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西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河西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是制约全省“两西”地区农业生产、威胁群众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生产,提高农业产量,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摆脱贫困状态,是全省水利建设的重要措施和目标。昌马河灌区更新改建。党河水库灌区扩建工程。1983年3月,酒泉地区行署提出《党河水库加固扩建工程计划任务书》的报告,同年4月省计委和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批复同意水库扩建。

河西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水是制约全省“两西”地区农业生产、威胁群众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生产,提高农业产量,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摆脱贫困状态,是全省水利建设的重要措施和目标。从1983年开始,“两西”建设专款资金分配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找水、引水、提水、挖潜、配套、改造等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疏勒河流域灌区

在疏勒河流域灌区,改建、新建了昌马河灌区、双塔堡水库灌区、党河水库灌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昌马河灌区更新改建。昌马河灌区是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一项大型自流灌溉工程,处于河西走廊西部疏勒河中游冲积扇区域,东与花海灌区相通,西和安西榆林河冲积扇相接,南临祁连山北麓昌马戈壁,北至马鬃山南麓。灌区气候干旱多风,日照充足。1985年,省“两西”建设指挥部将疏勒河流域第三次规划中的新总干和渠首改建两项工程列入昌马灌区工程改扩建项目计划进行建设,国家投资1.338亿元。经过改扩建,灌区水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灌溉面积发展到41.52万亩,实灌率100%。乡镇粮食亩产由98.8公斤提高到313.9公斤,总产由1900万公斤上升到8695.97万公斤。经济作物由过去单一种植发展为油料、瓜果、蔬菜、啤酒花等多品种种植,年总产值达2.77244亿元。除经济效益外,社会效益也很显著,除工业年用水0.5亿立方米外,还给铁路防护林栽培供水。在“两西”资金补助下,灌区建成了腰站子移民乡,垦荒灌地万余亩,使808户移民脱贫[6]

双塔堡水库灌区改建。双塔堡水库灌区位于疏勒河流域下游的瓜州县境内,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21公里,总面积达2520平方公里。该工程1960年竣工,施工质量较差,经多次维修加固,多年带病运行。1987年11月,安西县政府提出改建总干渠的计划,并委托甘肃省水利水电设计院承担设计。1988年5月,省水利厅召集安西县政府、酒泉地区水电处和省水利水电设计院共同讨论了总干渠改建的有关问题,并于同年7月底提出了《总干渠改建修改设计任务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投资730万元。1988年,经省“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和省水利厅批准开工。截至1990年,国家给灌区投资共4722万元,地方和群众自筹资金211.3万元,灌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灌区内水的利用率由水库建成前的约30%提高到41.8%,耕地面积增加到18.9万亩,粮食亩产提高到310.6公斤,粮食总产提高到3648万公斤,给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提高到1843.6万公斤,商品棉达到2.73万担,灌区内人均纯收入达到917元,[7]群众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党河水库灌区扩建工程。党河水库灌区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市,南靠鸣沙山,北临疏勒河古道,西连西戈壁,西南与南湖灌区相望,东接东戈壁,东南与三危山为邻,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22公里,控制面积8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32万亩。1983年3月,酒泉地区行署提出《党河水库加固扩建工程计划任务书》的报告,同年4月省计委和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批复同意水库扩建。1987年10月,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至1990年底,国家累计投资达4227.2万元,县(市)投资92.7万元,群众自筹349.1万元,投入劳力762.6万工。建库修渠、打井提灌、防渗衬砌、植树造林等,取得了显著的水利综合效益,其中灌溉面积发展到30.6万亩,灌溉林地4.6万亩;夏秋作物生长期灌水次数由l至2次增加到3至4次,粮棉产量逐年稳步增长,粮食总产提高到7469.3万公斤,棉花总产提高到10.23万担;农村经济总收入1.34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926元。[8]

2.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www.xing528.com)

1974年景电一期工程建成后,效益逐年提高,给景泰非灌区和古浪县的群众带来了脱贫的希望,因此古浪群众纷纷要求尽快兴建景电二期工程。1982年,该地区共有人口47.82万人,劳动力20.16万人,耕地169万亩,均为干旱型大陆性气候,雨量稀少,水资源缺乏,大片耕地因长期干旱而处于低产状态。

景电二期工程是继景电一期工程之后的续建工程。灌区位于武威地区东部,横跨景泰、古浪两县。1983年1月,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兰州召开扩大会议,重新提出二期工程的规划问题,并由甘肃省政府上报国家计委、“三西”领导小组和水电部,5月通过同意报告。该工程自1984年7月正式开工,1987年开始发挥效益,1988年提水到古浪县,1990年总干渠全线通水,1994年建成。灌区灌溉面积随工程建设逐年增加,1988年灌溉1.8万亩,1989年灌溉5.5万亩,1991年灌溉20万亩,1995年灌溉41万亩。8年累计产粮3.63亿公斤,油料等经济作物2200万公斤,植树造林1770万株,成活率90%以上,营造防风固沙林及沙漠造林5.7万亩,封沙育草10.5万亩[9]

景电二期在建设期间,积极争取世界粮援项目。1987年11月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同意立项列入计划,1988年3月派出评估团对项目区进行考察,提出了水利、农业、农经、林业畜牧社会发展和移民等技术评估报告。1989年5月,世界粮食计划署项目小组委员会通过了“甘肃省景泰川农业灌溉发展项目”,1990年5月正式实施,执行期为5年。援助项目主要内容为平田整地、斗农渠工程、建筑物、农田道路、农家水窖、人畜饮水供水管道、植树造林、培训农民技术员。共援助粮食10.03万吨,价值1867.57万美元,内配资金7.678169亿美元。项目实施后,使景泰、古浪两县项目区人均占有粮食由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解决27165户人的饮水困难,并支援干旱山区86个村庄11.55万人迁入灌区定居。

在政府大力支持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下,景电二期灌区建设与主体工程相配套,同步进行。从1985年5月开始,进行平田整地、田间配套。至1995年底,累计完成平田整地49.2万亩,修建斗渠1195公里,农渠9690公里;配套建筑物64380座,农田道路965公里,建家庭水窖21365个,人畜饮水输水管道43.2公里。试验示范低压管道灌溉面积3348亩,植树造林1770万株,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520人次。灌区内安置景泰、古浪、天祝会宁、永靖、东乡等贫困地区移民15.4[10]万人,灌区建设任务于1995年按期完成。

经过十年“两西”建设,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流域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灌溉系统,为河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粗具规模,使甘肃长期粮食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