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服务祖国统一大局及全国发展大局的积极步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集中体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海西建设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快实施国家意愿、财税金融、人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网络化、巧实力等六大战略,引领一场制度、技术、产业上的创新,发动一场人才、物资、资金、风险的流通性革命,实现价值创造、感情沟通和社会和谐,将海西效应真正转化为扎扎实实的海西红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创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海西奇迹。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效应;红利;腾飞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自从“海西”作为概念被提出以来,海西效应开始显现并逐步膨胀,但是海西效应如何真正转化为海西效益或海西红利,必须进行系统的战略设计和推进,以实现海西的真正腾飞。
一、海西腾飞的国家意愿战略
海西能否腾飞,首当其冲的是构筑国家意愿战略,使海西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海西人民的共识,而且应该成为全世界的聚焦点和集体意识,从而掀起投资海西、建设海西、发展海西的热潮。
(一)明确海西腾飞的战略定位
每个领袖都有自己的经济作品,我们称为领袖经济。孙中山把中国北方渤海湾的唐山港(如今曹妃甸所在地)和南方北部湾的钦州港作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作品就是军事、重化工业,相继发射了导弹、氢弹和卫星;邓小平的“经济作品”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江泽民的“经济作品”是上海浦东新区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
祖国统一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块心病,海西建设的成功关乎整个对台战略大局,关乎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突围,因此海西建设应该成为新一代党政领导集体的典型作品,成为中国发展的第一极,成为中国“体制特区”,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经济圈,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先行先试区,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做好海西腾飞的组织保证
海西建设的成功与否关乎祖国统一大业,关乎中国在亚洲事务中的影响力,关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因此必须配备高规格的领导体制。
第一选择是按照国务院文件划出的23个城市建立新的海西省,同时将海西省作为行政区划和大部制改革的试验田,全面打造行政改革的“体制特区”,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真正形成海西发展的最大合力。
第二选择是仿照直辖市高配党政一把手级别。省委书记可以考虑升格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福建省省长可以由国务院副秘书长兼任,这样便于协调各中央部委和企业对于海西建设的实实在在的支持,否则一些文件可能成为“白条”,或者海西效益难以彰显。
第三选择是建立海西四省行政首长协调机制。仿照国务院〔2009〕33号文设计的东北行政首长协调机制,建立海西四省行政首长的协调机制,但必须有一个省带头组织协调,各省及各中央部委合力参与的有力机制。
(三)规范海西腾飞的制度建设
加快出台符合宪法和中央国务院文件的地方法律、法规、条例、规章、计划、纲要等各种配套制度。对台方面,可以仿照CEPA,以福建为先,次第商签《海西四省与台湾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建设海峡两岸FTA做好准备,或者借鉴萧万长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和马英九倡议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台湾为避免被矮化,曾提出与CEPA不同的CECA,即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对内方面,可以让福建协调广东、浙江、江西三省仿照日本1961-197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制定《海西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期通过①充实社会资本;②产业结构高度化;③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④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⑤缓和二重结构,确保社会安定等手段,提高人均储蓄、人均生活水平,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不均衡现象,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幸福。
二、海西腾飞的财税金融战略
财税金融政策是所有政策中最具有动员号召能力的措施,海西在确立为国家发展新一极的情况下,必须借鉴古今中外智慧设计高效的财税金融政策。
(一)借鉴德国财税均衡政策
二战后德国开始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财税均衡政策,创造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迹”,并且获得了国内的均衡发展。海西的发展可以借鉴德国的财政税收法律政策:1.立法规定政府间财政关系;2.实行财政预算民主,发挥财政杠杆在宏观经济中的调控作用,压缩政府行政成本;3.建立科学的税收稽征协调体系。推行合理的地税和国税分征分享制度,推行科学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促进财政的纵向与横向平衡;4.理性下放财政自主权。一方面,在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科学政绩观、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的基础上,遵循稳妥、渐进的原则,先考虑通过赋予财政可监管的举债权,强化地方财政自主权;另一方面,建立财政风险和过失责任追溯制,杜绝“一放就乱”
的怪圈和体制复归现象。
(二)提高海西金融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奇迹持续了30年,但是我们的金融效率亟待提高。1978年至1992年,M2的投入量低于GDP总量,这说明我们的金融效率是非常高的。但是1993年至2008年,我们的M2却大大超过了GDP。1978年以来的30年,我国经济增长年平均速度为9.8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但是我们的M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46%。从我国现有金融经济发展效率看,海西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提高金融效益,必须紧紧抓住“全球经济重心在21世纪上半叶必定向亚洲转移,并且中国必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和最发达的经济体”的机会,借鉴近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确立金融工作的新起点,把握金融工作的着力点,找准金融工作的突破点,围绕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金融瓶颈,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1.建立海西金融生态
首先,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涵盖政府信用、行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征信体系;整合工商、税务、银行、司法等信息,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和严格的失信惩罚制度;针对2007年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不足、评级模型和方法有效性欠佳、评级市场高度垄断以及信用评级中存在国家利益冲突等问题,建立海西信用评级体系,同时推动建立一个超大的世界性信用评级机构。
其次,夯实海西金融法治基础。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加强法制支撑金融发展的力度,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建立国际金融业监管合作机制。
第三,完善海西区域金融体系。完善信贷、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业务机构体系建设并促使其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律师行、会计师事务所、担保平台、评级机构等服务型的金融中介组织。
2.鼓励海西金融创新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从本地实际出发,批准海西经济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首先,提高间接融资效率。积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海西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性业务总部和其他功能性区域中心;做大做强海西内部金融机构,支持海西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适时建立海西银行。
其次,扩大直接融资份额。支持更多企业在境内和境外市场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专项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多种渠道融资,推动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代办转让试点工作;鼓励各类投资者在海西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推动企业组建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孵化中心和其他各类投资基金;支持发展融资、租赁、信托、担保、典当、财务公司等金融、非金融以及金融中介服务行业和机构;建立海西产权市场,探索引入台湾上柜和兴柜交易机制,推动设立两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打造闽台企业对接的直通平台。
第三,切实解决金融难题。切实发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国有资产、土地、税收、知识产权、旅游、产业、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化运作,确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私募股权基金、金融服务外包等问题,集中精力和财力,在国家统一法规下抓好金融理性创新,确实办好金融实事。
第四,推进国际金融合作。推动海外与海西银行业机构、保险业机构、证券业机构双向互设、相互参股,推动设立合资的海峡投资基金;推出两岸共同引资计划,共同出资引进国际大项目;推进两岸金融三通,即银行卡通用、货币通用、货币通兑;签订定额人民币和新台币互换协议,逐步扩大互换规模,最终实现自由兑换;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开办对台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建立两岸资金清算中心,促进开展两岸跨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推进外币与人民币的预结汇业务合作。
三、海西腾飞的人才推进战略
为了加速提升发展速度和效益,海西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强调要以科学的人才观推动人才工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作用,坚持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三管齐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在加快产业聚集中加快人才聚集,在壮大民营企业过程中为人才提供平等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争取早日把海西建设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人才聚集区。
(一)加大自身人力资本投资
一方面要抓紧高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抓紧技能型人才工程,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西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加强境内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一方面,实现与港澳台三地以及国外高校的校际合作、学历互认、互派留学生、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境外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海西创业,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风尚,两岸共同培养盖茨式的人才。
(三)大力引进国际一流人才
一方面,仿照洛克菲勒基金或福特基金建立海西人才引进培养基金;另一方面,仿照普林斯顿大学的做法直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拨出海西基金50亿元人民币,资助海西10所本科院校,每校根据实际在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生物学选择某一领域引进5名第一流学者,共50名高级人才,一年给他们一千万人民币,来海西工作十年,完全可以让这些高校直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四、海西腾飞的新型工业化战略(www.xing528.com)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由此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版图,资本主义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从工业化开始走向“去工业化”或者说“后工业化”,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已经转化为输出技术、文化、产业和污染。作为廉价劳动力板块国家,我国被资本/技术板块国家牢牢地控制着,我们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对内而言,中国产业大多粗制滥造,技术落后,质量差强人意;对外而言,没有独立的产业,没有像样的企业,没有顶尖的品牌。中国产业工人面临着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双重剥削,面临着国际资本家和国内精英的双重剥削。因此,我们必须防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日本病”,推行海西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产业独立化,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抢占价值链高端。
(1)构筑全链条的产业集群。首先,提升制造加工业集群。一方面,形成特色产业群,另一方面加强市场营销;其次,培育知识产权产业集群。加强品牌等知识产权的发展,促进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换;其三,健全生产服务业集群,大力发展和完善海西新型业态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四,发展生活服务业集群,提升和优化生活消费性产业的发展。
(2)破除海西产业转移粘性和产业调整惰性。变粘性为互动性,变惰性为积极性,破除机会成本、要素懒动、技术固化、行政挽留等产业转移阻力,一方面以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指导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海西产业发展力;另一方面,以发展八大新型产业为后续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海西产业的市场适应力。
(3)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福州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福州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和厦门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为海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将其建设为海西“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大舞台;利用我国推动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利好政策和商务部的有关配套扶持措施,前瞻性地指导海西内部的开发区和企业到国外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为海西可持续发展建立海西生产、营销、资源基地。
总之,采取主动的措施来迎接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积极改善产业转移的环境,发挥承接企业的主体功能,利用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管理技术溢出效应、资金技术注入效应、关联带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等,实现后发优势,提升海西地区产业承接能力,最终实现海西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五、海西腾飞的新型网络化战略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们处理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因此,构建海西经济区这个大实体,最终要的是在抓大放小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的网络化控制和发展。
(一)海西流通市场网络化
(1)充分认识市场流通网络的重要性。市场除了生产者主导、消费者主导以外,还有销售者主导的类型。销售是一个关键的产业链条,没有流通,生产和消费就会断裂;(2)培育类似沃尔玛、家乐福、UPS或Fedex的流通类龙头企业,重新占领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系统、新华书店、粮站等严密有效的流通网络;(3)发动一场物资流动性革命。在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的基础上,建立物流中转城,在每个城市考虑建设物流集散点,实现物资的高速流动流通。同时,努力推进海西市场建设战略,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和价值创造。总之,我们需要的市场是破除布罗代尔钟罩(Braudel Bell Jar)的“盖茨式的新型人才”、“索洛式的科学技术”、“诺斯式的制度理性”、“斯密式的动力机制”和“哈耶克的自我扩展”协调共进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二)海西中心城、中心村网络化
1.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体。借鉴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巴黎的拉·德芳斯、东京的六本木新城等“国家历史地标”,建设海西23城的城市综合体,实现轻松自在的一站式生活,快速便捷的一条龙生产,推动区域品质升级。
2.建设社会主义中心村。积极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在海西23市的每一个乡镇规划一个核心村,推进城乡统筹。
3.建立城市联盟。福建9市、浙江5市、江西4市、广东5市分别根据实际建立城市联盟;建设闽粤赣和闽浙赣等若干跨省域城市联盟,最后构建海西23市的战略联盟,推进海西一体化发展。此外,还可引导海峡两岸城市之间建立城市联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海西基础设施网络化
(1)构筑面向台湾和全国的交通网。首先要在福建境内实现3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其次实现福建与浙江、江西、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的高速公路互联,第三是扩大福建出省铁路通道或建设福建对台高速铁路、出省高速铁路,第四是建设东南沿海港口群的同时加快建设各大港口之间的大通道,第五是增加福建到各地的飞机航线。而这些规划和建设都应该留有对台接口,也就是将台湾纳入交通网规划设计之中。(2)构筑面向台湾和全国的能源网。首先,确立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为战略产业;其次,开发并推广使用新能源;第三,建立全国新能源产业基地;第四,建立涵盖电力、石油、天然气、沼气等能源的全方位的互动智能能源网络。(3)构筑面向全球的电子网络。跟踪云计算、框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面向全球的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体系。(4)构筑面向全球的人脉网络。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驻外机构、天南地北海西人的作用,发挥其建言献策、联系投资、监督检查的作用。
(四)经济圈互联驱动机制
构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中西部经济圈和海峡经济圈六轮驱动机制,建立六大经济圈C6互动机制,实现全国统筹规划一盘棋,防止六大经济圈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重点抓住海西、滨海、曹妃甸、北部湾四大热点的建设。同时必须具有归零意识,把海西现有的成就归零统计,把海西作为一张白纸,把海西作为一片荒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泛吸纳而科学耕耘。
六、海西腾飞的巧实力战略
海西经济区能否科学发展,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人才培养、风险防范、市场扩张和其他软件建设,避免硬件思维,构筑海西巧实力。
(一)全面认识巧实力
“巧实力”smart power最早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于2004年在《外交》杂志上提出,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巧实力战略这里借用以作为海西发展的持续、快速、健康的支持政策和举措,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手段。巧实力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的战略,是力量的基地,也是要实现海西目标的“工具箱”。
电视片《大国崛起》中描述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是巧实力的典范。就当代历史而言,一些小国家如瑞士、韩国、新加坡、南非、卡塔尔等也都是因巧利导而实现腾飞的。就城市发展而言,台湾、香港、迪拜等都是这方面的翘楚。一个企业、一个人只要充分发掘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巧妙发挥自己的实力,同样能创造不俗的业绩。例如当下著名的企业微软、Google、苹果、百度等新兴企业正是借助自己独一无二的硬实力和巧妙的商业方式,迅速崛起为行业巨擘。例如当下走红的李玉刚和小沈阳就是借鉴梅兰芳独辟蹊径,走男扮女装的路子,加上自己的模仿能力,一巧成名天下知。
(二)巧妙构筑海西巧实力
中国面临“中等发达国家综合症”,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处于青春躁动期,因此我们的战略设计和政策实施都必须注意生态主义和理性主义。一方面,要警惕市场原教旨主义,另一方面要警惕主观盲动主义,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必须坚持杜绝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干扰,一切以是否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标准。发挥先行动者优势,在制度、技术、组织、人才、资金、战略等层面上构筑巧实力,将海西经济发展方式从单一的政府推动型转变到政府推动、资本推动(资本市场、信贷资本、外资、民资、土地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人力资本推动、城市化)和创新推动(技术、制度、文化和组织)三者有效结合的科学发展方式。具体言之,海西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巧实力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海西巧实力委员会
首先建立类似NBA和姚之队的巧实力领导小组,涵盖专家、艺术家、管理者等各行各业精英;其次建立巧实力专业委员会,例如研究规划委员会、发展执行委员会、监督纠正委员会等。
2.施行海西巧实力发展战略
巧实力表现在各个方面,海西在现代化、全球化、文化化等领域因地因时制宜地构筑巧实力。
(1)海西项目巧实力迪拜化。
借鉴迪拜通过建设七星级“帆船酒店”、世界第九大奇迹——棕榈岛填海造城工程、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等项目成为世界最发达地区的做法,借鉴NBA为开拓中国市场,先后引进王治邪、姚明和易建联加盟,成功吸引中国几亿篮球球迷的巧实力运作,发挥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实现奇迹式的发展。
(2)海西制度巧实力。
首先,积极对迪拜、瑞士、台湾、香港、澳门、百慕大、开曼、维京等地的立法考察,积极推动出台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特别是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福利等方面的立法;其次,全面清理法规规章,特别是不符合世贸规则和本地区发展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第三,发挥制度的正向作用。注意改革废除revolute不适宜的制度,演进发展evolute适宜制度,要防止坏制度involute内卷;第四,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等经济开发区在对台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推进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使之成为两岸交流合作、海西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综合实验区;大胆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以法制建设破除城市倾向型、城乡分割政策,破除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有经济三元体制,破除关系型市场交易,促进非人格化交易,实现“从社会分割到社会整合”以及“从关系社会到规则社会”的科学转变。
(3)海西文化巧实力。
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一方面,挖掘和拓展福建文化内涵,弘扬“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的福建精神,特别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十邑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高山族文化、华侨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及谷文昌精神、惠女精神、龙江精神、漳州110精神,同时整合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广泛吸纳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现代精神,例如铁人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精神资源,将此融入海西建设的扎实工作中。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1)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献信息积累与研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加快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3)建设文化交流基地。吸引台湾等境外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4)推动新闻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推进出版交流试验区建设,深化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1)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西文化嘉年华,建立海西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西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2)放宽外商投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建设海西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3)促进“九缘”优势(地缘近、血缘亲、史缘久、文缘深、商缘广、语缘通、法缘循、神缘合、俗缘同)成为九缘文化力。(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加强研究和理论提升。加强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的文化、风俗、精神研究,形成富有特色的海西文化;加强各地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研究,形成富有阐释力的海西理论体系,从而加快形成海西模式和海西力量。总之,海西建设必须在巧字上下功夫,但功夫又在巧字外。要提升海西的整体用“巧”能力,巧借外力,巧用内力,巧拼才会赢。
七、简单的结语
海西是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其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因此,海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海峡西岸建设是福建人民的新长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新举措,我们必须加快实施以上六大战略,发动一场科学的人才、制度、资金、物资、风险、技术的流通性革命,实现价值创造、感情沟通和社会和谐,将海西效应真正转化为扎扎实实的海西红利,创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海西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