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摩托车吭哧两声,终于发动,在山路间卖力前行。
李强骑坏了3辆摩托车。2000—2010年,跑过的里程,地上的车辙,记录着退耕还林开启后,他在六盘山的绿色征程。
车上载着他的老伙计:粘有泥土的测量尺,保护如新的绘图纸板,用惯了手的修枝剪刀。
随处停下勘测,随笔勾勒记录,随手修剪枝杈——大山和沟壑,是隆德县自然资源局李强原生态的“办公区”。
隆德,全境沟壑纵横,包括土石山区、黄土丘陵区和河谷川道区3种类型区,是宁夏海拔最高、气温最低的县。
李强骑着老摩托摔了不少跟头,爬起来再赶路,赶着测量、验收、走村入户讲政策……走着走着,身体的新伤口也成了老毛病。
2000年,隆德县成为宁夏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首批试点地区。自试点以来,隆德县按期完成26.9万亩,占下达指标的100%。全县森林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达26.51%。
30多年的老林业工作者李强,参与见证退耕还林20年荒山披绿的实践。如今,遍历隆德山河,绿意蔓延,生机盎然。
在大山里长大的李强,最懂山的心思。荒山的沟壑,像老汉的皱纹,庄稼地一言不发,乡亲们弓着腰,决意与荒芜抗衡。
“一定要让家乡绿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从宁夏农学院园林专业毕业后,李强在县林业站任技术员。
为摸清山的脾性,李强与同事一道跑遍了全县的沟沟岔岔。荒山野岭,他带着干粮和水,饿了就找一处空地坐下,制定了“土生土长”的造林规划,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2000年,退耕还林启动后,李强添置了第一辆“幸福牌”摩托车,骑着新车在山路上,他感觉到了幸福。(www.xing528.com)
试点之初,部分群众难免犯嘀咕:“多少代的荒山了,能种活多少树?”连续3个月,20多个村子,李强与同事一道进村入户,帮老乡分析效益,让政策入心,推动工程全面铺开。紧接着,培训村干部,讲明国家政策,明确工程标准和技术规范。
工程实施后,李强的摩托派上了大用场,每天深入山头梁峁,说政策,讲技术。
从整地挖坑、栽植浇水,到抚育管护,李强全程盯守。一天走十几里山路,检查工程现场是常态。“荒山秃岭,栽活一棵树不容易,不认真栽咋能保证成活?”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以往的造林实践,不免有随意栽植、零敲碎打的弊端。李强他们决定实施“小流域治理”——打破地域界限,以小流域为单元。
有一线长期积累的经验为底气,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以“一道梁、一面坡、一条沟”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由此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打造。
在六盘山土石山区,栽种落叶松、白桦等;在黄土丘陵区,让杨树、柳树、柠条等安家;在条件好一些的河谷川道,种植经济作物,收获综合效益。
在试点工作中,李强与同事们严把“三关”:坚持以大鱼鳞坑整地为主,适当推广漏斗型集水坑整地;所用苗木一律由乡林业站统一管理发放;完善栽后管理,落实管护责任。
从每一个环节着手,提高造林质量,保障群众利益,让好政策深入人心。
如今,李强但凡路过村子,因退耕还林结缘多年的老村民都会亲切地和他打招呼。20年间,隆德县退耕户人均纯收入由1036元增加到7462.06元。如今,看到家乡山绿了,水清了,百姓的精神面貌更好了,李强感到很欣慰。
接下来,隆德将围绕林草、林药、沙棘加工等,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在六盘山外围建立20万亩野生中药材自然修复区和10万亩野生中药材种群资源保护区,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又保护了六盘山野生中药材资源。
绿色征程仍在继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