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川,两头子尖……金川银川米粮川。”自治区水利厅原一级巡视员郭浩在幼时随父母从吉林来到银川,他以为歌中的宁夏就是全部的宁夏,直到1982年分配到固海扬水管理处实习,郭浩才了解到歌词中唱的是引黄灌区,它只占宁夏总面积的25%,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还是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30立方米的极贫地区。
郭浩说:“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这种面貌。”百年砺初心,奋斗展风华。自治区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夏先后建成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红寺堡扬水、沙坡头水利枢纽、宁东供水、黄河综合治理、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与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一期工程等一大批事关全区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的水利项目。
银川都市圈西线供水工程
1978年,在巨型水泵的带动下,滔滔黄河水经多级泵站逐层提升,“飞”上山梁,流向宁夏中部干旱带。“老百姓跳进浑浊的渠水中,捧起来就喝,激动地说‘的确是甜水’。”郭浩回忆道,扬水上山后,群众发出了最朴素的心声:“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今天,在这些中国最为偏远的山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基于物联网的“互联网+城乡供水”技术应用全面推广,实现了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智能化。村民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用APP随时查看用水量、交水费,技术的进步弥合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价。
云解塬上渴,一闸越千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千年引黄古灌区的新生。
1958年8月26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时任青铜峡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的礼荣勋回忆,为宁夏水利事业发展长远计,国家决定由三门峡水利工程局派出施工力量,包括党委书记、局长、总工程师、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和主要施工设备。待工程完工后,给宁夏培养了一支完备的水电施工队伍。没有工业基础,信息闭塞,工程用电和物资缺乏,财力不足,也靠中央拨款……这个“娃娃”宁夏很难拉扯大,因此,开工半年后,水电部直接管理青铜峡水利工程。
工程建设要确保灌溉用水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每年五一前要不耽误农时保证春灌放水,汛期要保证灌溉系统安全供水,因此主体工程只能在每年的11月中旬到来年4月中旬的严寒季节进行。(www.xing528.com)
青铜峡和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宁夏无坝引水的历史,跃进渠、东干渠、西干渠、宁东供水及典农河等一大批大型重点工程先后扎根塞上,宁夏大地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水、排水、水保、防洪等工程体系,引黄灌溉面积由近200万亩增加到近1000万亩,沿黄地区成为支撑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1236”,这4个数字的组合已不为今天年轻一代所熟悉。但1997年5月1日,当位于宁夏中部的一片不毛之地上搭起第一顶帐篷,竖起“1236工程现场指挥部”这块牌子的时候,无数人燃起了搬离西海固、靠近黄河水的新希望。
1998年9月16日,扶贫扬黄工程实现红寺堡灌区的正式通水。当甘甜的黄河水经过三级提升,渗入亘古荒原,23万人陆续迁入罗山脚下这片土地,他们告别望天田,种上水浇地,喝上了黄河水,踏上了致富路。
红寺堡新庄集乡白墩村村民王航弟是红寺堡23万移民中的一位。刚刚搬迁到这里时,一年都舍不得吃一顿肉,几块钱的电费都要向邻居借。后来,她种植了50亩枸杞,利用网络直播、微信、淘宝等销售平台,将自家两万多斤枸杞干果销售一空,净收入20多万元,成了村里的“网红”。近两年,她还向同村到枸杞地务工的群众发放工资15万元。王航弟说:“我们老家那个地方的河里全是咸水,牲口都不喝。我们发自内心觉得,确实是共产党好,给我们引来了甘甜的黄河水。”
王航弟直播推介自产枸杞
绿染荒原千里秀,洗尽贫寒满目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支撑下,跨越近40载春秋,历经6个阶段的大规模移民,让123万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迁至“大河之畔”,这占全区总人口的1/6、农村人口的1/3。人口迁移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近4万平方公里减少至1.57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8%,入黄泥沙量由近1亿吨减少到2000多万吨,塞上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巨变,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