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与发展:基础理论概述

区域经济与发展:基础理论概述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构成了区域经济分异的物质基础。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非均衡增长理论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新增长理论的理解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区域经济与发展:基础理论概述

(一)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之所以在完整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各自的特色,是因为区域经济有存在的客观基础——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

首先,空间依赖性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地域空间,且经济活动对地域条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其次,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空间距离,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构成了区域经济分异的物质基础。有空间就有距离,要克服距离就要付出代价,即空间成本。

最后,区域经济既属于经济范畴,也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干预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社会条件。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焦点问题。区域各种经济问题的顺利解决都离不开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加大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全球各地经济政策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港口的联动关系。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指一个区域内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表示为GDP的增加,用实物表示为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指除此之外,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源于国外,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学问题中提出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应用的理论主要有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理论。这个理论主要针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生产与消费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转变。

(2)非均衡增长理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到所有行业或者部门中,要实现经济的增长,首先应将资本集中到几个较为重要的部门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非均衡增长理论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3)新增长理论。不同的经济学家对新增长理论的理解不同。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是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卢卡斯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有直接关系。

3.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些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政治体制变革的变化,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及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和文化水平的变动。

与区域经济增长相比,区域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更广,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密切联系的。首先,经济增长的目的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社会整体的发展结构也就不能顺利实现。其次,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结构优化,政策引导,体制改善使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增长。没有发展的增长是无效的增长。

(三)港口与区域经济联动状态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联动过程主要由区域经济对港口的拉动效应和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两部分组成,且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区域经济是港口运输需求产生的基础,决定了港口运输需求结构及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港口对改善区域生产布局、转变区域生产方式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联动状态大致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是滞后,即港口运输供给小于需求,此时区域经济拉动港口发展;第二种是平衡,即港口运输供给基本等于需求,此时区域经济的联动效应与港口的推动效应基本相等;第三种是超前,即港口运输供给大于需求,此时,港口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种联动状态的特征如下:

(1)港口与区域的联动处于滞后状态时,港口运输供给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市场需求较大,港口会通过采取扩大规模或增加供给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使港口在经济拉动效应的驱动下快速发展,随之两者联动也慢慢向平衡状态靠近。

(2)港口与区域联动处于平衡状态时,港口运输供给基本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时,区域经济与港口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两者的发展都处于一种相对较低或不理想的水平,就会导致两者停滞不前的不利局面,需要一方率先发展区拉动或推动另一方的发展,即通过滞后或者超前两种状态来协调,促进两者在更高水平协调发展。

(3)港口与区域联动处于超前状态时,港口运输供给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剩余。此时,港口对区域具有推动效应,较强的供给能力会刺激区域经济发展,在港口推动效应的驱动下,经济也快速发展,两者联动也随之慢慢向平衡状态靠近。

港口与经济的联动是在滞后或者超前中寻求协调与平衡的过程,即在滞后中平衡,在平衡中超前或滞后,在滞后或者超前中平衡,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然后在联动中达到相互适应的水平,形成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的一体化发展。相互适应是两者联动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四)港口与区域经济联动必然性分析

1.港口与区域经济冲突促使联动合作

港口是经济独立体,具有企业的性质,同时又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性质。那么港口的双重性质必然导致港口与区域或城市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的空间内,利益和目标不同的两个空间体被动地共存。港口作为运输环节的重要节点,其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的规模和商业发展的职能;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区域关心的是居民的期望和环境价值。港口和区域经济在职能和目标上的不一致使两者在兼容过程中存在矛盾。

从区域来看,港口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是区域建设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港口大量作业也影响区域的外观和安全。从港口来看,港口正常运转往往受到腹地区域交通设施的不完善,区域空间的限制。同时,在与区域冲突中,由于政策的干预和社会体制因素又被迫远离城市和核心腹地。

但从整体上来讲,港口与区域或者核心城市都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空间、文化、环境中有共同的目标。正是这种共性,促使港口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共同合作。港口的综合竞争力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港口与区域经济两大系统合作共存有客观的必然性。

2.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利促进联动合作

港口和区域一旦合作,两者的共同发展是巨大的,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港口的区位优势使港口的腹地范围越来越大,港口的辐射能力能够有效地吸引大量的物质资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断集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第二,港口正向一体化运作转型,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不断完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生产和运作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形成港口核心城市,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节省临港工业区的原材料,还能够形成以港口为平台的大型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港口的区位优势对港口所在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相关的航运业等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就业机会和税收。同时,港口能够与其行业产生不同程度的融合与合作。

区域对港口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区域和城市提供港口发展空间,为港口提供后勤服务和保障能力。腹地规模的大小、经济发达程度直接影响港口发展前景。

第二,区域基础建设是港口发展的基础条件。综合交通的衔接程度,通信设施的先进程度和运输方式的齐全水平,都会影响港口建设和运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影响港口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对外能力提高,经济越发达,港口越会形成较大的规模;内部产业结构的比例直接决定了港口贸易交流的性质。

(五)港口与区域经济互相作用分析

经济一体化网络中,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方面的作用不断突出,港口商业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人们在重视港口物流发展的同时,也注意到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性。

1.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由于对区域经济带来的大量投资而引起的“投资乘数效应”,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港口的硬件设施,增强了港口之间的竞争力,为吸引大量货源提供了保障。同时,港口基础建设改善了生产与产品的中转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更好地建立起生产部门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促进劳动力、资本等因素的聚集,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水运、装卸、仓储等港口业的发展上。港口增长极的作用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前向、后向产业集聚。前向关联就是通过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联系。从港口发展的角度来看,前向关联主要是港口业向客户提供包装、加工、装卸、转运、仓储等物流服务。而后向服务指港口业接受和运用产品、物流服务的力度。在港口业中,这里的前向联系、后向联系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煤炭周转、机械加工等临港产业,保险金融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前向和后向的联系产生劳动力、资本的集聚,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www.xing528.com)

另外,随着港口贸易的增加,港口不得不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港口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运作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而且能够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区域乘数效应,带动贸易量的增长,进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2.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分析

港口是一个生产性部门,有自身的生产效益,同时作为社会经济环节中的特殊生产部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的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生产效应。因此,我们可以把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分为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波及经济贡献。在分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时,既要考虑直接贡献,还要考虑对其他部门或者社会的间接贡献和社会贡献,这样才是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完全贡献分析。

(1)直接经济贡献。港口作为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表现为港口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国内外的研究以及调研得出,产生港口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的经济活动包括:港口装卸生产、港口物流服务与供应、港口的基础建设、港口内部管理、仓储和运输等活动。

(2)间接经济贡献。港口的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活动因生产的需要,向其他部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所带来的经济贡献。也就是说除了核心的活动外,还有一些拓展活动,正是这些扩展活动的影响引起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间接贡献。典型的扩展活动包括贸易活动、临港产业的活动等。这部分贡献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各部门直接的购买关系,可以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来衡量港口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推算出对区域经济的间接贡献程度。

(3)波及经济贡献。波及经济贡献所带来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港口员工的工资消费所引起的经济贡献;港口发展引起投资对腹地地价的影响,就业机会的加大和大量引进外来人员产生的文化、观点、收入等变化。港口活动产生的范围广,次数多,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复杂的变化。这些贡献都是很难量化的,但是波及经济贡献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且是难以估量的。

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运输体系的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所以说在分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时,还应考虑环境指标,如环境污染、能源利用、噪声等。

3.区域经济对港口的作用分析

港口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德国学者高兹曾在《海港区位论》一文中提到,随着港口腹地经济的飞速发展,腹地状况成为影响海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腹地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的发展是港口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1)区域经济对港口的影响分析。

港口的主要陆地腹地范围就是与港口有关的区域。区域内大宗货物的交易大多是由港口来完成的。因此,区域内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区域政策等因素对港口发展有重要影响。

(2)区域经济对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影响。

港口所在的区域就是港口主要的陆地腹地,腹地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直接决定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一般把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的重要指标,货物吞吐量作为港口发展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强大的区域经济实力,就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品,使航线更加密集,更由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使经济发展的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过渡,每单位产值所需耗费的原材料和能源随之下降,意味着每单位产值所需的运输需求量相对减少,但运输质量相对提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运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增长与所在港口的吞吐量之间的联动效应也不同。

(3)产业结构影响港口吞吐的主要货种。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影响港口的发展方向。港口的发展方向,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还是以集装箱为主,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货物吞吐量或者集装箱吞吐量是港口的重要指标,货物吞吐量或者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区域内主要以工业为主,工业中又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这样该港口集装箱在所有货种中占有较大比重;反之,港口集装箱运输占的比重就会较低。

(4)区域相关政策影响港口的发展。

政策和法规并不直接作用于港口的发展,而是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来影响港口业的发展。制度与法规制定得越详细,对港口的影响就越大。

首先,促进港口发展的政策,如对港口技术的支持,对港口业的投资力度,对港口核心腹地的优惠政策以及自由港政策等。区域政策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快慢,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通过不断增加对港口的投资,为港口提供自由化的发展条件。自由化是港口发展共同的和重要的条件,自由港和自由贸易政策会增强港口的吸引力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区域间合作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会直接影响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和格局,从而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港口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政策,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布局,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5)区域为港口发展提供各种服务。

港口的发展既需要金融业、通信业的服务,还需要具有一定技术的机构的协助和支持。这些与港口有关的服务,主要由港口所在区域提供。如果没有区域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港口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港口活动的进行,同时区域对港口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也会影响港口的发展。

(6)区域经济为港口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港口发展提供空间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港口作为交通运输中的特殊节点,获得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外界良好衔接,随后就是实现综合物流,这就要求区域为港口提供活动空间和连接内陆运输的通道,如港口与机场、港口与火车站、港口与公路网,从而组建强大的综合运输网络。为港口多式联运、进出口货物的快速中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是通过区域基础建设来实现的。因此,港口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和临港产业区的发展,腹地区域为港口及水运业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的空间和连接内陆运输的空间保证。

(六)港口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

1.加强政府导向,加快改革进程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是由于市场对经济的自主调控存在滞后性、盲目性等弊端,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港口与区域经济的良性联动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无论是港口发展规划还是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和经济发展,都需要政府以制度和政策进行构建、经营和维护。

(1)政府应尽快完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并实施好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区域合作、资本运作、港口建设、港企合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2)尽快出台引导发展的优惠政策。具体包括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货代企业奖励、航线补贴、规费减免、税收返还、土地出让金返还、集卡通行费补贴、绿色通道建设等方面。通过财政奖励实现集装箱航线开辟多元化,调动货代企业揽货的积极性;通过通行费、规费的减免,以及绿色通道建设来扶持集卡运输的快速发展。

(3)尽快整合港口资源。尽快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整合各港口功能,合理分工。

(4)尽快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立覆盖港区、园区生产流通的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客户和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的有效连接。

(5)港口管理部门也要拓宽思路,想方设法为港口物流企业排忧解难,着力提高项目前期、行政审批等方面的工作效率,积极帮助港口物流企业渡过经济难关。

2.正确定位港口功能,协同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发展应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区域总体规划,正确进行功能定位。加快建设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运输体系,提升港口的区域服务能力,努力通过多式联运的协调、配套发展,承担起港口与区域间货物的集疏运功能,形成区域经济联动。

(1)港口建设和发展应以区域总体规划为基础,进行区域总体规划时,应对相关港口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分析,为港口业发展和服务功能提升指明方向。

(2)港口产业发展应依托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港口与区域间货物的集疏运功能。同时,整合资源简化运作程序、提高运作效率缩短货物在港滞留时间,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加强港口物流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双向建设,增强抵抗商业风险和企业凝聚能力的建设。

3.发展临港产业,加强港口物流联盟

从国内外港口经济状况来看,港口与临港经济联动发展的实现是临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白热化的情况,加强港口间的物流联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港口物流企业的自身竞争力,提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影响力。

(1)港口是发展临港产业的根本基础。依托港口区位优势,一方面临港产业的物流发展优势具有专业化、集中化运输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临港产业是港口对外窗口效应的直接惠及者,但是这还需实现港口与临港产业间的双向联动。通过实现港口与临港产业在运作管理中的有效衔接、简化运作程序、提高运作效率、整合资源,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推动港口功能升级。

(2)加强港口物流联盟,可以稳定港口物流企业货源,稳定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并且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港口可依靠本地区发展优势,积极与货源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增强揽货能力。

4.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给港口注入新鲜血液,还可以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运作管理,提升港口资质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提升企业自生能力。加强港口的发展,需加强港口专业人才的培养,需引进优秀的港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进行多种途径培养,以加快港口的发展。

5.加快港区集疏运网络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航道功能,联合铁路和陆路运输,与港口城市腹地路网进行全面衔接,加强对腹地经济的支撑。同时,转变物流企业发展方式,在努力实现量增加的同时,更加强调质的提升,不断增强经济辐射的范围和能力。加强市场对接,积极主动地融入腹地市场,拓宽港口经济辐射领域。在沿大陆桥腹地加快建立“无水港、旱码头”,扩大内陆口岸直通,将港口服务延伸到腹地,构筑畅通的现代物流运输大通道。

此外,港口及相关物流企业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通过加强物流联盟、区域经济合作、借力发展以及多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等发展方式,促进临港大工业、大物流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同时,改革创新集疏运方式,改善集疏运条件,推动以港口为基点的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等立体集疏运网络体系建设,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支撑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