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自主创新的机理分析

开放自主创新的机理分析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复杂适应性系统与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关系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开放式自主创新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特点,也就要求各创新主体不断提高各自的适应能力来满足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也就是说,开放式自主创新具有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征。(三)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概念主要是围绕霍兰提出的“四个特性”和“三个机制”而展开的。

开放自主创新的机理分析

学者对开放性自主创新模式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分析开放性自主创新的主体本身、主体之间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变化有重要意义,该理论的研究使得人们能了解、掌控、分析、把握复杂系统的新想法,基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分析复杂性的起源,从不同的层面用复杂性系统的适应性主体来解释并分析复杂性的过程。通过生物演化规律的分析,微观层面的适应性分析主要是主体可以适时调整自身的学习吸收消化能力,在外部环境中找到可以用来交换知识、技术的其他相关主体。而宏观层面的适应性是考察主体在外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中,面临多变、复杂的外部环境所能呈现出的与外部知识、技术同步发展的过程。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用适应性来不断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点可以从三个层面解释。第一,适应性主体应该是主动的、灵活的、动态的实体。适应性主体在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不断进化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具有主动适应能力,这也是本书将其作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原因。第二,个体与环境之间(包括个体之间)相互交换,个体不断寻求适合环境变化的方式方法,外部环境或者其他主体的变化推动了系统的演化和进化。这也有别于其他建模方法仅从个体自身的内部属性来进行考虑,打破封闭的内部研究,将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考虑的问题将更加周全。第三,充分对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考虑。整个复杂系统能够将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一并加以考虑。

(一)复杂适应性系统与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关系

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复杂适应性系统认为复杂性的根源是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体是不断变化的,需要积极调整适应性的主体。这一观点与开放式自主创新中的主体适应内部和外部创新的思想是相近的。在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中,创新的模式不仅依赖于自主的研发,还依赖于外在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开放式自主创新研究就是创新主体在外部创新环境中的自主创新选择问题。两者的关联是,主体在一个给定的环境中,能够充分有效利用内部或外部环境产生适应性的问题。

通过资源整合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两者均不同于以往的主体仅单一、封闭地追求内部或外部的最优选择,而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的整合,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开放式自主创新系统通过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达到创新绩效的最大化。复杂适应性系统通过内部的一种分辨信息的规则,当探索到当前系统信息时,就可以对当前的形势做出判断,进而采取行动。开放式自主创新系统亦是当一个主体研发出新的技术或推出新的产品的时候,通过某种信息机制将这种创新成果传递出去,从而使得其他企业可以借鉴。

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反应机制和适应性。两种理论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机制,也就是说,各主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将采取不同的反应机制以达到适应性目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构成是由主动的个体+不同环境+不同规则=复杂系统而造就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规则亦需要不断修改和调整,使主体呈现出灵活、多变、智能的特征。而开放式自主创新的模式表现为主体通过学习机制,在外部环境下,将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有效融合。

(二)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特征

开放式自主创新是集成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创新等的创新活动,在创新活动中各创新要素将不断流动和变化,尤其是资金、信息、技术、知识、人才等创新要素,在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不断转换,产生了企业内部和外部各创新主体之间动态变化的复杂性系统。开放式自主创新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特点,也就要求各创新主体不断提高各自的适应能力来满足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也就是说,开放式自主创新具有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特征。

开放式自主创新是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在进行开放式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参与到某个企业或者某项研究中的个体有可能来自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研究机构甚至不同的国家。其中主要研发人员还包括学生、顾客、用户、管理者等。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互动或者直接接触,互相传递着信息、知识和技术。通过开放式自主创新,可以在众多参与者中选择能够促进创新的要素。这就使开放式自主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www.xing528.com)

开放式自主创新是在开放状态下的复杂系统。开放式自主创新是在开放状态下,对外部环境有利于创新的知识、技术、信息进行选择、辨析、决策、投入的一系列活动。也就是说,一旦外部环境有所改变,将存在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变化,如出现了新的技术、新的知识,那么开放式自主创新系统就需要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重新进行前文所说的系列活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复杂性也相应增加。

开放式自主创新是动态复杂过程。这主要是从开放式自主创新的机理来分析的,因为在一个创新体系中,进行创新不仅涉及主体和环境的变化,更应该考虑主体与环境之间是通过何种机理作用的,这个过程随着主体和环境这两个变量的持续变化,相互之间的结构、组织都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创新过程也会分为不同的阶段,这个寻求内外创新资源并实现创新的过程是复杂的体系。这就要求进行开放式自主创新的企业应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将获得的知识、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加强创新主体的适应能力。

(三)基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构建

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概念主要是围绕霍兰提出的“四个特性”和“三个机制”而展开的。其中“四个特性”是由聚集特性、非线性特性、流性特性和多样性特性所反映的;“三个机制”是通过标识机制、内部机制和积木机制而起作用的。主体的特性是主体在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作用下,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来适应的过程,而机制则是主体适应过程中的润滑剂、协调剂,反映的主要是整体与外部环境的适应过程。同样,在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中也可以找到企业的主体以及机制如何变化的对应过程。复杂适应系统中所涉及的“四个特性”和“三个机制”不断循环往复地应用—反馈—应用。其中适应性主体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规则,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四个特性”。一是聚集特性,主体根据研发的相似性、共同性,通过“黏着”的特性来将可用的主体聚集到一起。聚集的效果是经过低层次的筛选之后在系统中进行研发活动。在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中,创新的主体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技术中介等大量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这些主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聚集体可以形成更高级的主体,如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等。这样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凸显聚集的特性。二是非线性特性,创新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非常复杂。我国制造业体系中的主体具有适应和学习机制,并不是直接购买应用和简单模仿,而是通过消化、吸收、转化来逐渐提高创新能力。三是流性特性,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或者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聚集过来的点之间互相传递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我国制造业体系内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所构成的网络和各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各种资源的流动。四是多样性特性,体现主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反映出来的就是企业所具有的在某方面的优势,比如擅长某方面的研究,就像汽车企业,有的擅长研发发动机、显示屏、外观设计等。多样性是系统不断进化的前提。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中,每个主体均有其特有的技术、产品、服务特性以及科研成果和科研特长,由此决定了不同主体的多样性。

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三个机制”。一是标识机制,主体通过对多样性的选择后,能够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识别与反应。标识就是在多样性中选出有价值信息的过程,不同的主体对所取得的信息具有不同的识别与反应机制。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中,企业、大学、政府、研究机构等联结在一起的产业技术、目标等都是标识,各主体的聚集,形成了不同产业、企业集团、产学研共同体、知识共同体等。二是内部机制,主体将收集到的创新源在企业内部实现转化并进行创新。要求主体在创新系统内部将经过选择的创新源输入系统的内部结构模型,选择模型的结构。在这个内部模型中,创新主体可以预见输入所获得的输出结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都具备预见的机制和能力,如果遇到创新压力,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结构如创新模式来推进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三是积木机制,就是在开放式自主创新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如科研相关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都是不可少的积木,通过内部模型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创新成果。在复杂适应性系统中,个体应该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各自的适应能力。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是经过企业以外的主体及环境的刺激而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反应的过程,这种主体主动对外界变化做出下一步行动的过程就是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