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财务共享中心的功能设置和员工发展需求,应将更多的财务管理职能也纳入共享中心的工作范畴中来,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业务模块。同时,增加服务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监督等岗位,稳步扩展共享中心规模,建立完备的组织结构。
其中,共享中心的主要职能扩展为:费用支出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薪酬集中、财务核算和财务报告,并设立有后线支持中心和服务管理中心。后线支持中心除原有的系统支持和后援服务工作外,增加门户建设和移动终端管理的职责。服务管理中心则主要负责呼叫中心的管理以及员工绩效考核、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另设有专门的内控评估小组,专门对中心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和财务风险的甄别、评估和防治负责。
这样的设置一是解决财务共享中心职能单一的问题,更加丰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内容,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资源优势;二是提供了更多的岗位,解决了财务共享中心员工上升通道的问题。同时,供应商门户、呼叫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建立,利于拉近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距离,增强财务部门与业务发生部门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业财分离问题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2.促进决策、审批、执行和监督职能的分离
企业应明确决策、审批、执行、监督的职责权限,促进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从管控关系上将决策、审批、执行和监督分离。一是下属机构负责原始凭证的初审和纸质档案的保管,财务共享中心负责审批、支付和核算处理,将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员分离。二是总部监督责任人与机构决策人、中心审批人需建立多重制约,加强财务监督,防止利用职务之便而造成的保费挪用等现象,同时增强财务共享中心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人员管理优化
1.优化绩效考核方式
良好的绩效评估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人员工作效率和人员风险问题。财务共享中心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节约单据处理时间、减少差错率,提升服务质量。
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应与共享业务流程相结合,应真实可靠地反映员工的真实工作状况。具体应做到:①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②可以支持中心运营指标的增长,满足服务水平协议的要求;③有长期发展性因素评价指标。
2.改善人才培养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在人员发展上存在着工作重复性高、流动性强、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等问题,长期来看,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人力成本的浪费。为改善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应该更加重视中心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具体可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落实“重视员工”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可以对财务共享中心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认同中心的模式和目标。
(2)为中心员工提供更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更广阔的晋升渠道,多提供岗位轮换的机会,鼓励员工走向后线运营或财务管理等管理岗位,积极向外部业务单位或部门输送优秀的骨干人才。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心人员的整体素质,更是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储备。
(3)完善员工培训机制,注重培训的实质效果,在员工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员工接受的培训课程。同时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深化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中心人员的整体财务水平。
(三)内部流程优化
内部流程优化主要是指对现有财务共享中心业务实施顺序和方式的完善或重新设计,既包括业务流程上的梳理也包括ERP系统的改造。在具体优化方案中,重点在于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在互动的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优化设计方案,对组织架构或权限的划分要适当结合技术手段。根据上文描述的业务流程中的常见问题,要逐步对分散、复杂的业务进行整合,充分考虑到业务部门的需求,确保优化步骤能被各设计单位接受。
以财务共享中心最常见的业务报销流程为例,主要优化项目包括:①简化领导审批流程;②梳理中心审批流程。其中,领导审批流程中,建议一是同一事项不要经过同一领导的反复审批,二是开发移动终端的审批程序,方便随时随地登录审批系统,不耽误业务审批时间。至于中心审批流程,主要在于避免同一事项多次无差别地审核,建议按事项与金额大小区分审批程序,并区分各节点的审批重点,简化流程。
其中的主要控制点有:
(1)业务领导审核。业务领导在收到报销申请后,应首先根据影像系统扫描的单据影像审核发生事项是否真实、合理,报销理由是否充分,必要时可直接与报销人进行沟通。业务部门领导审批通过后方可进入财务报销程序。
(2)机构财务审核。财务人员获取报销资料后,一是确认发票是否真伪,确认无误后可进入报销环节,二是确认报销金额是否在机构对应的预算范围内,若有足够的计划金额则可审批通过,若预算金额不足则无法报销,需等待资金计划充足时重新提交。(www.xing528.com)
(3)中心初审。财务共享中心的初审人员主要的审核点有发票金额是否正确、发票抬头是否准确,要求附件是否完整。若审核无误,则进入中心复审环节;若存在问题,则委托至退单岗退单。
(4)中心复审。财务共享中心的复审人员主要的审核点为费用支出是否符合总公司的费用支出标准、经济事项是否选择正确以及费用是否存在真实性问题。若审核无误,则审批通过进入支付及记账环节;若存在问题则委托至退单岗退单。
(四)系统管理优化
信息系统优化主要目的是适应财务共享中心不断扩展的业务模块和大量的数据处理需求。这要求:
(1)缩短功能需求和系统维护周期。当业务模块或财务政策发生变动时,应错开月结或业务高峰期,避免应系统维护对中心作业产生的影响。同时增加信息程序编写人员,提高需求开发能力和效率,及时解决财务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
(2)努力打造一体化平台。不断增强财务信息系统的处理功能,逐步将各系统和台账合并,实现同一平台上的各种板块业务操作以及凭证影像、基础数据的储存和传递,避免使用上各系统间的不断切换和会计科目的结转。不断增强会计业务支持工作的力度和效率,保障财务一体化平台的高效运转,提升财务信息化、电子化管理水平。
(五)监督体系优化
1.重设自我评价部门
在原有质量监督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评价部门的设置。一是增加质量监督岗的人员配备,增加监督内容,增强监督岗对中心内部人员工作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二是设立专门的内控评估小组,根据总公司风险管理操作手册的内容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内控风险做出评估,根据评估工作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负责推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这样使得财务共享中心的会计控制活动处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监督之下,风险识别和防范意识和能力将不断加强。
2.完善财务检查工作
为完善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检查工作主要应做到:进一步加大非现场调研和现场检查力度。
首先,财务工作现场检查应覆盖所有的分公司。近两年内每家分公司接受检查的频率不一致、基础作业品质存在差异。应在检查进场前针对每家分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单独制定检查计划、调整检查大纲,并重点关注现金收付费、外勤人员收费、小金库等隐藏较深的高风险领域。
其次,加强分支机构对公司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除了现场检查措施以外,还应不定期实施外勤收费管理、机构款项支付流程、履约保证金核对、凭证影像管理等问题的非现场专项检查作为对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配套措施,尽可能通过向机构索取简单的扫描件等资料、从信息系统直接调取信息进行钩稽审核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
(六)沟通机制优化
1.促进信息共享
一方面,为改善业务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理解情况,共享中心应加强财务知识的宣传和总公司财务政策的学习工作,在财务工作中尽量增强业务人员的可理解性和实用性,做到信息传达充分。另一方面,为提高共享中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中心还应加强与业务发生地供应商、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到能根据凭证真实、完整、合法地进行业务的处理和反馈。对于外部信息,如供应商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内容,可借助系统供应商管理平台和政府自助服务系统进行所需信息的查询,从而促进实现外部价值链信息的共享。
2.完善沟通渠道建设
外部沟通渠道上,现有的财务共享公共邮箱和咨询热线还应继续完善。一是增加沟通人员数量,以满足较大的咨询需求,保证沟通效率;二是对沟通内容做及时的整理和分析,将咨询较多的问题与所有下属机构进行反馈。除此之外,还应督促分公司做好文件宣导工作,将分公司信息传达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一项考核内容。
中心内部沟通渠道上,在正式沟通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中心内部的非正式沟通,能及时发现并关注员工真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情绪,做到有效疏导。同时,多鼓励员工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意见与建议,提倡有效的沟通。
在信息处理速度上,中心还应与各下属机构建立多样的便捷的沟通渠道。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扩展移动终端渠道,如在手机上实现领导事项审批、公司信息查阅、指令发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