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两大口号,在人们谈到区块链时每每被提及。纯粹的“去中心化”已经被现实所否决,那么,“去中介化”到底又指向什么呢?
要知道,人类有史以来的大部分商业活动,都是中心化的。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中介的存在。尤其是在近代以来各种金融活动中,如股权变更、不动产交易这样的行为中,中介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在社会生活中,中介也相当重要。结婚、毕业登记、个人档案等事项,政府作为中介的作用同样不可缺少。
事实上,许多中介不仅承担着信用中介的职能,同时还必须具备权威性。因为中心与中介的角色经常是重合的,一旦中介本身不可靠,带来的后果往往相当严重。
当互联网出现后,有人提出了“消灭中介”的口号。实际上,传统互联网知识起到了信息共享、缩短中间环节的作用,同时将一部分中介搬到了互联网上,并没有真正消灭中介。从技术上看,传统互联网也不可能消灭中介。因为互联网本身无法提供信用,正如有一句戏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信用共识机制是互联网最大的障碍。
互联网无法做到的,区块链怎样去做到?让我们回到源头。
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这篇堪称开山之作的论文中,中本聪一开始就提到了人们需要比特币的理由:
“人们无法实现完全不可逆的交易,因为金融机构总是无可避免地出面协调争端……很多商品和服务本身是无法退货的,如果缺乏不可逆的支付手段,互联网贸易就大大受限。因为有潜在的退款可能。”
与此同时,中本聪又写道:“然而,在使用物理现金的情况下,由于此时没有第三方信用中介的存在,这些销售费用和支付问题上的不确定性,却得到了避免。”(www.xing528.com)
用通俗的例子说:
如果你在淘宝上销售服装,恶意买家即便买到了正常产品,却毫无理由地发起退款。此时,作为中介的淘宝、支付宝、阿里巴巴就有可能(即便很小)做出并不公正的裁定,要求你退款。你的交易成本就此放大了。
但是,你开设了实体店销售,只接受顾客的现金,上述风险就降到了最低!
这意味着,开创比特币的中本聪,对区块链的初心,本不在于颠覆物理现金及其背后的国家、银行等中心,而是线上的交易流程。“第三方信用中介”——才是比特币所想要取代的对象。
推而广之,区块链“去中介化”的对象,正是生活中的第三方中介。
从个人角度来看,你的一切生活、工作和学习行为,都已经离不开交易和中介。上学、考试、进修、求职、娱乐、投资、婚恋、子女教育……无数支付环节构成了种种交易,随之而来产生的是围绕你个人的一切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服务器中,甚至连国家机关也无法完全准确统计一个人究竟会产生多少交易数据、被哪些中介机构所掌握。
区块链的“去中介化”意义,就在于让这些数据不再分散与失控。它们产生于用户个人,理应无需通过其他机构,就直接为个人带来利用价值。传统技术无法保证这一点,但区块链却能由此改变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