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创业企业的融资问题,归根到底还在于创业企业自身。没有创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存在。增强创业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是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的关键。要解决内源融资比例过低首先要解决企业制度问题,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在具有良好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增加创业企业的经营业绩,为增强创业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提供保证。创业企业还要形成有效的自我积累机制,在政府对创业企业的政策扶持下,逐步提高创业企业内源融资比例。
1.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利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其次,准确预测资金回收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回收,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准确的预测,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
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的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不相容的职责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时刻保持警戒。
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当今,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世界的主题,技术演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创业企业本身是新思想、新发明、新竞争形式的源泉,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创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创业企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必须发挥自身所长,走高科技发展道路,依靠科技成果,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重视战略管理
创业企业由于先天力量薄弱,单纯依靠自身实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注重发挥产业链的经济效益。创业企业要尽可能与大企业构筑相对稳定的关系,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创业企业与其是分工配套的纵向生产协作关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大企业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创业企业可以获得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降低营销成本,避免创业企业之间的恶性杀价和过度竞争,从而维持一定的利润率,使创业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提高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4.强化企业自我积累机制
创业企业要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约束,要明确规定企业的成本管理、财务收支和其他财务制度,避免企业乱摊成本,约束职工(包括中高层管理者)收入分配对企业积累的侵蚀。(www.xing528.com)
建立强制性的企业折旧制度和折旧基金使用制度。加大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比例,在税收等制度上实行强制折旧,加快折旧速度。明确折旧基金的使用范围和途径,保证折旧基金不被侵占和挪用,使其真正用于更新改造等生产性建设上。
加大企业提取盈余公积金的比例,健全以留存收益增补企业资本金的制度。创业企业尽可能地将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最高限度,并结合企业增资的要求,定期将超出部分转增到企业的资本金账户。
创业企业由于具有规模较小、产业单一和产品链短等特点,其在融资方式或融资偏好上也应有自己的特点。如大中企业把融资偏好定位在银行信贷、发债筹资、招股募资和税收优惠等外源性资金支持体系方面;创业企业则应把资金支持的“支点”放在完善内源性资金支持体系上。
这里完善内源资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群体间的资金支持,二是指企业自身的资金挖潜。具体来说,应注重完善以下内源资金支持体系。
(1)寻求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创业企业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中后端,它为大中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显而易见,这也为其寻求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提供了有利保障。事实上,创业企业如能从大型企业赊购到部分原材料或争取到部分预收款,便能大大减缓生产所需的资金压力,也就相应弱化了其向银行信贷等的外源性融资需求。
(2)大力拓展来料加工业务。创业企业由于具有不购或少购原材料、不占用或较少占用生产资金的优势,可以大幅降低或部分降低企业的资金营运成本。虽然这可能部分的压缩产品的毛利空间,但由资金降本带来的效益提升效应也很明显,两者相抵反而使企业的总成本有减无增,实际盈利有增无减。
(3)适当考虑融资租赁。可购可不购、可现建也可缓建的固定资产,如临时性的加工设备与生产场地,可考虑“借鸡”——租赁使用,这样既可暂时减缓外源融资压力,又可待“金蛋”到手(利润实现)后再“以蛋换鸡”,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对创业企业而言,上述融资通道的“入口”由于不掌控在自己手中,故还不是内源融资的最佳选择。要真正完善资金支持体系,必须眼睛向内,挖掘自身资金潜力,寻求资金支持。具体方式如下:
(1)推行股份合作制。创业企业引入股权共持的制度安排,对筹集企业的长期发展资金,激发员工的经营创效动力,在资本纽带上形成互动合一的企业文化,均具重大而现实的作用。创业企业的资金压力往往与长期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难题原本落在少数人身上有关。随着股权共持局面的形成,人人都是融资渠道,个个都是资金压力时的“减压阀”。
(2)盘活资金存量。创业企业资金不足在不同程度上是由资金沉淀引起的。沉淀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应收款项较多且账龄较长,由资金周转速度放缓而带来存量资金被“蚕食”,增量资金被急需的状况;②不讲最佳存货数量,或因产品不适销对路或因担忧原材料供应不上而不适度地扩大库存量,最终导致物化资金大量增加和可用资金日渐减少。
(3)力促降本减耗。创业企业要避免决策失误与无效项目,要降低生产成本与管理费用,减少废次品与跑冒漏滴损耗,这样一来可以直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减缓资金需求;二来可以增加利润,增加资金供给,最终起到完善企业资金支持体系的作用。
因此,要用系统论观点解决创业企业的资金支持问题,既要运用它的外源融资渠道,更要注重其内源资金支持。也就是说,应把创业企业的融资问题放入“多维”融资“空间”里加以考察。纵向往上寻求银行信贷等外源资金支持;纵向往下寻求股权资金等内源资金支持;横截面寻求企业群体的互利支持;坐标点寻求内部资金的挖潜支持。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完善创业企业的资金支持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