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寄养:非亲骨肉亦是父母心

家庭寄养:非亲骨肉亦是父母心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岁的蒙蒙患有佝偻病,乐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永宁家庭寄养中心主任王津说。自2005年至今,王自娟家里共寄养过9个孩子,其中5个陆续被领养。小莲1岁时来到王家,智力发育正常,但有严重的行动障碍。“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是宁夏儿童福利院的工作宗旨,也是范篆玲的工作指南。残疾儿童突发急危重病是家常便饭。在她的协调下,经过检查、麻醉签字、手术治疗,等孩子病情平稳时已是凌晨。

家庭寄养:非亲骨肉亦是父母心

轻轻敲响王自娟的家门,她一路小跑,一边开门一边将食指压在嘴唇上嘘了一声:“孩子们刚睡,轻点儿。”

听到家里来人了,还没睡熟的蒙蒙好奇地走出卧室,王自娟温柔地把他揽到身边。一会儿,乐乐也凑了过来,被王自娟抱了起来。6岁的蒙蒙患有佝偻病,乐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两个孩子都被宁夏儿童福利院寄养在王自娟家,她是他们的“妈妈”。

2001年,宁夏儿童福利院开始在永宁县惠丰村尝试家庭寄养。“福利院可以照顾好孩子们的生活,但家庭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我们当时就想给孩子尽量创造家庭生活的氛围。”永宁家庭寄养中心主任王津说。

刚开始,一切并不顺利。惠丰村很多村民都反对,觉得这是福利院在给村里“丢包袱”。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工作人员每天入户查看孩子的生活情况,如果孩子得病就及时接走就医,村民们曾经的质疑和戒备逐渐消除。重度脑瘫的孩子经过康复训练后喊出“妈妈”,还能和家人一起玩耍;病残孩子们的一点点改变让曾经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们感受到爱的力量。

日久见真情,惠丰村接纳了这些不幸的孩子,给予他们真正的家庭关爱。从刚起步时的1家寄养户,到如今106个孩子寄养在55户家庭,10多年来先后有324个孩子在102个家庭里寄养过。

自2005年至今,王自娟家里共寄养过9个孩子,其中5个陆续被领养。提起“领养”二字,王自娟止不住地抽泣,念叨着:“老是想我们小莲。”小莲1岁时来到王家,智力发育正常,但有严重的行动障碍。为了让小莲能行走,5年里王自娟花费了很多心血。当小莲能缓慢地挪步时,王自娟心里乐开了花。小莲虽行动不便,但总是力所能及地给王自娟帮忙,还经常开玩笑逗“爸爸”“妈妈”开心,和王自娟的女儿也像亲姐妹,一家人其乐融融。2015年,小莲被一对夫妇领养,“娃娃扒着门哭,不走。”那段时间王自娟恍恍惚惚、度日如年,感觉“自己的肉被剜掉了一块”。两年过去了,一说起小莲,王自娟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今惠丰村的寄养户们最害怕孩子被领养,领养手续办好后,他们和孩子就天各一方了。

在给予孩子们无私关怀的同时,寄养家庭也在提高自身“软实力”。福利院定期组织“妈妈”们参加医疗常识、妇儿保健等各类培训班,让“妈妈”们的生活更充实。

王自娟有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装满了9个孩子的温馨瞬间。在她眼中,这些孩子除了身体不太方便外,和其他孩子一样聪明可爱。爱的给予是双向的,她给了孩子们妈妈般的关爱,孩子们也给了她无限的欢乐。“我会继续给娃娃们当好妈妈,让娃娃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她说。

2022年春节前夕,宁夏儿童福利院190多名儿童穿上了崭新的衣服,与福利院的“爸爸”“妈妈”们欢聚一堂。其中笑得最灿烂的要数范篆玲妈妈。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是宁夏儿童福利院的工作宗旨,也是范篆玲的工作指南。48岁的范篆玲20多年如一日,母亲般呵护着福利院孤残儿童,坚守在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一线。(www.xing528.com)

儿童福利事业是一个特殊行业,服务对象中很多是存在病残和缺失监护的孩子。

残疾儿童突发急危重病是家常便饭。一天下班后,范篆玲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接到单位电话,一名儿童患急症,需要紧急就医。她立马安排工作人员送孩子到医院,同时电话联系定点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没顾上看自己孩子一眼便赶往医院。在她的协调下,经过检查、麻醉签字、手术治疗,等孩子病情平稳时已是凌晨。“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特别少,爱人陪伴孩子多一些,孩子经常会无意间把我喊成‘爸爸’,有时感到又好笑又心酸。”

在她心里,孤残儿童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更为重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每个儿童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

范篆玲会经常通过抱一抱、逗一逗、拉拉小手等行为,让孤残儿童感受到缺失的安全感。每周一清晨,她组织大家一起升国旗、唱国歌。范篆玲说,希望用这种方式,培育孩子们的家国归属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祖国的一分子。逢年过节,福利院工作人员还会编排节目,组织活动让孩子们联欢。“尤其每年春节,我们会给孩子们送上新衣服、新玩具,还会发压岁钱,让他们在热烈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大家庭的亲情。”范篆玲说。

范篆玲是福利院里为数不多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人员,也是福利院第一位医学硕士。她每年带领专业团队,到全区各级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指导、培训。与福利院特教部老师研究,建立了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乐观主义、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团结意识、社会责任担当融入日常课程和生活,很多孩子由自卑封闭变得阳光开朗,这些变化让她感到欣慰。

一些孩子离开福利院后,经常给范篆玲发微信:“范阿姨,我想您了,我在学校表现特别好,老师还让我给学弟学妹们编排节目呢。”“范妈妈,今年过年不能和您一起吃饭了,您注意休息,一定要身体健康。”

“孩子们很单纯,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好。”范篆玲动情地说。

“这些孩子曾是被别人遗弃的‘负担’,但在我心里他们是‘折翼的天使’。我将继续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护航,让孩子们安心,让社会放心。”范篆玲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