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是深得人民拥护的民心工程。党和国家关于脱贫攻坚的全面部署与系统举措,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1]“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12]。30多年的甘肃减贫实践启示我们,扶贫政策好不好,不光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议,脱贫成果怎么样,也不仅是一篇篇报道、一串串数字,只有让人民满意,得到群众的认可,那才是真的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1.站稳人民立场,树牢宗旨意识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13],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深刻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在脱贫攻坚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党群、干群关系,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也为在乡村振兴中走好群众路线提供了现实指导。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想想他们想什么、缺什么、要什么,想想他们的困难是什么,他们的烦恼是什么,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做到“脑中一门清”。其次,要积极深入群众之中,看看他们吃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有没有学上、有病上哪看、有没有保障,真真正正把情况搞清楚,做到“心里一本账”。再次,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听听他们的声音,聊聊他们的家常,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做到“干群一家亲”。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只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贫困群众听得见、看得清、摸得着,遇到困难能够想到你、找到你、问到你,解决困难后更会感谢你、支持你、拥护你。
2.聚焦群众期待,精准对标施策(www.xing528.com)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15]然而,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认同是有差异的。在脱贫攻坚中,甘肃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聚焦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等最急最盼的难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切实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多样多元,要像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那样,精准对焦、靶向发力。从当下来看,要聚焦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需要,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从长远来看,要聚焦就业、产业发展等可预判、可估计的发展需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势利导、长远谋划,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落实、资源的整合分配还是资金的投入使用,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让共同富裕更加真实可感,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尊重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凝聚起开拓进取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16]这充分回答了脱贫攻坚“依靠谁”的问题。脱贫攻坚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依靠的是群众。通过组织和发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增强他们对自身主体责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其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制胜的奥秘所在。一方面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每一个贫困家庭对未来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宣传教育、感情沟通,对贫困群众进行思想发动,激发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自觉性,培育形成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和观念。脱贫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迸发出的自立自强的干劲,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由内而外的自信与活力。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激发主体意识,让群众了解各项惠民政策,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从而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其次要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发挥监督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