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着经济社会发展几乎所有环节的顺利运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把电力事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先导性行业,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力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开始出现电力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缺电情况尤为严重。这种情况与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具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我国电力来源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而作为火力发电的重要能源——煤炭,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则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这一区域对电力资源需求最为紧迫:一方面,当地的能源资源匮乏、电力资源生产力不足;另一方面,用电负荷与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却与日俱增。这种电力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客观情况决定了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西电东送工程构想的提出,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东部地区面临着机组容量不足、大幅度大范围缺电问题,而西部地区则存在发展经济地区差距扩大、投资不足的问题。把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既可以满足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又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具有积极意义,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部署葛洲坝水电站向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输送电力,并且开发红水河电力向广东输送电力,以及陕西、内蒙古、山西火电向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和东北地区输送电力。然而,由于当时我国电网建设水平还不高,不同地区的电网机构彼此独立,导致大规模的西电东送工程难以推进。
20世纪90年代末,中共中央为了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工程目标是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网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区电网不再是孤立电网,逐步实现了地区电网、省内电网、大区电网方向发展整合。这为我国大规模开展西电东送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电网基础和技术支撑。然而,西电东送工程的具体实施仍然需要统一思想与凝聚共识。例如,2000年8月初,中央在河北北戴河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在会议上,针对当时广东省电力资源紧张这一问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在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即申请中央批准广东省新建1 000万千瓦机组的发电设备。然而,与会人员围绕两种方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究竟是在广东省建设1 000万千瓦发电机组,还是在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建设此类发电机组并向广东输电1 000万千瓦电力?两种方案,如何选择?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力排众议,坚定支持在贵州、云南两省建设1 000万千瓦发电设施这一方案。理由是该地区发展水电来获取电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然后,该地区将富余的电力输送给广东,这样就可以做到一举两得,既能满足广东省不断上升的电力需求,又可以让西南地区的经济落后省份获得新的经济收入来源,从而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这一方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好的,然而依然有人担心按照当时我国的水电基础条件以及科技水平,能否实现从云贵高原向广东省输送电力1 000万千瓦的任务?朱镕基同志豪迈地说,如果不能完成向广东送电1 000万千瓦的任务,自己就辞去总理一职。最后,江泽民总书记说,“朱总理是清华大学学电机的,他懂电,我们就听他的吧。”经过了一番讨论,“西电东送”工程终于正式启动。
按照工程的规划设计,西电东送将形成南、中、北三大输电通道。南通道是指开放西南地区的水电和火电,如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贵州、云南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依托建设相应的输电工程联合向广东送电;中通道是指以三峡工程电力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为主,整合川渝和华中地区的电网资源,共同向华东地区送电;北通道是指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加上“三西”地区(即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火电向京津唐地区以及华北、山东地区送电。(www.xing528.com)
从整体施工进展来看,以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四省区为主的南线建设速度最快。首批“西电东送”工程——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于2000年11月8日在贵州奔腾不息的千里乌江开工。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从云南、贵州两省送电广东的输电能力增加到700万千瓦,加上三峡送至广东的300万千瓦,基本可以满足广东“十五”期间1 000万千瓦的电力需要。随着广西龙滩水电站和云南小湾水电站的投产,在“十五”期间得以再次增加向广东送电能力400万千瓦。
“西电东送”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是如何实现跨越千里的电力传输且不出现大量损耗。在长距离输电技术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用火车从西部拉煤到东部,然后在当地进行火力发电,这是最为传统且安全的选择。唯有特高压电网技术实现突破,才能经济方便地实现电力乾坤大挪移,将传统送煤的做法变成高效省时的电网输电。我国的“云广±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目前,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科技攻关,我国实现了±1 100千伏电压等级的全新跨越,全面掌握了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将经济输电距离提升至3 000至5 000千米,而每千千米输电损耗降仅为1.5%左右。此外,南方电网已形成了“八交八直”共16条500千伏及以上的西电东送大通道,来自云南的每一度电就是这样从西到东,然后进入广东的千家万户。毫不夸张地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首个、也是唯一成功掌握并实际应用特高压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
到2010年,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南、中、北3个跨地区互联的电网系统和输电通道。西南大地的江河上下,一座座电站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天空,构成了我国南方电力发展的壮美景观。中部输电线路则是由三峡大坝水电站输送电力给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八省一市,将源源不断的电力“血液”输送给中华大地的五湖四海。北部输电线路将黄河流域内最大水电站青海拉西瓦水电站、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内蒙古托克托电厂等一系列电力设备工程的电力输送给华北地区的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地区。根据国家总体规划,从2010年至2020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电网建设和输电线路优化,最终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统一联合电网体系,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开发西部地区电力资源,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来讲,能够有效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通过工程建设和电力输出带动本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获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电力资源,特别是这种电力以一种经济环保的方式实现,并不牺牲本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竞争力,还可以把资金更多地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此,“西电东送”是提高东西部地区双方整体经济效益、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战略。这一工程不仅有力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地区发展均衡,还实现了能源、电力和电网发展方式创新,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影响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