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2从钢铁产品进出口量上反映了中国国内钢铁行业所经历的变化。首先,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钢铁进口量从1998年的1 200万吨增长至2001年接近2 000万吨,出口量则一直徘徊在500万吨左右,显示出国内产能的不足,国内钢铁行业此时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宝钢、武钢和鞍钢便率先提出了针对“冷轧板卷”的反倾销申请。
图4.2 1998—2013年中国钢材进出口
资料来源:中经网产业数据库。
申请还未得到回复,美国、欧盟于2002年3月开始实施钢铁保障措施,国际剩余钢材涌入中国市场,进口量迅速升至2003年的3 700万吨。急剧增加的低价进口钢材打压了国内钢材的价格,影响了国内钢铁企业的利润,使得部分钢铁企业陷入了亏损,失业人数增加。
最后,伴随着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以及“冷轧板卷”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从2003年往后中国钢材进口量便持续下滑。与之相比,国内钢材出口量从2003年开始持续走高,并且在2005年以后超过进口量。从进出口量的变化来看,2003年前后的两起贸易保护案件的确帮助国内钢铁企业恢复了产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www.xing528.com)
图4.3则从国内钢铁的价格、钢铁企业个数以及工业成本利润率三个方面,来观察两起案件前后钢铁行业的变化。从国内钢铁价格来看,2002年以前由于大量进口钢材的冲击,国内钢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双重保护的实施,钢铁价格从2003年开始走高,直到2004年年底中止“冷轧板卷”反倾销措施后才开始有所回落。
钢铁行业工业成本利润率的变化与钢铁价格十分类似,2003年是由弱变强的转折点。当2004年年底结束双重贸易保护后,工业成本利润率也开始趋于平稳。与两者有所不同,国内钢铁企业数量在2005年前基本没有太大起伏,从2005年开始快速增加并且一直保持在高位。事实上,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国内钢铁企业数量从2003年开始便有所增加,由于《中国统计年鉴》计算的是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数量,因此直到2005年才出现了明显增加。
图4.3 1998—2012年中国钢铁价格、钢企数量和工业成本利润率
注:钢材价格和钢铁企业个数使用左第一纵坐标,工业成本利润率使用右第二纵坐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3)、《中国价格统计年鉴》(2013)。
总的来看,无论是从进出口量还是价格、利润来看,钢铁进口保障措施和“冷轧板卷”反倾销案确实对国内钢铁行业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双重保护下,原先较为低迷的国内钢铁行业逐步摆脱了困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双重贸易保护损害了国外钢铁出口企业的利益,它们不仅要承受保护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还要面对市场份额被国内企业夺走的局面。因此,这进一步解释了,在这两起案件中,为何整个国内钢铁行业能够迅速形成利益集团展开行动,国外钢铁企业又为何拉上母国政府积极应诉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