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灌区移民安置政策:集中吊庄移民为主,严禁无序开发

大灌区移民安置政策:集中吊庄移民为主,严禁无序开发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大灌区移民以集中吊庄移民为主,分散安置为辅。为确保移民任务的完成,引大灌区的土地,在留够原住户承包耕地的前提下,首先保证移民的安置用地,严格禁止撂荒、买卖、转让、租赁或无序开发。按照“引大灌区移民,迁入县要早点介入管理”的精神,省扶贫办会同兰州市及迁出迁入有关县,召开引大灌区移民安置工作协调会议。河西各地县自行接受分散的移民,两西指挥部移民安置处不再核销资金。

大灌区移民安置政策:集中吊庄移民为主,严禁无序开发

移民是甘肃省两西农业建设走好三条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扶贫攻坚的十大措施之一,根据全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移民任务需要完成35万人。甘肃的移民安置是由省、地、县根据全省扶贫攻坚计划,在充分协商并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及有关部门批准的“两西”农业建设措施之一。引大入秦灌区、景电二期灌区、河西走廊灌区等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是甘肃省移民安置的主渠道。

1.引大入秦灌区移民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兰州永登县秦王川地区的大型自流供水工程。兴建引大入秦工程的初始目的,旨在解决秦王川地区22个乡的人畜饮水问题,灌溉86万亩农田,改变秦王川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以及安置来自贫困山区的移民。1995年初,兰州市成立了引大灌区移民安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灌区移民计划。安置工作由兰州市政府和省“两西”指挥部共同负责,移民安置总数为8万人,其中兰州市内计划5.5万人,主要安置永登、榆中、皋兰三县贫困地区和七里河区南部贫困带人口,移民指标由兰州市政府确定;市外2.5万人,限定于省内41个国扶县和扶贫攻坚7县1片,移民指标由省“两西”指挥部确定。

引大灌区移民以集中吊庄移民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在灌区无居民的开拓地集中移民;在人少地多的老村庄分散移民。移民步骤根据引大灌区各干渠发挥效益的时间先后安排与支渠配套同步进行。1994年进行移民试点工作;1995年至1996年,重点为东一干灌区移民,两年拟移民22733人;1997年至1999年,重点为东二干灌区移民,三年内拟移民57042人。

截至1998年底,实际安置4.2万人。为确保移民任务的完成,引大灌区的土地,在留够原住户承包耕地的前提下,首先保证移民的安置用地,严格禁止撂荒、买卖、转让、租赁或无序开发。按照“引大灌区移民,迁入县要早点介入管理”的精神,省扶贫办会同兰州市及迁出迁入有关县,召开引大灌区移民安置工作协调会议。移民的管理,以兰州市、永登县为主,迁出县协助,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移民基地的社会性服务设施,与移民安家同步落实,完成了村小学、通村公路、架设农电线路等公共建设项目,初步达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移民安置工作目的。随着灌区移民安置后续工作的不断完善,全面发展农、林、牧、渔,把秦王川逐步建成了兰州市的蔬菜、瓜果和肉禽、蛋、奶的副食品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

2.景电二期灌区移民

景泰川电力提水灌溉工程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也是改变甘肃省中部地区干旱面貌、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稳定解决景泰、古浪两县农民温饱的翻身工程。1993年景电二期提前建成,灌溉土地50多万亩,使灌区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成为沿黄灌区的一大型商品粮油基地。

景电二期工程建成后,计划安置景泰、会宁天祝、古浪、武威、永靖、东乡等7县(市)移民22万人。为接纳移民赴景电二期灌区平田种地建家园,景泰、古浪在各县境灌区内新建9个乡政府,两县山区各移民乡均建立移民领导机构,天祝、永靖、会宁、东乡、武威、宕昌均在灌区建立各县移民开发指挥部。截至1998年底,已安置18.4万人。景泰、古浪两县和二期工程指挥部,始终把切实帮助移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当作大事,狠抓落实,绝大部分移民户当年耕种,当年收益,当年解决温饱,稳定解决7县40万群众的温饱。该灌区一手抓风沙沿线移民的稳定和基本解决温饱,一手抓已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移民的巩固和提高。风沙沿线的移民村社,加大防风林建设和铺膜改地的工作力度,为移民创造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灌区移民定居,农副产品大量增加,为家庭养殖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

3.河西走廊灌区移民(www.xing528.com)

从中部干旱困难地区向河西走廊灌区迁移。定西、陇西通渭临洮、永靖、东乡、静宁、庄浪县和会宁县的一些地方,没有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均采取远距离向河西移民的形式。他们从各自的干旱困难地区,分别向金塔、玉门、安西、酒泉、敦煌、高台、临泽、张掖、民乐、永昌等县(市)移民。

向河西移民,主要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两种办法。分散安置,就是在移民安置县有条件的村、社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每社零星安置中部干旱困难地区的农民1至2户(10人左右)。分散移民在两西移民安置工作中起到了率先和启动作用。但是随着移民安置向最贫困、最边远山区实行村、社规模迁移后,分散安置移民带来与当地群众争地、争水,造成水、电、校舍紧张,扶贫政策落实困难,很难把移民是否属困难户,实现移民资金向贫困户倾斜等问题。从1996年起,省上不再下达分散移民计划。河西各地县自行接受分散的移民,两西指挥部移民安置处不再核销资金。集中安置,就是在移民安置县内新修建的移民基地、国营和集体的农林场,或开发新的荒区,或利用闲置的耕地,成批地安置中部干旱困难地区的农民,将这些人集中安排到新建的居民点去。选择水土条件好的地方搞开发移民,移民安置人数千人以上,实行规模开发,集中建设,对口安置,按照两西农业建设投资金额实行定额包干、超支不补、节约有奖的精神。集中安置的优势在于不与当地居民直接争资源,且迁入居民原有的亲缘结构、生活习惯基本没有打破,仍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是移民工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1)黑河移民

黑河流域灌区,是一个古老的灌区。自1983年,国家启动“两西”农业建设,河西地区先后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中部、南部贫困地区通过建立移民基地和移民点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安置、工程挂钩安置等多种形式,向河西黑河流域移民。

黑河移民以集中安置为主。一是选择水土条件较好的宜农荒地,由政府先行开发,通水通电通路,修建移民住宅和学校,建立移民基地。截至2002年,先后建成11个移民基地,安置移民3721户15590人[18]。二是利用乡、村和企事业单位停办的农林场,建立小型的移民村社和移民点集中安置。从1983年至2002年,黑河移民安置前后历时20年,共接受本省定西、平凉、临夏等地区26个县的移民7880户34651人,分别安置在甘州、临泽、高台和民乐等四个县区[19]

黑河移民事关甘肃扶贫开发整体大局,为保证移民能够实现稳定解决吃饭问题,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的目标,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七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对移民地区基本建设资金优先安排的投资政策;移民安置补助政策;免征三至五年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移民一定数量的耕地、宅基地的土地政策;生产资料优先供应政策;移民安家、生产、生活优先给予贷款和救济政策;在集中安置区建设学校、医院、商店等配套设施政策。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促进移民发展生产、安居乐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疏勒河移民

为了解决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山区11个县数十万人的贫困问题,甘肃省决定开发疏勒河流域,利用疏勒河流域丰富的水土资源,解决甘肃中南部地区数万移民的贫困问题。1996年至2006年,疏勒河移民项目涉及临夏州东乡、积石山、永靖、和政、临夏等五个县,临夏州的疏勒河移民总任务为2.52万人[20]。自1996年项目启动后,临夏州的东乡县、积石山县首先在项目实施区分别设立扎花、向阳示范点。2002年,省疏管局统一安排计划,临夏州五个县的疏勒河移民项目全面启动。截至2006年底,全州五县累计向疏勒河灌区移民6076户、29901人,项目结束前超额完成了任务[21]。疏勒河项目的实施,大大缓解了临夏州部分地方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力促进了迁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