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述外部影响因素类似,有关内部因素对在孵企业绩效的研究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众多学者从多种角度研究了在孵企业绩效的内部影响因素,其中关注较多的几个因素是创业企业的自我效能感、吸收能力和创业导向。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指的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任务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钟卫东和黄兆信,2012)。Stajkovic,Luthans(1998)归纳了114项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工作绩效。具体而言,具备高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创业者坚定相信自己拥有成功所需的一切素质与条件,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惊慌失措,能够继续以任务为中心进行作业(钟卫东等,2007)。在复杂的决策情境中,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创业者的思维仍然保持着高效率的运转,并会采取积极的策略获取目标,从而带来较高的绩效。相反,缺乏自我效能感的创业者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更倾向于自我定向,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像高自我效能感的创业者一样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去实现目标,从而导致较低的绩效(钟卫东等,2007)。
吸收能力是指在孵企业在实践中识别、获取、消化和利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Cohen,1990)。企业拥有的知识并非一种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唐丽艳等,2014)。在孵企业发展的关键也不在于某一时间点上其所拥有的知识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其长期的积累。在孵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其有效识别市场需求信息,并且还会提高其技术发展水平及相关政策的价值,实现对外部资源和信息的及时获取和高度整合(唐丽艳等,2014)。Lane和Koka(2006)指出,维护和发展吸收能力,对企业的生存和成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现有研究普遍将吸收能力作为对组织结果具有重大作用的自变量、中间变量加以运用。毕可佳(2017)的研究也表明,在孵企业吸收能力对其绩效具有正向的作用。(www.xing528.com)
众多学者对在孵企业绩效内部影响因素讨论最多的是创业导向。创业导向往往被认为是企业成长、竞争优势积累以及绩效差异的先决条件(Su et al.,2011;毕可佳,2016),它反映了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所采取的决策、行为和过程,是动态环境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模式(Lumpkin,Dess,1996)。创业导向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决策模式,以及企业面对创新、风险和变革时表现出的意愿与行为。关于创业导向的维度,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多种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业导向是多维的,并且其维度内容及测量方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Stam(2008)指出,创业导向包括新业务开拓、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4个维度。张玉利等(2006)通过对185个企业调研发现,创业导向包括创新性、超前行动性和风险承担性3个维度,而且这3个维度之间相互独立。刘景江(2009)通过研究发现,创业导向包括具有适度相关性的5个维度,即创新性、风险承担性、超前行动性、自主性和竞争侵占性,且这5个维度具有非共变性,彼此独立变化。目前,学者广泛应用的3个维度是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Miller,1983;Covin,1989;Wiklund,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