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翻开中文版《马燕日记》,这句话赫然印在扉页上。
几年前,一位外国读者网购莫言的图书,想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来了解中国,但打开邮寄来的书后,却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个名叫“马燕”的人。原来,莫言的英文拼写为“Mo Yan”,与马燕“Ma Yan”只有一个字母之差,非常容易混淆,导致这位读者错购了一本译为《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女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英文图书。然而,这位读者“将错就错”读完了这本书,却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打动,自认犯了一个“幸运的错误”。
马燕,一个有着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人。2002年,她的日记被译为英、法等15种文字,在19个国家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仅在美国就发行近100万册,被全美2000多家图书馆收藏。
马燕是谁?
1987年,马燕出生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小学时曾两度辍学。2001年,马燕的3本日记被入村采访的法国《解放报》驻华记者彼埃尔·阿斯基偶然获得,并帮助其出版发行。马燕的故事还引起了电影制片公司的兴趣,影片《上学路上》就以《马燕日记》为蓝本。随着日记及影片的发行,马燕艰难求学的故事广为流传。
2007年,马燕赴法国索邦大学求学,在这所世界名校她先后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巴黎定居工作,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还能听懂西班牙语,国际范十足。从中国西北偏远小山村到国际时尚大都市,马燕走得是那样远,教育成为她人生远行的最大推手。
20年前,宁夏有着太多的“马燕”,她们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求学。当历史的车轮行进至2022年,宁夏消除绝对贫困两年后,重读《马燕日记》,让人深切感受到:过去,靠着命运额外垂青,少数“马燕”才能幸运上学;如今,凭着国家普惠政策,所有“马燕”都能稳稳上学。
上学路上,从20世纪末的“一个都不能少”,到如今的“一个都没少”,虽然只有几字之差,背后折射的却是宁夏教育取得的巨大进步。
马燕的家,就在“红星照耀的地方”——同心县。
1936年夏,埃德加·斯诺来到同心县豫旺堡实地采访,在此基础上创作了震惊世界的纪实报道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该书介绍,红军“除了政治训练以外,每个连、营、团和军的政治部都负责群众教育”。
然而,千百年来贫困一直是同心学子求学的最大拦路虎,特别是女孩,在受教育的天平上很难被端平。即使在21世纪初,同心县张家树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也只有400元,一学年70元的学费对马燕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经常拿不出来。马燕的母亲白菊花承认:“如果不是马燕的老师坚持让她上学,她可能早就离开学校了,而她的弟弟们则会继续读书。”
2014年,宁夏大力实施精准脱贫,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50元,年均增长11%。2021年,宁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5337元。
马燕的家乡,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些年,张家树村实施整村生态移民搬迁,现已空无一人。马燕家的老院落,土坯院墙还在,院内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几间旧屋房门紧锁。因为马燕和两个弟弟都有了出息,白菊花夫妻早已搬到同心县城居住:孩子们都是靠着上大学走出了大山,我们也因此搬进了县城。
白菊花,用马燕在日记中的话来说,是村里“最厉害”的人,“见风都要抓一把,每一样都要占第一”。
在《马燕日记》一书的前言中,彼埃尔·阿斯基则表示:马燕的母亲可能才是这个中国故事里真正的主人公。
上小学五年级时,马燕被母亲从学校劝退。心有不甘的马燕提笔写下《我要上学》的信,让弟弟读给没文化的母亲听,希望她能回心转意。(www.xing528.com)
“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听完女儿这封信,白菊花偷偷流了泪,后来她又收到女儿的几本日记。
“马燕再也不能过像我这样的生活了,这样的生活太苦了!我在外面打工,斗大的字都不认识,男女厕所都分不清楚。”白菊花说起当年为马燕掉泪的原因。
几天后,白菊花将女儿的信和日记塞进了入村采访的记者彼埃尔·阿斯基手中。没想到,贸然交出去的信与日记,个中内容却被全球读者所知晓,并成为“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正如中文版《马燕日记》副标题所言。
伴随着日记的出版及畅销,马燕获得了一笔笔版税及捐款,终于解决了上学难题。心怀感恩的她还拿出了25%的版税收入资助数百名贫寒学子继续上学,后来不少人还考上了大学,如今他们在学校、银行等单位工作,摆脱了贫困命运。
马燕曾经就读的预旺乡回民小学也已不复存在,被预旺镇中心小学取代,这也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
2012年,国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同心县农村小学生及初中生不花一分钱,就能在学校吃上美味营养的热饭,就连学生用的一次性餐盒也由政府无偿提供。
“学校的饭比家里的要好吃。”四年级学生田小俊将饭盒里的饭吃了个干干净净。早餐是一枚鸡蛋,午餐是米饭,晚餐是面条,午餐晚餐都有肉菜。每周还有一顿丰盛的牛肉烩菜,用来改善伙食。
然而,据《马燕日记》记述,作者当年吃的是自带的黄米饭和凉馒头,有时连1角钱的素菜也吃不起,需要向同学借。即使如此,马燕还常常断顿,有几次饿得流眼泪,称“挨饿的滋味无法用一个词形容”。
预旺镇中心小学向西90米,就是同心县第三中学。2001—2004年,马燕在该校上完了初中,那时这里还叫预旺中学。就读初中时,马燕需要交纳杂费、课本费,还要自带干粮到校。当下,预旺中学的孩子们都无须承担这些费用,全由国家负担。2007年,国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教科书费、教辅材料费,让农村贫寒学子不再为上学费用犯难。特别是对贫寒程度较深的西海固地区学子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营养午餐进校园
像马燕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还被免去了住宿费、作业本费。而这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上都已陆续脱贫。但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他们依然延续享受着好政策,有能力有财力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现在上学不要钱,国家还给各种补助,上学有绿色通道,还有助学贷款……”白菊花感叹,现在人们手里有了钱,孩子们很有福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以小省区大谋略的气魄,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着力优化投入结构,驱动公平有质量地发展,先后打出了“营养改善计划”“西海固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攻坚计划”“标准化学校建设”“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工程”等系列组合拳,以建设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为契机,不断提升优化义务教育规模结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水平持续上升,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发展指数与全国保持同步,在西部地区实现了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超越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从“羸弱”到“壮大”,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宁夏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领教育公平发展的方向,走出了一条谋发展、办实事、惠民生、筑和谐的均衡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