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汽车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门之外

中国汽车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门之外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汽车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包括整车出口、建立生产基地及收购不良资产、国际品牌、技术和国际业务。中国汽车企业要想在全球汽车市场分一杯羹还需迈过一些巨大的障碍。·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新模式与新策略探讨。我们将会讨论中国汽车企业在国外遇到的挑战及中国汽车企业如何开展它们的跨国业务。自主品牌强代表中国工业强,这是自主品牌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汽车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门之外

自2009年起,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但与此相比,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中国汽车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包括整车出口、建立生产基地及收购不良资产、国际品牌、技术和国际业务。中国汽车企业要想在全球汽车市场分一杯羹还需迈过一些巨大的障碍

·中国汽车企业在哪些方面确实具有可持续的全球竞争优势?该如何优化其增长战略?

·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新模式与新策略探讨。

·如何建立“走出去”的风险管控机制。

·案例分析与经验教训。

嘉宾:

缪雪中,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

汪大总,春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美中汽车交流协会主席,中国

Lori Blaker,TTi Globa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美国Bill Russo,美国博斯公司(Booz&Company)高级专家、Synergistics有限公司创始人及总裁,美国

主持人:

Joachim Glatter,Taylor Wessing中国业务部负责人,德国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参与本环节的讨论。我们将会讨论中国汽车企业在国外遇到的挑战及中国汽车企业如何开展它们的跨国业务。

我是一名律师。我们在上海有办公室,在中国已经运营35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国帮助国企业走出去,帮助欧洲企业来中国发展。

我想跟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小组嘉宾。第一位是缪雪中先生,他是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几年前广汽和吉奥建立了合资企业,我们看到他们的合资企业正在取得成功。第二位是汪大总先生,他是中国汽车行业非常具有实力的经理人,他在通用汽车工作过,还在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工作过,之后他参与了春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建和管理。第三位是Lori Blaker女士,她是TTi Globa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TTi Global在全球有2000多名员工,在五大洲都有他们的业务足迹,他们也做了大量的汽车业的咨询工作。第四位是Bill Russo,他是Synergistics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他也是美国博斯公司高级专家,他是具有深厚经验的经理人和咨询专家。

接下来我想请各位演讲嘉宾先作一下自我介绍,然后就会议主题谈谈自己的观点。首先请缪先生发言。

缪雪中: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参加这个环节的讨论。在座有很多业内重量级的人物,我想,之所以邀请我参会,是因为我是整车企业的代表,也是因为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唯一的国企与民企合作的典范,也是唯一的这种混合制的创新型企业。

今天我谈谈走出去的体会。我刚刚跟台下几个朋友也交流沟通过,大家都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是早晚的事情,晚出去还不如早出去。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建议。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现在是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02年之前我在吉利工作过很多年,2003年开始创办吉奥,2010年开始跟广汽重组合资。海外市场我们一直做得比较好,我们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批出口到利比亚2050台,2005年创下了当年出口第一大单,这也是今天主办方要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坐在这个台上的原因。我想就走出去谈几点体会。

第一,这是中国品牌企业的使命。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是不争的事实,但到成为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汽车强国,其中一点就是看汽车在海外市场销售量占总产量的比例,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韩国,它们的汽车企业国外的销售量都占到50%~80%。甚至巴西汽车的出口比例都达到了20%,印度也达到13%,但是中国到2012年为止才刚刚突破100万辆,离汽车强国的路还很遥远。另外,这些出口的汽车大部分是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是很少出口的,这一点我认为不甚合理。例如:国外汽车企业允许在它们巴西的企业出口到全世界的其他国家,但不让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出口。所以汽车出口的使命就落到了我们自主品牌企业的头上。自主品牌强代表中国工业强,这是自主品牌的责任与使命。

第二,要坚持。1956年的时候,日本想要进军美国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得头破血流,这是由于品质、服务、消费习惯、文化等问题造成的。但是10年以后日本车重新进入了美国市场。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进军美国市场也弄得头破血流,到2000年的时候,韩国又大举进入了美国市场。中国自主品牌要不要出去?前几年也是争议比较多的。但晚出去还不如早出去,虽然出去过程当中遇到各种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为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所以我认为要坚持,不能说碰到一些问题马上就退回来了,我们广汽吉奥一直在坚持。虽然我们也交了一些学费,比起一些大企业来讲我们这些学费应该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一直坚持下来了。我们现在的出口量与国内的销售量大概各占50%,我们2012年出口量维持在国内第三,皮卡出口量排在第二。虽然总量不是很大,但是至少证明我们在出口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经验。

第三,要有策略。我们的出口策略是先易后难,先出口到一些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然后再到一些所谓的高度发达的国家。前几年我们尝试出口到欧洲,但是仅仅是尝试。有些企业要急于求成,从高端开始打,一开始就要进入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大家应该知道,前几年我们国内有一家大的品牌,大张旗鼓地说要出口到欧洲,一下子要做几千台,但好像没过多长时间就没有声音了。我相信肯定遇到了问题。只有先进入这些欠发达国家,先从简单做起,慢慢培养自己的团队,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以后,才能往这些高端市场走。

这是我的3点体会。因为只有从进入别的国家做起,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才能往高端市场走。

我们当然也面临着各种考验:

第一,现在全球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每一个国家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韩国,都想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份额,这样必然造成竞争的白热化。这对我们中国自主品牌出去的路到底怎么走也是个考验。

第二,在品牌方面的考验。国外的汽车品牌很多是百年品牌,而我们的汽车工业才有几十年的历史,自主品牌也就10来年,还要对付他们的“围追堵截”。我的体会是,一定要打差异化,像一些欠发达国家。现在非洲、中东的一些国家,用的大多是日系二手车,可以作为目标市场。我们一定要找准目标市场,如果说你找不好目标市场,可能花了很大的代价,收到的效果却不好。

第三,资源整合的考验。我们到底有什么优势?我想一个是我们有全球整合资源的优势,如大客车的生产就能够整合全球资源,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利用国外的知名品牌,国内能够生产的、能够采购到的尽可能用国内的产品。另外我们的成本优势还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这种整合资源的能力,这样才能推动自主品牌的发展,推动自主品牌在国外市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谢谢大家!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非常感谢缪先生的发言。汪总,我现在也想听一下您的观点。

汪大总:非常感谢。我非常同意缪总的观点,国际化程度高是一个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我今天想谈4点意见,第一点是我们国际化程度的现状;第二点是造成我们现状的主要原因;第三点是对未来的一些展望;第四点是一些小建议。

第一,我们国际化程度的现状。我认为现状是这样的,我们国家提出走出去的战略,到现在已经有13年了,应该讲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2年我们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达到了将近900亿美元,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投资。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累计投资只占到世界对外投资的2.2%,所以还是非常少的。我们汽车行业也是一样,对外投资有些成功的案例,如我熟悉的2006年上汽集团并购了英国的里卡多2010公司;北汽集团先后收购了萨博公司的部分资产、德国的威格尔变速器公司和荷兰的英纳法汽车天窗公司,这是我比较熟悉的。大家听到的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等。但整体来讲,可圈可点的成功案例还比较少,有人说有十几个或者十个左右,大概也就是这么个规模。所以我对现状的整体判断就是一句话——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为什么还在初级阶段?我认为有3个原因:第一个是动力不足,第二个是能力不够,第三个是机制不顺。

先说动力不足。走出去的过程缪总肯定有切身体会,这是非常艰苦的工作,这里面有大量的东西要学,又有风险。北京大学光华学院最近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作了一个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走出去的原因是在国内的市场发展遇到了障碍,说换句话说,走出去是被“逼”出去的。

汽车行业过去十几年每年增长超过20%,中国是世界最好的市场,那么对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走出去的“逼”字就体现不出来了,走出去的动力不足。我当过国企总经理,这一点是比较有体会的。我们对国企主要领导的考核机制,也就是我们整个的机制也造成了我们对走出去的动力不足。例如:走出去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国有资产增长会得到表扬,走出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就会受到多方关注了。

再一个原因就是能力不够。走出去是学习新东西的,要做好项目首先就需要学习,海外企业的管理更是具有挑战性。我们的文化融合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共同发展能力肯定也是不足的。

最后一个原因是机制不顺。我们的并购流程跟国际是不接轨的。缪总的民企还比较好办,但国企要一道道审批。国家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但对一线的实操者来讲,他可能看到更多的是一道一道的门槛,一道一道的审批,这样做起来跟国际上的标准流程就不接轨了。例如现在欧洲企业做一个项目,从第一步到第三步也就3个月,我们的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在国际上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谈判的时候,卖方就担心你能不能得到批准,得不到批准的报价等于瞎报。这样,中国企业的报价只有稍微高一点,才会受到认真对待。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出门就有劣势了,机制不顺造成我们企业到现在为止走出去可圈可点的东西不多。

第三,对未来的展望。商务部有一个数据,它认为对外投资每年有15%的增长。有一个机构的数字更乐观,认为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会从2012年的65亿美元增加到150亿美元甚至200亿美元,8年之内会增长50倍。是不是这样增长?没人知道。但是增长是肯定的,为什么呢?从我这个角度讲,我看到了我们走出去的动力在增强,国内的企业出现了增长稍微放缓的情况,使很多企业过去经营中不明显的矛盾现在凸显出来了。

很多零部件方面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三大挑战:销售怎么上规模?技术怎么上档次?客户怎么入高端?搞一个差异化,海外并购就可以获得这些东西。我注意到这个动力在增强。当然,我们的能力也在增强,我们的体制也会进一步改善。李克强总理讲了政府的好多措施,所以我也是乐观的。国际化的道路是世界汽车产业的共同道路,走出去是难的,但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为了我们行业的强大,为了中国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走出去。

最后我想提几点建议,我为什么有资格谈一点建议呢?我刚才讲了,海外收购案在北汽我做过4个,在上汽做过1个,这周我们春晖资本也宣布了,我们跟国内的一个汽车企业——大洋电机收购了美国的一家百年老店,所以我多少有一点实战经验。我想对有志走出去的人提几点建议:

第一,在走出去之前要作点准备。明确你为什么去做,特别主要领导人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走出去跟你的战略方向是不是一致。这样有助于坚定你的信心,会有很多人告诉你风险大,你明确你为什么要做,你就会抓大放小。

第二,要有好的体制。我建议我们都要向邓小平先生学一招,在香港回归的时候,他说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我们走出去的时候也要一司两制,我们不要把人家变成中国公司,相反要靠他们带动我们国际化的步伐。一定要用当地的人才,不要看他的皮肤颜色,也不要看他拿什么护照

第三,用好我们的海外“兵团”,他们是我们中国的宝贵财富。因为做好这个事情,最后的管理主要是靠人。我们国内成功走出去的例子,北汽也好、吉利也好,他们背后的人都是海归。中国走出去的企业里面,有9%的法人是“海归”,48%的高管层是“海归”,因为他们熟悉情况。除了“海归”以外,我们还有强大的海外“兵团”。我是底特律美中汽车交流协会的创办人和主席,我可以告诉你有大量的人才可以供你们所用。有人才不用,说白了就是愚蠢。

最后一点,要找好合作伙伴。最好自己有资源,自己资源不够,就要想办法联合。这里稍微做点广告,春晖资本是我和一群“海归”创立的,我们是一家专注汽车方面的投资和顾问公司,我们的想法就是和中国的企业一起走出去。我也投资,但更重要的是投资后的管理,这是我们的强项。(www.xing528.com)

刚刚提到到了大洋电机的例子,大洋电机是国内的企业,我们一起收购了美国佩特电器公司。佩特莱有海外部分也有国内部分,它的国内部分做得非常好,海外部分做得比较差。我们和大洋电机联合起来共同投资,我们来管理——特别是海外部分,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这就是春晖的业务模式。我们的原则是:事情不对我做,人员不对我不做,你没有决心我不做,你要有决心,我帮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我们叫“春晖”。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国的汽车工业不仅做大,而且做强。谢谢大家!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非常感谢汪总条理非常清晰的发言。下面有请Lori Blaker女士。我们听到前面两位谈到中国汽车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挑战,相信Lori Blaker女士会给中国汽车行业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Lori Blaker:谢谢。非常高兴来到武汉参加此次论坛。我是TTi Globa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我简单介绍一下TTi Global。我们是一家美国公司,1994年就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中国也是我们公司进入的第一个海外市场。我们的“走出去”战略从中国开始。当时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把中国作为第一个海外业务点,这是不是有一点疯狂?但是我们当时坚持了这样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害怕,不要蹒跚,要相信自己的愿景且勇敢地执行。

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我们海外的第一个业务点,当时我们也作了分析,如在经销商培训方面,我们的经验非常丰富,在中国我们可以非常好地引入美国的体系对中国客户进行培训。在后来的实践中,我们与中国本地文化的融合也非常成功。我想对于每一个跨国企业来说,将全球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并且利用好这些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想谈一谈出口战略执行问题,尤其是在培训方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TTiGlobal的经验,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了。

首先我们所做的一个培训是推进领导力的开发,让企业拥有更多合格的领导或领袖人物,同时也进行技术能力的培训及销售能力的培训。我想有了这些领军人物,企业的成功才能建立在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上。进行培训之后,我们帮助他们不断地规范服务流程,更好地进行产品的生产,提高产能,使服务标准化,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其实对于想走出去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能够让产品以更快的速度及最佳的成本效应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在这方面我们为他们的进口商和经销商提供类似的培训,帮他们在海外经销商网络建设上取得成功。

我们可以拿智利做个例子。TTi Global在圣地亚哥已经开始运营了,我们为进入当地市场的中国12个品牌提供服务,我们把他们的技术手册、服务手册等翻译成英文及西班牙语。我们要确保所有的翻译文本能够非常精确、全面地把所有的信息传达给当地的客户和经销商。除了这些技术手册、服务手册之外,我们也要确保当地的这些技术人员能够完全了解这些品牌的维修工艺和服务流程,而且确保他们的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及售后服务人员都能够完全按照品牌商的要求、技术手册的要求去做。这种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培训,销售人员才能够回答消费者关于品牌的所有问题,他们的回答将会影响消费者最终的购买决策。

我们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能够让他们在海外的业务有一个更好的前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去开发一个全新的经销商网络,在一张白纸上绘制出新的图案。中国汽车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全新的品牌定位,让消费者对这个品牌产生信任并更好地接受这个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服务将助他们一臂之力。谢谢各位!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非常感谢Lori Blaker的介绍,接下来有请Bill Russo先生。Bill,您在亚洲有很多年的经验,我相信您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走出去会有一些建议。

Bill Russo:非常感谢大家,下午好!首先想跟大家讲一讲我的背景。1987年,我在底特律开始了汽车生涯,我把大部分的职业生涯献给了克莱斯勒。我曾经担任克莱斯勒东北亚的副总裁,负责为克莱斯勒制订并实施产品战略。2004—2008年,我负责克莱斯勒中国的业务。在2008年之后我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我现在是一个独立的汽车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兼创始人。我可以跟大家谈一下我们作为第三方独立咨询公司的观点。

我想说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实在令人震惊(这也是我留在中国的原因),我觉得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是非常惊人的。

21世纪全球汽车业的一个故事将是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并购的故事,同时,要想成为一家成功的全球性汽车企业,你的中国业务将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确实是一个非常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今天上午的会议谈到中国汽车行业已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合资企业在中国也有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中国自身的汽车企业也已经发展起来。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各种中国品牌的消费品也都在崛起。在汽车行业,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崛起,帮助他们走向世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不少人认为中国汽车业会沿着韩国和日本汽车企业的足迹,在未来出现跨国的汽车企业。但是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我觉得中国的汽车产业的结构还存在问题,中国汽车产业仍然是非常分散化的,没有像美国底特律那样非常集中的汽车城,但是中国又有很多小的汽车城,很多汽车制造基地,而且众多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整体来说还是非常分散的,内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层次还需要提升。

另外,一些关键的技术领域,如安全、排放、传动及供油系统等都需要中国本土的制造商继续下工夫,而这些传统领域都是欧美汽车公司最强的地方。中国汽车企业要想走出去实现国际化,还需要加强技术实力。

中国汽车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品牌上很大的挑战,所以一定要清晰地找到中国本土品牌的定位和价值。我觉得很多汽车消费者其实并不乐意看到自己车子的唯一标签就是便宜,而没有其他品牌价值或品牌定位。中国企业实际也是在品牌定位上挣扎。根据一项调研,在中国销售的乘用车中75%是外国品牌,这是2012年的数据,而这个比例在2009年是68%。事实上中国企业每年也都在进步,但外国品牌的影响却越来越强。如何应对外国品牌的影响,如何找到本土品牌的价值,让国内的消费者先认可本土品牌,是中国汽车企业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才可能到国外竞争。这是我对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建议。

中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面怎么办?大家都在谈新兴市场,我觉得新兴市场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是一个机会。目前来说,大部分中国本土的汽车产品在全球并不具有竞争力,但是在非洲、拉美和中东市场却可能有机会。但进入这些市场之前,要明确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如对品牌的定位、销售模式的确定,这些都是要有延续性的,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成熟市场的消费者特别注重的是品牌的价值而不是价格,在这些市场中国品牌一定要非常小心。企业把车卖到欧洲、北美之前一定要很实际地想一想,公司未来5~10年的目标、愿景和品牌定位是什么?你是否能够在未来的5~10年打造出自己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我前面讲的安全系统、传动系统等?具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中国汽车企业想去成熟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去之前要认清楚成熟市场的规模不是在增加而是在萎缩。在美国、欧洲这样的市场,汽车业的利润是越来越低的。中国汽车企业要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产品的安全系统、碰撞测试结果和传动系统等都要非常强,不然很难渗透已经在萎缩的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

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一定要有持续性,不要期望有速成的战略,速成的战略肯定不会奏效。企业投资的框架也需要很好地考虑。走出去的案例有成有败,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大家可以汲取。企业还要有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包括财务上的风险和运营中的风险等。整个价值链的管理也是对中国汽车企业很大的考验,为了降低成本,走出去以后必须考虑如何在当地进行采购,如何建立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关系。另外,当地的团队合作也非常重要,企业不可能把自己的工程师运到世界各地支持你的项目。这些都是中国汽车厂商走出去要遇到的问题。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非常感谢。Bill Russo及很多嘉宾谈到了中国汽车制造商走出去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加务实、更加具体一些。首先想问一下缪总,前面也谈到了一些中国公司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一些失败案例,这些失败案例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教训?

缪雪中:首先,中国整车企业走出去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走出去就是进行简单的贸易;第二个阶段是贸易加服务;第三阶段是研发、设计、销售、服务、金融等一起走出去,包括在海外设工厂,这样的话才能够走得进去也能够走得下去。

其次,中国汽车保持便宜的特色一点没错。日本汽车为什么能崛起?因为它便宜,后来又加上质量好。韩国汽车为什么能崛起?因为它比日本的好,也便宜。中国自主品牌10年时间为什么能够崛起占到中国汽车市场1/3的份额?也是因为它又便宜又好。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说便宜就不好。我一直强调,我们要追求高性价比,要做到既便宜又好,这是我们中国汽车人的神圣使命。好在我们中国人聪明,智慧加勤奋,能够把全球最好的资源全部整合在一起。我们的汽车既好又便宜,再过10年或者说再过20年,我认为我们能够走出去,而且也能够走得好。

最后,企业走出去可能会遇到一些风险。开始我已经讲到,我们要了解消费者,只有了解了以后,才能够有对策。如果说企业不了解当地市场,盲目地走出去,可能就会面临灭顶之灾。我认为对目标市场的政策、法律、文化、消费习性都要进行充分地了解,这样才能有胜的把握。我认为现在走出去、快点走出去,肯定比等到国内做强做大以后再走出去要好。我建议要尽早走出去。谢谢!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好的,非常感谢您的介绍。汪总,我们今天各位嘉宾都说中国汽车企业要走出去。但从治理结构角度看,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并没有在走出去方面给予中国企业很多的帮助,您觉得这些中国企业的治理问题会不会很快解决?有没有一些经验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中国汽车企业的治理问题?

汪大总:我相信政府现在非常积极、非常乐于为中国企业提供走出去的帮助,而且我相信在思想上他们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目前在行动上还是稍显不足。政府也不断地在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所以我相信未来的发展将会很好。我非常认可缪先生的观点,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遇到的困难是不一样的。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我们需要差异化的战略,他刚才讲到了价值主张,这是非常重要的差异化要点。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来说,现在是走出去的最好时机。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非常感谢。Lori Blaker,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您给中国汽车企业在其他国家的运营做了相关咨询工作,能不能具体讲一讲,它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在国外运营?什么样的业务问题最为典型?您如何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

Lori Blaker:再过5~10年,中国的企业将会在更加成熟的市场具有竞争力,可能还用不了这么久。在欧洲,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越来越受欢迎。现在中国汽车企业在汽车设计、在生产方面都做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我们在国外帮助中国汽车企业建立当地的经销商网络,帮助它们把产品的销售和品牌信息传递融合在一起,确保在国外的市场上这些企业的经销商伙伴及销售人员、服务人员能够有统一标准的管理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产品的品牌信息非常重要,品牌的差异化非常重要。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确保中国企业的品牌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品牌信息能够正确地传递给当地的消费者。我相信我们的服务能够帮助中国汽车企业成功。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谢谢。Bill Russo,我们的一些小组嘉宾对您刚才发言中的观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您过去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咨询中,如何定义汽车的质量?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质量的要点是什么?

Bill Russo:汽车产品首先需要自身质量好,其次还要让市场认识这个产品,确实相信它的质量好。让世界人民相信中国品牌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你的产品价格可以不那么高,但是你的品牌不能是廉价(cheap)的,在英文里面cheap就有质量不好的含义。对于消费者来说,认识到产品的质量好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我相信中国汽车企业制造的产品质量非常好,但是国外的市场还不相信这一点,那里的消费者还需要一些时间。其实丰田在20世纪40年代就进入美国了,但当时的美国消费者并不相信丰田车质量好,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们才相信这一点。所以汽车企业走出去是非常难的,而且需要时间。日本企业开始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得到认可,但是他们通过质保政策等让人们逐渐相信他们车的质量是好的。丰田实行了当时市场上非常优厚的保修政策,通过这些努力成功地打入了美国市场。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要专注于质量,才能够不断提升人们对中国品牌质量的信任度。

对像长城这样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它们已经准备好了到成熟市场竞争,质量上也已经做得没问题了,但是我们需要让国外的市场相信这一点。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对于中国品牌质量的认知还需要一个过程。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好的,非常感谢。非常感谢各位的非常有成效的讨论。接下来我们请观众提问题。

提问:我是一名记者和咨询师。我在中国工作了很久,在做中国电动车方面的报道和咨询工作。首先我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在软件方面,包括人力资源方面,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在成熟市场上发展。

汪大总:我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汽车企业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要成为全球性的汽车公司,中国汽车企业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除了产品仍然差距过大让我们没有办法更好地走向全球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跨国汽车企业在产品开发、制造能力和品牌建设方面都比我们要先进很多。较大差距还体现在商务模式层面、业务架构层面等。现在中国大的汽车企业都是以国企为主导的自主品牌,它们是本土品牌的主力军。从数字上看都很惊人,很多国企都是世界500强,头衔也非常多,但实际有那么强吗?事实上它们的架构是自己的掣肘,会阻碍它们做得更好。在人力资源和人的技能这些软件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差距。

提问:各位好。我想问汪总,有一个传言说,中国会放开合资企业的股比,如果放开了之后,会不会增强我们自主品牌的能力?您的观点是什么?谢谢。

汪大总:开放股比我还没听说。从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角度来讲,完全放开股比不一定对国内大企业的发展有利。股比将来肯定是应该开放的。我就说这么多吧。

提问:我这个问题是给缪先生的。众所周知,一个产品走向全球的过程也是它的商业模式和文化走向全球的过程。我想问一下,贵公司作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龙头企业之一,您认为它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和商业模式是可以在全球市场行之有效的?谢谢。

缪雪中:非常感谢你的提问。我先回答之前那位女士提的股比开放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中国开放合资汽车企业股比的话,对国企不利,对民企百分百有利。你慢慢理解吧。

接下来这个问题,中国自主品牌走出去以后,是不是有文化基因能够适合在国外生根发芽?文化基因主要来自哪里呢?我想,还是来自产品定位,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不要去研究太多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我们研究一个市场,把产品研究透了,把定位研究到位了,产品自然就会被接受了。我们中国出口做得非常好的企业,现在就是长城汽车。长城汽车在出口方面,不但量做到第一,而且质也是第一的。虽然和长城汽车是同行,但是我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是这样讲的。至少说明我是实事求是的,也是比较谦虚的。长城汽车确确实实为中国人自主品牌走向全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什么它做得好?它就是把销售服务做得非常到位。我们现在大部分走出去的企业,还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产品销售上。我刚才讲了,我们现在到了走出去的第三阶段,要让研发、销售、服务、设计、金融一起走出去。当然产品是保障,如果没有产品,也就不要讲文化了。有产品才有品牌。所以我认为作为整车制造企业,现在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让产品被消费国的消费者接受,这才是当前最重要的。

主持人Joachim Glatter:我们今天的讨论环节只能到此为止了。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非常有趣。非常感谢各位嘉宾,感谢各位观众。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