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并非孤立地开展活动,事实上,企业的活动是同市场竞争对手、创业支持组织和外部环境共同演进的过程。孵化器的孵化环境对在孵企业来说就是一种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实际上是优于一般企业生存环境的,相对于一般的企业,孵化器的孵化环境会给在孵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多的发展资源(李宇和张雁鸣,2012)。进一步地,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孵化器所提供的孵化环境,包括孵化器规模、类型、硬件设施、资源供给能力和孵化服务能力等;二是社会给孵化器营造的发展环境,包括创业政策、社会文化、投融资环境和中介支持网络等(王希良,2011)。很多学者都关注到了外部环境对在孵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受关注最多的因素为孵化服务和孵化网络。
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因此,一方面创业企业的成本可以降低,另一方面孵化器还能提升各类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帮助企业更好地度过发展初期的“死亡陷阱”,从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王小燕,2018)。其中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以在孵企业为服务对象,开展创投、管理咨询、资源引入等方面的系列服务,加速创业企业的成长,使存在于孵化器中的创业企业获得其所需要的支持(Alen et al.,2008)。关于孵化服务的具体内容,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划分。Hornych,Schwartz(2009)提出,孵化服务主要包含3种内容,分别是资源供给服务、社区支持服务和网络搭建服务。Etzkowit(2005)的研究则认为,孵化器的服务范围已经从企业高端调研升级为组织实体知识转移,包括文化支持和管理支持等。陈伟民(2008)在对29家科技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将孵化服务划分为硬件设施支持服务、中介代理服务、管理咨询服务、融资服务和关系网络支持服务5类。总的来说,从国内外对孵化器服务的划分可以看出,虽然学者对孵化服务的划分类型有所差别,但孵化器所提供的服务总体上大同小异。(www.xing528.com)
除孵化服务外,学者关注较多的是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在孵企业绩效进行研究,分析在孵企业的内外部网络形成及其特点对其绩效的影响。学界普遍接受的社会网络的定义为,基于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复杂联系和这些个体和组织的集合,同时其网络的结构、规模等都限制了资源的流动和分配(张秀娥和张皓宣,2018)。社会网络的理论兴起于社会学和生态学领域,并且在数十年间的发展中逐渐展现出了该理论的普适性,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近20年间更是延伸到各个领域,并在企业创业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张秀娥、张皓宣,2018)。关于社会网络理论,Granovetter(1985)从强弱关系维度进行了分析,并肯定了弱关系的桥梁搭建作用,而边燕杰(2000)则结合中国的情境,认为强关系也是在社会网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Burt(1992)主要立足于社会网络结构提出结构洞理论,并认为社会成员信息和资源优势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网络结构中的空洞部分;Coleman(1988)和林南(2002)则从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资本的理论。本章讨论的是孵化器内在孵企业的社会网络,学者普遍将这种社会网络叫作孵化网络。孵化网络指的是企业嵌入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中,以孵化器和在孵企业为核心节点,与其他在孵企业、客户企业、供应商、政府等主体形成超越节点的网络组织(Bøllingtoft,2012;袁剑锋,2018)。企业入孵后能从孵化器获得各种资源,这些资源中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孵化器嵌入的外部网络(李宇和张雁鸣,2012)。资源基础观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资源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其底层逻辑则是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Barney,1986)。对于在孵企业而言,通过孵化器获得的网络资源是其获得创业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没有进入孵化器的企业相比,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正是孵化器可以帮助提升在孵企业绩效的重要原因。就目前研究而言,学者在对在孵企业孵化网络进行研究时,多从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角度切入,即从网络多元性和网络关系展开研究,这里也将两个影响要素作为组态分析的前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