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建桥历史最早、桥梁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将桥梁建设向海洋领域迈进,从汕头海湾大桥以及小规模的连岛工程开始了跨海大桥的探索。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构想,历经三十余载艰苦卓绝的过程,让伶仃洋终于迎来了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这座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千米的跨海大桥就如同一条巨龙腾飞在湛蓝的大海之上,让全世界再次睁大了眼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1]从提出大桥建设方案到最后建成历时三十多年,从它所涉及的社会层面和政治考量,以及它的规模、用途、外观和技术创新等因素,毫无疑问它可以被载入世界性的伟大工程之列。在第37届国际桥梁大会(IBC)上,港珠澳大桥以其各方面的杰出成就,被授予了大会首次设立的“超级工程奖”。
对于中国工程师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也是一个将中国制造、中国标准、中国智慧传递给世界的过程。林鸣表示,“大桥工程就是千人走钢丝的工程,我们必须用海底绣花的功夫和精神来对待每一天的工作,以及每一项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师们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无论是保证海底隧道的滴水不漏、大桥120年使用寿命的耐久性设计,还是主体桥梁工程中钢结构制造规模,都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中国工程师始终秉承着“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施工理念,满足高标准、高质量和长寿命的要求。在长达近十年的建设中,他们一次次研究测试隧道关键性结构能否抵御1 200摄氏度的高温、测试时速超过100千米的冲撞能否保证大桥桥面的护栏安全,中铁大桥局研制机器人焊接系统,采用国内桥梁中从未使用过的“竖转提升”技术,以及融入环境可持续理念,降低对水域附近的生物影响等等。这座使用寿命长达120年,能够抵御8级地震、15级台风考验的大国工程背后凝聚的是中国工程技术团队为港珠澳大桥夜以继日的工作和辛勤的汗水,这是他们与之无法分离的终生事业。在建造港珠澳大桥的这一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借此契机,实现自主创新和自我带动,引领行业进步,从而促进“中国制造”实现自我提升、走向世界。所有问题的解决需要靠智慧,但是资源来自全球,只要有需求,技术是可以向全世界去引进和学习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意识到差距,才会有创新有超越,最终交出完美的答卷。
港珠澳大桥的正式落成,必将成为港珠澳三地人心中的一座精神雕塑和文化图腾。港珠澳大桥东、西两端的海中人工岛,分别被命名为蓝海豚岛和白海豚岛,犹如“伶仃双贝”熠熠生辉。其余路段约22.9千米为桥梁,分别设有寓意三地同心的“中国结”青州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豚塔”江海桥,以及扬帆起航的“风帆船”九州桥三座通航斜拉桥。这意味着在中国工程师眼里,它不仅仅是一座桥,还是一座联结两岸三地民众文化和心理的同心桥。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二区九市”陆地连通的重要通道。一方面,交通兴则经济兴、国家兴,建设港珠澳大桥的意义在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生活圈,是GDP的加速器和倍增器。港珠澳大桥将进一步加强香港和粤西地区的联系,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贸易、物流和人文交流带来了直接裨益。这座宏伟大桥对整个珠三角经济有很大的带动,其经济发展潜力会随着三地人员的交流和经贸往来慢慢迸发。同时它还可以整合超级都市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动实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远景目标。另一方面,大桥的顺利运行通车,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势制度的体现,彰显了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中国精神”,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2](www.xing528.com)
总之,“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式通车,一桥飞跃伶仃洋,珠海、香港、澳门三地行程将只有变为30分钟,粤港澳大湾区的雄伟蓝图就在眼前,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就在前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