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灾害与恢复重建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灾害与恢复重建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8月7日晚至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境内突降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阻截穿城而过的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淹没部分县城。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舟曲县城关镇和江盘乡2个贫困乡镇、12个贫困村、3944户、14223人受灾,死亡1765人。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灾害与恢复重建

2010年8月7日晚至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境内突降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阻截穿城而过的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淹没部分县城。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舟曲县城关镇和江盘乡2个贫困乡镇、12个贫困村、3944户、14223人受灾,死亡1765人。[26]

1.舟曲县泥石流灾害受灾情况

舟曲县地处甘肃南部白龙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偏远的国扶少数民族贫困县、“5·12”地震重灾县,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和“长治”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20世纪50年代,为支持国家建设,白龙江流域森林过度砍伐,舟曲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成为全国罕见的滑坡、泥石流、塌方三大地质灾害高发区。2001年,舟曲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10个行政村中有158个被确定为重点贫困村。

2010年8月7日晚11时40分,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时间40多分钟,县城北面罗家峪、三眼峪等4条沟系发生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县城由北向南5公里长500米宽的区域被夷为平地,造成该县2万多农户受灾。灾害对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创,水毁农田2782亩,直接经济损失4173万元;水毁房屋21552间,直接经济损失1.72416亿元,仅此两项累计损失达2.1亿元以上。从灾害对贫困村和扶贫项目造成的损失统计,共计冲毁乡村、村组道路54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063万元;损毁人畜饮水25处,直接经济损失251万元;冲毁河堤50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501万元;损毁水渠2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530万元;损坏经济林果0.1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损毁经济作物0.1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71万元;损毁粮食作物0.1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0.5万元;冲走大牲畜838头(匹),直接经济损失209.5万元;倒塌屋舍3999间,直接经济损失1068万元:损毁家庭财产、农机具车辆等折合经济损失3184.5万元。累计损失达8108.5万元。[27]

2.抢险救援

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并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抢险救援工作。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舟曲,检查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有序做好支援甘肃舟曲灾区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央纪委发出《关于严明纪律保证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国家扶贫工作办公室启动应对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II级响应,全力支援灾区抢险救灾。

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安排部署,主要领导分别做出批示,紧急部署舟曲县抢险救援工作,立即组织协调各方面救援力量赶赴灾区,迅速启动重大自然灾害I级应急响应,成立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构和工作机构,动员全省力量迅速开展抢险救援。州县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带领灾区群众全力投入艰苦卓绝的抢险救灾斗争中。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和专业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开赴灾区实施救援,争分夺秒,开展搜救生命、救治伤员、排险除淤等工作。全省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凝聚起抗击灾害的强大合力,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不畏艰险、科学处置,全力开展了一场复杂、艰巨、紧迫的生命救援行动。全国各地和国际友人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为灾区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援助。全省上下凝结成患难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以最快速度抢救生命、救治伤员,以最快速度恢复基础设施,以最快速度调运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妥善安置群众生活,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3.灾后重建

舟曲是甘肃省集贫困地区、重灾区、灾害频发区于一身的特殊区域,先后经历了“5·12”地震和“8·8”泥石流灾害的双重灾难。舟曲灾后恢复重建难度之大,在我省乃至全国救灾史上也是少有的。

2010年10月,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支持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关于印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为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科学确定了重建范围、重建任务和重建目标,成为指导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灾后重建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工作部署,以建设一个“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的新舟曲为目标,以《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为标志,迅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灾区的实际情况,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衔接沟通、紧密配合、科学论证,印发并全面启动实施《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资金安排实施方案》,明确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的区域布局、具体项目、资金数量和实施主体。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解决灾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坚持统筹兼顾贫困村灾后重建与灾区长远发展和农牧民稳步增收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和新牧区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区域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与传承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面推进;精心谋划,统一部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实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扶贫项目,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灾后重建着力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统筹推进恢复重建工作,探索走出了一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路子,基本完成了舟曲灾后重建任务,取得了显著成就。灾区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初见成效,干部群众的凝聚力不断加强。

从2010年11月17日省政府正式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到2011年4月完成前期工作、所有重建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经过两年多来的艰苦努力,已基本完成国务院《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省政府《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资金安排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各项任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12年底,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170个项目已完工169个;累计完成投资47.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7%,舟曲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期实现了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的目标要求。

2001年至2010年,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新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方针政策,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显著进步,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效。这一时期不仅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机遇期,而且也是各种优惠政策的叠加期。甘肃省贫困地区在积极落实财政扶贫政策为主的扶贫开发方针的同时,还先后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教育“一费制”“两免一补”“退耕还林”“新农合”、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农村税费改革等主要政策。2005年甘肃省全面免除农业税;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得到有效衔接,农村贫困户参与“低保”户达35.92万户、164.64万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户达415.36万户,覆盖率达89.8%;退耕还林政策惠及156万农户、660万农村人口。2006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行“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全省有150万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近102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交学杂费,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这些农村普惠政策在甘肃省贫困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加快了甘肃生态建设步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贫困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甘肃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发展差距大、返贫问题严重的状况依然存在。2010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甘肃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同时,瞄准贫困群体,针对致贫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脱贫攻坚,为全省深度贫困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释】

[1]《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甘肃卷》编写组编:《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甘肃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7页。

[2]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13页。

[3]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11页。

[4]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12页。

[5]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强农惠农保障行动。

[6]4个1000万亩工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工程、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工程、高效节水农业工程以及优质林果工程。

[7]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www.xing528.com)

[8]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9]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10]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252页。

[11]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12]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13]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14]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267页。

[15]“两后生”是指农村贫困户中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和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学生。

[16]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

[17]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274页。

[18]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19]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416页。

[20]母亲水窖:2000年,为认真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妇联与北京市政府、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情系西部·共享母爱”世纪爱心募捐活动,以帮助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妇女儿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正式在全国启动。甘肃省从2001年3月正式启动“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截至2015年年底,项目在全省13个市州76个县区的445个村实施,共修建集雨水窖45469眼,小型水利工程101处,校园安全饮水项目22处,解决了43万群众和在校师生的饮水困难。“母亲水窖”项目已成为甘肃省妇联系统最大的公益项目。

[21]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427页。

[22]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428页。

[23]12个县区:泾川县、正宁县、皋兰县、平川县、临泽县、肃州县、民勤县、永靖县、碌曲县、临洮县、成县、秦州区。

[24]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84页。

[25]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466-467页。

[26]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481页。

[27]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扶贫开发志》(1983-2010),敦煌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4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