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店开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网店开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网时长方面,2018年6月,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7小时,相比2017年末提高0.7小时。截至2018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88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37.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2%。截至2018年5月,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APP在架数量为415万款。我国互联网理财使用率由2017年年末的16.7%提升至2018年6月的21.0%,互联网理财用户增加3 97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30.9%。

网店开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1)互联网发展状况

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 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人,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较2017年末提升了0.8个百分点;其中,2018年上半年新增手机网民3 509万人,较2017年末增加4.7%。此外,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8.9%、34.5%,较2017年末分别下降4.1、1.3个百分点;网民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达29.7%,较2017年末提升了1.5个百分点。2013—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如图1-1所示。

图1-1 2013—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同样,我国网民在家里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2.6%,与2017年末相比降低了3.0个百分点;在网吧、单位、学校公共场所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增长了2.0、4.6、0.5、4.5个百分点。在上网时长方面,2018年6月,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7小时,相比2017年末提高0.7小时。2017年和2018年网民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场所比较如图1-2所示。

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11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6.3%,较2017年末增加204万人,增幅为1.0%;城镇网民规模为5.91亿人,占比达73.7%,较2017年末增加2 764万人,增幅为4.9%。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乡网民结构受此影响也发生了细微变化。2017年12月和2018年6月中国网民城乡结构比较如图1-3所示。

图1-2 2017年12月和2018年6月网民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场所比较

图1-3 2017年12月和2018年6月中国网民城乡结构比较

截至2018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2.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6.5%,与2017年年末相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在城镇地区的渗透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一方面,城镇网民对于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及互联网理财等应用的使用率高于农村网民;另一方面,城乡网民在即时通信、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应用方面表现出的差异较小。

农村人口是非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88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37.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2%。

上网技能缺失以及文化水平限制是制约非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电脑或网络知识缺失,以及拼音等文化水平限制导致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占比分别为49.0%和32.5%;年龄因素是导致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年龄太大或太小而不使用互联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3.7%;因为无需求或兴趣丧失而不使用互联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0.2%;因可支配上网时间有限,以及网络使用设备缺失或宽带无法连接等接入障碍造成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占比均低于10%。

同期,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23 555块/32,半年增长0.53%。自2017年11月《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发布以来,我国运营商已基本具备在网络层面支持IPv6的能力,正在推进从网络能力到业务能力的转变。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8 826 302 Mbps,半年增长率为20.6%,网民上网速度更快,跨境漫游通话质量更佳,网络质量更优。同时,网站数、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移动应用程序(APP)数量均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显著增长。2013年6月—2018年6月中国IPv6地址数量如图1-4所示。

图1-4 2013年6月—2018年6月中国IPv6地址数量

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提速降费政策稳步实施,推动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显著增长,网络信息服务朝着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速度、降低费用的方向发展。出行、环保金融医疗、家电等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程度加深,互联网服务呈现智慧化和精细化特点。

截至2018年5月,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APP在架数量为415万款。其中,我国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移动应用数量超过233万款,占比为56.1%;苹果商店(中国区)移动应用数量超过182万款,占比为43.9%。截至2018年5月,游戏类应用一直占较大比例,数量超过152万款,占比达36.6%;生活服务类应用的规模居于第二位,超过56.3万款,占比为13.6%;电子商务类应用规模居于第三位,超过41.6万款,占比为10.0%。

2017年7月—2018年5月,移动APP在架数量如图1-5所示,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与苹果应用商店APP数量比如图1-6所示,移动APP应用分类占比如图1-7所示。

我国互联网理财使用率由2017年年末的16.7%提升至2018年6月的21.0%,互联网理财用户增加3 974万人,半年增长率达30.9%。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网民理财习惯逐渐得到培养,资产管理业务打破刚性兑付,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减少了监管套利,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机构主动管理能力,推动互联网保本理财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加速转化,货币基金发行放缓。

图1-5 移动APP在架数量

图1-6 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与苹果应用商店APP数量比

图1-7 移动APP应用分类占比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和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占总体网民的比例均为71.0%,网络购物与互联网支付已成为网民使用比例较高的应用类型。一方面,电子商务、社交应用、数字内容相互融合,社交电商模式拓展了电子商务业务,电商企业推出具有数字内容的多元化购物场景。在此基础上,电子商务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在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支付机构接入互网联,提高了资金透明度和网络支付的安全性,手机网民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达71.9%。

2018年上半年,网络娱乐市场需求强烈。网络音乐原创作品得到扶持,网络文学用户阅读方式多样,网络游戏类型的多样化和游戏内容的精品化趋势明显。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7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以满足碎片化的娱乐需求。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娱乐内容进一步规范,网络音乐、文学版权环境逐渐完善,网络游戏中违法违规内容得到整治,视频行业构建起以内容为核心的生态体系,直播平台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2018年上半年,网民中分别有30.6%、43.2%和37.3%的人使用过共享单车、预约出租车、预约专车/快车,用户规模较2017年年末分别增长了11.0%、20.8%和26.5%。共享单车市场由2017年年末的二强争霸重回多强竞争格局,单车企业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营收来源,并开始提供免押金服务以规避风险。网约车行业出现跨界融合现象,平台企业围绕出行服务领域进行全面化布局,由单一业务开始向平台化生态拓展。网民移动应用类型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如图1-8所示。

图1-8 网民移动应用类型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

2)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018年1—5月,电子商务平台收入为1 164亿元,同比增长39.1%。与2017年较大的波动幅度相比,2018年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增速保持平稳,平台总体收入快速增长,如图1-9所示。

图1-9 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增长情况

2018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4.08万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实物宝贝网上零售额为3.13万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20.4个百分点。实物宝贝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46.4%,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增长。2016—2018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及同比增速如图1-10所示。

图1-10 2016—2018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及同比增速

从行业格局来看,2018年上半年各家电商平台加速线下整合,推动零售业阵营化发展。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利用自身资本、流量和技术优势,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形式整合实体零售企业,逐渐形成“阿里系”“京腾系”两大阵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助于转变零售业“小而散”“环节多”的现状,促进流通效率提升和行业模式创新,同时,实体零售企业也为线上平台提供了“直面客户”的消费场景,为零售业态模式创新开拓了新空间,但行业“阵营化”可能带来零售商业资源向少数平台集中,加大了不正当竞争、垄断等风险。

从行业趋势来看,电商与社交、内容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微信小程序、京东和淘宝推出社交电商应用“拼购”和“淘宝特价版”等都反映出社交正在成为电商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式。同时,电商与内容业务交叉融合加速。电商平台通过短视频打造多元化购物场景,如淘宝推出生活消费短视频应用;内容平台跨界拓展电商业务,部分短视频企业上线电商购买链接等。

从用户角度来看,网络零售消费群体分层趋势日渐突显,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成为带动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重点。一、二线城市高收入年轻用户作为网络零售存量市场主要群体,更注重购物品质和消费体验,网易严选、盒马鲜生等品质电商、创新业态带动该用户群体消费升级;三、四线城市中老年长尾”消费群体成为网络零售市场新增量用户,社交平台通过低价拼团模式满足了此类消费者价格敏感、消费升级的需求。

总之,2018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经济运行平稳,电子商务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在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在全国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模式。表现为:具有成本优势的宝贝,通过跨境电商这种新途径分发,有效缓解了库存压力;电子商务促进高品质的线下消费转移到线上,而线上消费结构由生活消费横向拓展到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二是即时配送到家市场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随着零售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配送到家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技术,将传统B2C模式与物流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发挥平台流量优势的同时利用物流链的实效配送功能,满足了消费者对本地生活服务的即时性需求和对零售宝贝的实地配送需求,其中的自营、加盟、众包模式将社会劳动力纳入动态订单需求市场中。三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振兴乡村经济。具体表现在:通过电商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以网络购物形式促进农村消费,缩小城乡差距;借助电商下乡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提高生产力;利用电商APP中的民生服务功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

[知识链接]

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

电商的商务活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趋于精细化,细分市场更加明显,最终会形成小而精的局面。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趋于明朗。(www.xing528.com)

(1)农村电商。农村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面对日益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市场,农村电子商务注定成为各大电商的新战场,农村人口是非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88亿人,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37.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2%。

(2)移动电商。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人,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因移动设备屏幕较小,可呈现信息有限,这就要求卖家要提高信息展现的精准度。并且移动设备可以与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结合,让消费者感受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购物体验。

(3)社交电商。现阶段,消费者对品质生活追求越来越高,达人、网络红人主导的推荐式购物成为重要驱动力。电商购物主导方式由宝贝转移到人,从价格走向内容,形式也更加多样,包括图文、视频、直播等。社交是未来几年电商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海淘电商。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对海外高品质产品需求增强,为海淘电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海外电商未来将逐步向海外品牌过渡。

总之,电子商务会依旧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力,在未来仍旧保持高速的发展,而且发展动力会不断增强,发展区域也会更加均衡。

电商平台发展动态

电商平台为吸引更多的流量,紧跟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不断迭代平台营销手段,利用好平台、玩转新规则可以为店铺带来更多的流量,进而推动店铺盈利。

(1)直播。移动视频直播的到来,让传统电商日渐成熟的运营模式找到了突破口。直播+电商的发展模式成了稳固的搭档。这种“边看边买”的模式也逐渐在母婴、美妆、潮搭、运动健身等类目中得到广泛运用。

“淘宝直播”自2016年3月份试运营以来,观看直播内容的移动用户超过千万,主播数量超千人,目前该平台每天直播场次近500场,其中超过一半的观众为“90后”。大量的买家可以通过更直观的方式看到产品,增加下单的可能性,提高转化率

(2)小视频。随着网络的提速,电商移动端平台用户活跃度逐年提高。现在内容同质化严重,单一的图片化营销已味同嚼蜡,消费者对网购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升级,此时,移动端小视频的出现,再次引起了消费者的兴趣。在短时间的视频中,卖家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通过视频快速剪辑、镜头创意切换,直观地介绍宝贝特性和卖点,这种方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

移动端小视频作为淘宝网平台2017年的主要创新之一,为淘宝网卖家带来了可观的流量。而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网的动态几乎预示着行业的风向。

(3)问大家。内容营销始终是互联网营销的热点之一,但在各大电商平台运转了十余载的“评论”功能已经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任,由于评论功能互动门槛低,很容易被卖家人为操作,设置一些错误的引导评论,导致消费者不敢相信评论区的内容,效果持续走低。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在各大电商平台兴起了一场“问大家”革命。这是一项可以发布问题或系统随机提问的新功能,各平台通过自己设置的问题互动机制,将问题推送到消费记录良好的用户端,回答问题的用户可以获得平台提供的相应奖励。这一创新举措再次提高了内容营销的热度,给卖家再次焕活用户的机会。

这项功能已经在“淘宝”“支付宝口碑”“大众点评”“京东”等平台推广,图1-11所示页面下方位置为淘宝手机端“问大家”区域。

图1-11 淘宝手机端“问大家”区域

3)网上就业与网络创业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在公开场合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2014年,中国就业促进会发布的《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社保研究项目报告》指出,全国仅网络创业带动的直接就业规模就接近1 000万人,而在网络创业网店中,70%以上为个人电子商务,美工、销售、设计等人员是急需的人才。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服务平台淘工作为例,目前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职位种类主要有运营类、推广类、设计类、技术类、客服类和其他类。其中,运营类包括店铺运营、运营专员、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数据运营、卖家运营、产品运营、文案编辑和运营实习生等具体职位;推广类包括网店推广营销策划渠道推广、直通车推广、钻展推广、招商专员商务拓展和客户经理等具体职位;设计类包括买手、平面设计、网页设计服务设计师、摄影师、UI设计、设计助理、搭配师、造型师和产品设计等具体职位;技术类包括JAVA/PHP开发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产品经理、产品策划和产品实习生等具体职位;客服类包括淘宝客服、天猫客服和速卖通客服等具体职位;其他类包括模特、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快递员、法务、供应链管理、物流专员、仓库管理、教育培训和网络销售等具体职位。在这些岗位中,招聘单位对于店铺运营、美工和客服的需求量较大。

回顾20世纪,工业化、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并大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业本身在演变:穿衣吃饭这类基本生产所需的人力减少了。当前,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劳动者总数上升,高技能劳动者供应在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到2020年,就业将相应从“生产经济”下的“标准化”向“消费经济、服务经济”下的“个性化、多样化”转型。就业组织方,也从“有限数量的公司”向“无限的从业者”转型;从业者,从工业经济下“千人一面”向“千人千面”转变。年龄结构,“95后”“00后”将成为就业的主力人群,年轻人对于就业的取向将是“自由、灵活、创意、体验”,而不仅仅定位于“谋生”。

届时,就业关注点也将会从“充分就业”到“多样、灵活、自主”,是否可以支撑创新创业发展转变。因而,规划制定一定要把握未来就业的方向、趋势。

未来就业发展将有三大趋势:

① 平台型就业浮现,自然人成为市场的主体。“平台式就业”已经成为基本就业景观。传统的就业方式下,员工受雇于特定企业,通过企业与市场进行价值交换;而平台方式下,自然人通过虚拟账号就可以成为平台的服务方,与市场消费者连接,实现个人的市场价值。

②“创业式就业”成为一种显著的“就业”方式。“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高效的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年轻人创业的首选。淘宝、天猫正成为千万年轻人创业的三角地,从而对接超过4亿人的在线消费者、3万亿元的大市场。

③“共享式就业”成为广泛可能。“平台经济”是基础,“共享经济”是实质,“微经济”是土壤。共享经济打破了传统的“全时雇佣”关系,在使就业方式更加灵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渠道与岗位。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 560亿元。共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 000万人,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参与共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滴滴公司为超过1 300万司机创造了就业机会。以家政行业为例,都是以灵活就业群体为主,全国家政行业大约有65万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 500万。

分享经济给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谋生方式,人们不必依托组织即可供应自己的劳动力和知识技能,使得拥有弹性工作时间的个人和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企业、机构均能利益最大化。数字化网络平台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联系成本和签约成本等。

[知识链接]

新经济下自主性劳动就业的四大特征

未来,高科技互联网公司海量自主性劳动的就业方式将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摩根大通研究院提出的“劳动型平台”概念和Harris与Krueger 提出的“独立工人”概念,未来就业模式将呈自主性劳动平台的模式。

第一,工作与职业的边界模糊。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职业和工作之间的界限。在传统的就业模式中,职业和工作是不可分割的,在正规部门就业,工作需要获得职业资格的准入与职业身份。

第二,工作与雇佣的分离。在共享经济下,通过互联网平台,工作和雇佣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并且非雇佣工作成为共享经济的主要就业形式。从业者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上线运营,并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工作收入等。在工作中,从业者拥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

第三,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即时对接。在这种模式下,劳动力不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中搜寻工作,强大的后台技术运算能够使得需求和供给实现即时的点对点对接,从而使平台从业者找工作的成本为零,大幅降低了整个劳动力市场上工作搜寻与工作匹配的交易成本。

第四,无差别的就业机会。从就业的角度看,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就业者提供了公平的、无差别的就业机会(不区分学历、年龄、性别、是否专职)。

现有的就业概念和统计口径已无法清晰界定共享经济下的就业状态。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往往被看成是就业弱势群体在非正规部门的就业,是正规部门就业的补充。但是,从目前互联网平台的就业状态来看,平台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就业质量也不断提升,这种就业方式可能不是一种正规就业的补充,而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方式。在新的就业方式中,就业与职业没有了边界,就业也可以不依赖雇佣组织。政府和社会应重新审视就业概念的界定,接纳新的就业形式,促进多种不同形态的就业模式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