术和法律的同步,但为了规避新的风险,还需要获得现行法律制度对其效率的进一步确认。
4.共识机制的风险(www.xing528.com)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底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共识机制的作用,才能确保区块链系统中不同节点能够对某一行为分别记录和认可。
然而,所谓“共识机制”,更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技术保障,而无法运用于社会治理。这是因为技术功能与现实社会之间有着明显差距,当系统中各节点对某一数据信息形成共识之后,并不代表拥有节点的用户也是如此。以太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数次分叉,就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利益、目标和价值观的差异,同一个区块链上的用户,不可能因为共识机制就形成完全相同的主张。而这也是共识机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风险。
面对上述四大风险,无论是监管者还是从业者,都要懂得正确借鉴国外经验,同时融合国内的现实情况,采取下面的态度进行应对:
1.适当降温、打牢基础
区块链产生热潮的同时,也应适当加以降温,从业者最需要的是冷静而不是狂热。在适当降温同时,应该重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拓宽提升可能,挖掘基础土壤。这样,区块链才能在主流的经济和社会框架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本。
2.寻找需求,务实应用
区块链必须寻找最现实的需求,例如产业发展、商业应用中的案例,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提供切实的收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区块链需要摒弃“链万物”的空洞口号,而是找准一部分突破口,创造出类似与共享交通领域独角兽企业的成就。
3.明确规则,积极共享
社会实践中,现有许多模式虽然并非最优,但在效率、安全和收益三方面却做到了最大均衡。区块链技术在运用时,也不应片面追求体现效率,同时必须以规则的方式,明确表现出对安全和收益的均衡,从而与现有规则进行完美融合。
与此同时,由于共享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区块链在发展中需要体现出“共享”的本质,积极与共享经济相结合,而不是成为创新过程中少数人获私利的手段。
4.降低门槛,简化解读
无论是曾经热门一时的“币圈”,还是日渐壮大的“链圈”,对区块链的表述均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专业化语言层面上。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行业本身更应该探索如何用简单明白的话语阐述概念,不仅能够让政策层、监管层和各行业明白其原理,更能让公众对之顺利接受、理性判断。
在普及的同时,区块链也应避免出现“全民炒作”的现象,防止风险过度蔓延,始终将之确定在可控范围之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