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教师刘小红来到了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那时候整个镇就一所学校,不到200个孩子,根本就没有幼儿园。现在,有11000多名在校生,9所小学、6所幼儿园、2所中学,3.5公里范围内就有一所幼儿园,孩子在家门口就有学上。”如今已是闽宁镇幼儿园园长的刘小红,见证了闽宁镇教育的蝶变。
正如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场景,刚到闽宁镇的刘小红,看到的只有沙滩:操场是沙滩,校园是沙滩,到处是沙滩。校舍是几间简陋的土坯房,窗户没有玻璃,孩子没有课桌,冬天学生轮流带柴火烧炉子,黑板也是墨汁刷成的。老师没有地方住,教室白天用来上课,晚上女教师住,男教师则住在葡萄架下、帐篷里、地窝子中。
刘小红也动过回老家的念头,铺盖都打包好了,可看到学生们哭红的眼睛,20多岁的他又心软了。和电视剧中的白老师一样,刘小红和其他老师一起坚守在荒滩上,见证了闽宁镇的蝶变、闽宁教育的蝶变。
2012年,这里有了第一所幼儿园——闽宁镇幼儿园。随后,村村也都建起了幼儿园。
2015年,把青春奉献给闽宁镇的刘小红,到原隆幼儿园工作。起初,家长们并不认可学前教育,第一学期只收了40个孩子。随着幼儿园工作的扎实开展,第二学期增加到200多个孩子。现在,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8年,闽宁镇幼儿园与福建省福州第一幼儿园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每年双方互派老师跟岗学习,现在已有一半的老师去过福州学习。同年,福州一幼帮扶36万元,为闽宁镇幼儿园建成一个远程教室,每周都有一两次远程课堂,听福州老师讲课、评课,闽宁镇幼儿园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随着眼界的开阔,刘小红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他结合实际,在幼儿园开展了篮球、足球、手鼓等多种特色课程。园内有两个篮球场,每天每个班的孩子都有篮球游戏课,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就是未来,就是希望,我们要让他们向阳而生、阳光成长。”刘小红说。
毕业于原宁夏粮食学校的妥建民,曾是永宁县闽宁中学乃至整个镇上的“明星人物”。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开启了闽宁镇学校开设微机课的先河。
2002年,妥建民毕业后原本在镇上小学教语文。2005年,闽宁中学赊了45台组装学生电脑、2台教师电脑,每年付一部分款,3年后款项付清了,但电脑一直在学校微机室闲置。
“没人会用,学校一个计算机老师都没有,只有一个物理老师摸索着给其他老师教打字,没给学生开课。”妥建民说。
当时闽宁中学的校长得知妥建民会用电脑,便把他从小学调了过来。妥建民来后,给学生开了微机课,每个班两周上一次,内容非常简单——开关机、打字。
“孩子们没见过电脑,每次上微机课都特别高兴,非常喜欢进微机室。”妥建民说。那时学校共有3700多名学生,每个班六七十个孩子,而学校只有1个微机室,45台电脑,争抢的现象时常发生。没有固定教材,课程全靠妥建民自己钻研,一不系统,二不权威。(www.xing528.com)
2013年,自治区统一了信息技术教材,妥建民的微机课才有了方向和抓手。按照教材,初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初二学基本办公软件,初三学习简单的编程。2014年,学校专门招聘了计算机专业的特岗教师。几年之内,学校在“教育强县”“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实施中,配备了越来越多的电脑。
永宁县闽宁中学
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备
2016年,闽宁中学的信息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区信息化改造工程的推动下,学校配置了第一个录播教室、中心机房,还有校园广播和教室监控等设备,并配备了55台电脑、52台平板电脑,让农村娃娃也上上了“智慧课堂”。除此之外,还有1间数字化物理探究室、1间机器人教室、4台数字化阅览机。“孩子们接触到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眼界也越来越开阔,信息化建设使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听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妥建民说。
近年来,随着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工程的扎实推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涌入学校,“在线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成了常态,如今的闽宁中学已是闽宁合作的样板学校、宁夏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学校,妥建民不再像从前那么“闪耀”了,但依然扎根基层教书育人。
21岁的苟童,是从闽宁镇飞出的“金凤凰”,如今是厦门大学的在读研究生。
与老一辈的闽宁人不同,在苟童的记忆中,自己求学之路一帆风顺。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学校就在家门口,放学回家就能吃到母亲做的热腾腾的饭菜。
考上厦门大学,让苟童父母在邻里之间挣足了脸面。“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后,比的是谁家孩子学习更好。”苟童说,当年拿到通知书的时候,虽然很激动,但是他没有选择直接打开,而是一路小跑回到家里,当父母打开录取通知书,看到苟童的名字时,笑得合不拢嘴,那种快乐苟童终生难忘。
良好的教育,让苟童拥有了当代青年该有的梦想和远方。
因为父亲是一名医生,苟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白衣天使这个职业充满了敬仰。父亲曾告诉他,医生不仅是一个职业,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就代表了一种责任。
填报高考志愿时,苟童选择了药学专业。“希望可以在药学方面有所成就,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更多的病人免受病痛的折磨。”他说。
在厦大的日子里,苟童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脚踏实地、埋头苦读。“毕业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等到学业结束,我想回到宁夏,为故乡的发展作力所能及的贡献。”苟童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