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代表,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的重点由事后会计核算转变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共同发展,形成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也对财务管理新模式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对预算编制管理的影响
随着部门预算方式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零基预算”管理,各单位根据自身人员、资产和工作情况,结合财政部门确定的标准定额,编制年度预算。这就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必须全面掌握本单位的各类信息,才能准确编制出年度预算,为全年工作提供及时、充分的资金保障。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还必须细化到具体的支出科目,这些任务都只有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才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
(二)对资金支付管理的影响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不再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而是保留在央行国库,但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权限,在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起资金使用的制约机制。
(三)对财务核算管理的影响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由事后静态核算转变为事中动态核算,核算业务活动的反映由定时转为及时,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可突破原有会计周期限制,提供及时的财务数据,并向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及时传递财务核算、指标执行、指标结余等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财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四)对财务决策和预测管理的影响
随着财政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宏观预测和经济效益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资金支出的决策和预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对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和深层应用,逐步建立模拟人的思维的辅助决策系统。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智能型的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对本单位下一年度的支出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达到解决资金支出和提高资金利用率的目的。(www.xing528.com)
(五)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的影响
(1)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等都在发生变化。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建设中,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特征,制定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实时反映单位的业务和资金使用状况,避免财务信息滞后于业务信息的现象,从而实现对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管。
(2)消除财务信息沟通障碍,加强财务信息共享。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实现财务网络化管理,可以统一系统平台,打破以往阻碍财务信息沟通的壁垒,减少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以及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做到管理控制在总体与局部上的高度协调一致,有效扩大管理范围,提高管理能力,增强财务信息的时效性,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3)实现对资金的实时控制和有效监管。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管理改革是有效开展财务监管工作的重要保证。利用信息化手段,有计划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划拨和费用支出进行规划管理,可以有效利用财政资金,保障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充分结合预算指标情况和行政事业单位实际需要,对资金划拨和费用支出进行计划、调整和变动,同时保证与之相关的计划可以自动相应地进行联动调整。
(六)对财务管理职能的影响
信息技术强化了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即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其中,财务决策是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要达到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和确定实现财务目标的最优方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决策活动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由感性向科学化决策的转变。财务控制是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和分析,监督执行过程,并及时做出修正的过程。控制职能将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强化,表现在控制范围扩展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控制手段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强化,实现控制从事后向事前、事中的转移。
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衍生出财务管理的派出职能,主要包括财务协调职能和财务沟通职能。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一个决策过程都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也就是说随着部门间横向联系的加强,必须有适当的手段实现部门间、各业务流程间相互协调和沟通的能力,财务管理将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职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