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第1章所提到的中国所处的贸易背景以及需要面对的贸易环境,本章对贸易政治经济学中研究最为深入和全面的贸易政策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回顾和评述,而这样回顾和评述也是开展中国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对于已有经典重要文献的梳理是为了明确本书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哪些文献基础之上的,而对于已有经典重要文献的评述则是为了明确今后的研究应该借鉴哪些有益的方法,以及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总的来看,本书与前期文献有所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政治献金是前期文献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但是,该方式在中国却是无法实施的。即便有一些“隐性”的献金存在,也无法对献金的数量和目的进行统计。因此,本书根据中国政治体制强调了政治联系是国内利益集团主要的联系方式。
第二,随着国际贸易体系和规则的不断变化,外国因素对于中国的贸易政策也有巨大的影响。本书考虑了外国利益集团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影响方式。
第三,在中国,不仅存在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本书考虑了利益集团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或者合作的关系。
【注释】
[1]一般而言,虽然也有文献在研究贸易保护政策时提出产业管理部门是政策决策者,但是贸易政策的决策者往往指的就是中央政府。
[2]本书中所引用的Baldwin是Richard Edward Baldwin。(www.xing528.com)
[3]Olson(1965)对于“免费搭便车”行为的基本解释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的行为。
[4]盛斌(2002)认为“中国特色”的利益集团来自地方政府、国内企业、外商企业以及一些社会团体。
[5]Kahneman和Tversky(1979)对“避损效应”的解释为:大多数个体在对待效用时不仅注重财富的数量,他们对于损失比收益来得更加敏感。也就是说,当他们面对收益时会较为小心,而面对损失时会不甘心,反应强烈。
[6]应该说,这样的一种判断方式也体现了本书中所提出的政治联系概念。
[7]其他实证模型的介绍可以参考李坤望、王孝松(2008)的《保护代售模型的经验检验——一个文献综述》一文,以及盛斌(200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