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任何环境。
用餐的客人问服务生:“明天天气预报如何?”
服务生肯定地说:“会是我喜欢的天气。”
客人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正好是你喜欢的天气?”
服务生:“我发现环境不是经常能如我意,所以我便学习高兴地去面对我所遇到的一切。因此,明天天气一定是我喜欢的。”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就的。你的态度决定你的心情,影响你的健康,甚至改变你的际遇。凡事多往好处想,这是心理健康之道,也是幸福快乐的不二法门。
美洲鹰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半岛上,由于美洲鹰的价值不菲,在当地人的大肆捕杀以及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下,美洲鹰终于绝迹了。可是近年来,一名美国科学家、美洲鹰的研究者阿·史蒂文,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一个岩洞中发现了美洲鹰。这一惊奇的发现,让全世界的生物科学家对美洲鹰的未来又有了新的希望。
一只成年美洲鹰的两翼自然伸展开后长达3米,体重达20千克,由于加利福尼亚半岛上的食物充足,将美洲鹰养成了这样一种巨鸟,它可以用锋利的爪子抓住一只小海豹并飞上高空。可令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种驰骋在海洋上空的庞然大物,竟然能生活在狭小而拥挤的岩洞里。阿·史蒂文在对岩洞的考察时发现,那里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岩石,岩石与岩石之间的空隙仅15厘米,有的甚至更窄。那些岩石像刀片一样锋利,别说是这么个庞然大物,就是一般的鸟类也难以穿越。那么,美洲鹰究竟是怎样穿越这些小洞的呢?
为了揭开谜底,生物科学家阿·史蒂文利用现代科技在岩洞中捕捉到了一只美洲鹰。阿·史蒂文用许多树枝将鹰围在中间,然后用铁蒺藜做成一个直径15厘米的小洞让它飞出来。美洲鹰的速度迅速无比,阿·史蒂文只能从录像的慢镜头上细看,结果发现它在钻出小洞时,双翅紧紧地贴在肚皮上,双腿却直直地伸到尾部,与同样伸直的头颈成一直线,就像一截细小而柔软的面条。它是用以柔克刚的方式轻松地穿越了蒺藜洞。显然,在长期的岩洞生活中,美洲鹰练就了能缩小自己身体的本领。(www.xing528.com)
在研究中,阿·史蒂文还进一步发现,每只美洲鹰的身上都结满了大小不一的痂,那些痂也像岩石一般坚硬。可见,美洲鹰在学习穿越岩洞时也受过很多伤,在一次又一次的疼痛中,它们终于锻炼出这套特殊的本领。为了生存,美洲鹰只能将自己的身体缩小,来适应狭窄而恶劣的环境,不然便很难得到新生!
千万年来,动物与人类都在为生存而战。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得像美洲鹰一样,以改变自己的方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尽管“缩小”自己的过程会千难万险,甚至流血流泪,但只有勇于“缩小”自己,才能扩大生存空间。人不可能都生活在自己的意愿之中,只能是生活在对环境的适应之中。
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并不是逆来顺受。很多人错误地以为,逆来顺受就是对环境的适应。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想法。对环境适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而逆来顺受只会让你成为环境当中的弱者。
当环境改变,尤其是向坏的方面变化的时候,一方面我们不能逆来顺受,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被失望与愤怒冲昏头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我们用阳光的心态,不断去适应新岗位、新环境,同时也是在面对新机遇,在变化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达尔文说过一句生物学上的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自然选择,实现优胜劣汰,只有适应环境的人,才能有立足之地。
当然,我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能失去自我,而应保持自我,保持独立完美的人格。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面对十年浩劫中的艰苦环境,没有放弃文学,拖着劳累的身体,继续创作翻译了《罗摩衍那》等文学著作。在当时的环境中,很多人怕被批判而放弃原本从事的事业,而季羡林却坚持下来,独树一帜。由此可见,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自我,其重要性不可小视。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同自然选择,最终结果也是优胜劣汰。要想立足于社会,首要的条件就是要适应环境。我们的生活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