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最高峰叫“好汉疙瘩”,海拔2624.5米。夕阳西下,站在这里向西瞭望,目光越过层层山峦,可以看见一条金色飘带——从中宁县穿境而过的黄河。
2022年3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颁布施行,罗山被列为宁夏生态坐标之一。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这道绿色脊梁愈加苍翠,在绿水青山中讲述新时代的罗山故事……
在同心县韦州镇,人们都把罗山脚下的天气状况,当成几公里外镇区的“晴雨表”。
“山脚下要是下雨雪,不出半个小时就会下到镇里。”韦州镇镇长虎新感叹,这是最精准的天气预报。
云山雾罩是罗山的常态。这座平地崛起的螺形高山,能敏锐“捕获”远道而来的暖湿气流,抬升遇冷后形成丰富降水,足足比周边地区多出一半多。
虎新向高山进发。进入东风护林点后,高山草甸足有20厘米厚,把地表盖了个严严实实。
近年来,在罗山的一次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大量灰烬堆积、火塘现象,以及石核、石片、刮削器等21件石制品,将当地人类活动历史记录提早到1万年前。
历史上,汉代三水县把县治设在红城水,民国豫旺县把县治设在下马关,都在罗山脚下。1936年,西征红军也在罗山东麓地区活动,并建立大本营,策划接应长征途中的红二、红四方面军,最终实现了三军会聚同心城。
这些历史,为罗山地区遗留下不少古迹:红城水古城、下马关古城、韦州古城……
2021年起,同心县请来专业文保队开始修缮下马关古城。他们先从瓮城开始,一步步复原这座明代古城。
历经风吹雨打,下马关古城轮廓仍然基本完整:760米见方,城墙有10米多高。站在瓮城上瞭望,能隐约感受到这座古城的昔日雄姿。
“我见识过不少国内知名古城,论规模和气势,咱们下马关古城也很有潜力。”下马关镇党委副书记周海军很有信心。
人勤春来早。放眼罗山东西两麓,人们正在春回大地的田野里铆劲儿加油干,把特色产业搞得有声有色。(www.xing528.com)
在同心县韦州镇万头肉牛养殖园区,养殖户忙着为牛添料清粪;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的枸杞地里,技术员为大伙儿示范科学修剪枝条;同心县下马关镇高效节水自动化、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竣工在即,一个月后就能把“智慧水”注入农田,滴灌1.8万亩的玉米和大豆……
红寺堡区有个红川村,离罗山只有两公里远,是红寺堡区最年轻的移民村。2014年以来,红川村接纳了来自同心县、固原市原州区的8000多名移民。在新家园,政府为移民们悉心规划了一处占地500亩的养殖园区,村上也牵头成立了岁物丰成合作社,但只养了几十头牛,始终不成规模。
获益于中国农业银行的金融帮扶,红川村300多户村民获得贷款资格,单户最高能贷15万元,一次能贷3年,年利率只有3.8%。“还可以分批贷款,分批偿还,让乡亲们没什么压力。”村党支部书记海成军感叹金融帮扶政策的便捷优惠。
罗山脚下的黄花菜种植区
紧接着,红川村接连召开两次村民大会,动员乡亲们入股岁物丰成合作社。
大会上,海成军为乡亲们算起了账,说起了入园养殖的各种好处——
“入股园区养牛,社员不用操心出力,有分红不说,还能腾出工夫打工。这样,家里就有了两份收入。”
“园区养牛,3个人就能养几千头,人工成本低。园区批量进饲料,价格又便宜,又能降低养殖成本……”
村民虎俊听得动了心,贷款10万元入社养牛。
2022年初,合作社整合64户村民贷款,到甘肃张掖买进西门塔尔肉牛,使肉牛存栏数量达到2100多头,滩羊存栏数量达到3000多只。源源不断进牛添羊,红川村养殖园区进入了饱和状态。眼下,村上又在40多公里外的红寺堡镇孙家滩选好址,要建设承载5000头牛的新养殖园区。
就这样,红川村在产业上不断“开疆拓土”,又将启动新的“飞地”养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