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石油产业的现代化升级与新趋势

中国石油产业的现代化升级与新趋势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贸易增速波动的主因是各国经济发展放缓,次因是美国石油消费减少、石油进口剧减和一些石油生产国政治动荡而减产。

中国石油产业的现代化升级与新趋势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供需比较、政治经济学分析和国际形势研判,认为石油价格将纠结在40-80美元/每桶的新常态,石油产业经过一段震荡后将实现新平衡,石油的经济地位将被绿色清洁低碳能源不断削弱。因此,我国应理性客观剖析,推进能源产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特别是在法治化、市场化、金融化等方面做好综合提升工作,以石油产业改革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以石油价格改革推进新一轮资源能源价格改革。

关键词:新常态;法治化;市场化;金融化;现代化治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发展总体处于中高速格调。2014年外贸形势更是严峻,国务院一年内为此发布了3个专门文件,上半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贸易政策合规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9号),下半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49号);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则颁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但外贸稳中有降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2014年外贸增长仅2.3%,远低于计划值7.5%,连续三年未达标。2014年石油价格接连跌破80美元/桶、70美元/桶、60美元/桶三大关口,2015年初跌破50美元/桶,而且可能会跌破40美元/桶或者较长时间纠结在40-80美元/桶,这使得石油产业进入了新格局新常态,即油价短期内甚至长期无法重返100美元/桶。面对我国经济大拐点、换挡期、新常态的客观形势,以及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油价暴跌的历史巨变,我们在国家层面上应推进全球繁荣计划,仿照美国马歇尔计划,实施友邦复兴计划(包括一带一路战略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石油产业层面上,应该贯彻实施国家意愿和战略,系统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应对,提高风控能力,最大限度阻止损失,力争成为未来能源格局主导力量。

一、世界石油产业新常态的理性研判

石油号称黑金,很多国家以石油产业为单一经济,而且在世界贸易中依然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我们应该对当前的石油产业形势全面梳理,辩证看待,对症下药。

(一)石油价格震荡进入新区间

2011年-2014年上半年,油价长期维持于75-115美元/桶。但2014年6月下旬至12月31日国际油价走出了新一波腰斩式下跌行情,WTI期货价格从107.26美元/桶降至54.12美元/桶,累计下降53.14美元/桶,降幅为49.5%。布伦特期货价格从115.06美元/桶降至57.90美元/桶,累计下降57.16美元/桶,降幅为49.7%(图1)。油价断崖式暴跌,不断突破厂商的心理支撑关口,创下了1986年以来最长时间的下跌,创下了2009年以来最大跌幅。2015年1月6日WTI价格终于跌破50美元/桶至47.93美元/桶;2015年1月12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在预期中跌破50关口至每桶47.43美元,为2009年3月以来最低结算报价。我们认为,短期内由于市场供应过剩与经济发展放缓的矛盾无法克服,加上作为计价货币的美元可能因加息而升值,油价很可能跌破40美元/桶的冰点价位,2015-2017年国际油价将暂时处于寻求新平衡状态,全球石油基准价格将比过去三年多数时间100-120美元/桶的波动区间下几个台阶,多数时间在40-80美元/桶之间震荡。2018年后,随着宏观背景改善,石油等商品价格周期性调整结束,国际油价有望再拾升势,2019年以后价格将有所上升,但很难重返100美元/桶以上。

图1 近期油价断崖式走势

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cjyw/2015-01/07/c_1113912713.htm.

(二)石油贸易增速疲缓成为新形势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石油贸易在2008-2009年连续萎缩,2010年后恢复增速为2.25%,2011和2012年贸易增速分别为2.06%和1.29%,2013年有所恢复增长2.1%,2014年估计为2%。贸易增速波动的主因是各国经济发展放缓,次因是美国石油消费减少、石油进口剧减和一些石油生产国政治动荡而减产。美国大幅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使得美国石油日消耗量从2007年的2068万桶降至2014年的每日1893万桶,到2030年美国石油消耗将下降40%。页岩油的成功开采使美国石油产量大幅增加,石油进口量世界占比从2005年的71%锐减至2013年的20.46%。另一数据认为,2013年美国原油进口量创1987年以来的新低,仅为2.55亿吨/年(510万桶/日),原油进口依存度大幅下降至46.3%,较2006年最高点下降20个百分点。中东为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地,几年来伊拉克内战、伊朗核危机、叙利亚危机,加上利比亚战争,使得这几个国家不是减产就是被限制出口。

(三)油价形成机制成更加诡异任性

从力量博弈来看,各方十分理性而任性。当前主导石油价格主要有三方势力,一是美国,二是欧佩克,三是俄罗斯,欧佩克中又以沙特为代表,当前“石油战争”可以说是美国、俄罗斯和沙特的三国演义,因为2014年三国的石油产量分别为世界第三、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美国想报复在乌克兰事件中获利的俄罗斯,同时也借机拖垮欧佩克。因为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印钞来扶持国内产业,又可以借助激烈竞争实现页岩油气行业的优胜劣汰,打造更有高效优质的页岩油气产业;沙特既想打压俄罗斯的追赶势头,又想狙击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俄罗斯则想继续通过石油财政扩充经济政治实力。从供需矛盾看,石油供过于求已是定局。随着技术进步、能效提高、燃料替代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石油消费稳中趋降,今年以后将更加萎缩。第一,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长,开采稳中有升。过去10年,世界石油产量不断增长,但探明石油储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3500亿桶。第二,消费主体由于减排需要,转而增加使用其他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目前成本最低、技术最成熟的清洁、高效、低碳能源,同等热值条件下,二氧化碳排放比煤炭少43%、比石油少28%,许多国家把发展天然气作为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而且,目前全球能源技术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供给侧的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需求侧的电动汽车和转化环节的智能电网处在市场导入期,可燃冰开发、碳捕获封存等技术有望取得新突破。中国则加大了核能开发与走出去力度,逐渐减少石油消费比重。第三,石油供过于求的预期已经形成,石油消费信心不足。伊核七方会谈自2013年11月取得了历史性的阶段性协议,该决议规定,伊朗应该在2014年7月20日之前就其核计划作出妥协,以换取西方国家的缓和制裁,双方同时寻求通过谈判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由于未能在7月20日之前达成全面协议,双方决定将谈判延长至11月24日。2014年11月24日伊核七方会谈将谈判再次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伊朗至少在接下来的7个月能够每月接收7亿美元被冻结资金,也可继续按当前水平出口石油,还暂时不用担心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追加制裁。在此轮谈判中,双方在限制伊朗铀浓缩规模和能力以及解除对伊制裁时间表等核心问题上没有取得突破,是导致此次全面协议流产的直接原因。然而谈判中所释放的信号也表明,谈判双方的立场已经“空前接近”,离达成最终协议也许只有“一步之遥”。2015年4月2日在瑞士就伊核问题达成框架解决方案,并且获得了美国国会审查通过,为2015年6月30日达成全面协议打下基础。也就是说,这将顺利破解伊朗石油产销困境,同时欧佩克会议决定石油不减产导致过剩产能继续存在。因此,石油供给不减反增,加上美元可能在2015年6月或下半年加息,再加上石油需求降低,导致油价将低位运行。另外,欧美日等石油消耗大户大幅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使得石油消费得到限制。奥巴马2009年开始大幅提高美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到2010年,美国燃油经济性标准上升到26.6英里/加仑;2011年,上升到29.3英里/加仑。2012~2016年将是35.5英里/加仑;2025年,美国疯了,要达到54.4英里/加仑。也就是,2010年美国市场的汽车用1加仑汽油,可以跑26.6英里;到明年,要跑35.5英里;到2025年,必须跑54.4英里。2007年,美国石油日消耗2068万桶;而2014年,美国石油日消耗下降到了1893万桶。2007年,美国GDP为13.7万亿美元;2014年,美国GDP为17.4万亿美元。2007~2014年,美国GDP上升27%,美国石油日消耗反而是减少了175万桶。到2030年,美国石油消耗将下降40%。欧洲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更加疯狂,2012~2015年,要达到43英里/加仑;2020年,将是60英里/加仑。日本的目标,到2020年汽车制造商需将其燃油经济提高24.1%。现在,美国汽车保有量2.5亿辆;欧洲汽车保有量3.2亿辆;日本汽车保有量7400万辆。全球汽车总保有量为12亿辆。2016年开始,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石油消耗将进入爆炸性下跌的持续性时代。

(四)石油依然是一种战略物资

1.石油在燃料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依然第一。整体而言,石油仍然是化石能源中价格最高的品种,即便是国际油价2014年下半年从115美元/桶水平一路下跌到50美元/桶水平,按热值估算,Brent原油的价格水平是1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美国天然气价格水平在4.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亚洲LNG(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指数则在11.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澳大利亚煤炭的价格水平2.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虽然石油价格高于天然气和煤炭,但2013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占比33%、天然气24%、煤炭30%、水电7%、核能4%、可再生能源2%。这说明说明石油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汽油和柴油还没有找到更经济替代;另外石油在石油化工的用途也无法被其他能源完全替代。2.石油的金融属性和大宗交易金融化。一是石油美元化。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美元和石油价格走势体现了一种周期性特征,即呈升值、贬值交错的周期。但无论什么时期,美国都不会轻易放弃美元与石油等能源的这种既得利益机制与格局。二是美元石油化。石油与美元挂钩,美元也通过购买石油等大宗物资、引导资产投资方向来实现价值并成为利益分配工作。三是交易金融化。石油交易已经成为一种纸期货,时常被做多、做空以投机。供求本身比较矛盾、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发生、美元持续贬值、期货市场监管缺失等因素,为国际游资在商品期货市场的投机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于各种炒作题材投机对国际油价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四是石油商品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三者恶性互动。石油的商品属性决定油价涨跌方向,石油的金融属性影响油价涨跌幅度,石油的政治属性通过扰动供求进而影响油价。当前油价格局正是供需矛盾、金融投机、美元贬值、地缘政治风险、心理预期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3.石油是重要的国际经济较量武器工具。石油是一种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具有战略属性,纷纷成为各国参与博弈的武器工具。对伊朗而言,石油是伊朗搅动世界的两大工具之一。伊朗扰乱世界的两大抓手,第一是核问题,第二就是石油。伊朗的石油武器,一是依赖本身的石油储备和出口能力;二是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石油通道。对美国而言,石油和美元、军事是美国掌控世界的三剑合一的战略武器。美国不仅具有美元印钞机,而且美元是全球通行的硬通货,单单美元就足可搅动世界格局。但是,美国通过技术革命,实现了页岩油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从而成为世界石油贸易的重要一极。2014年,美国成为仅次于俄罗斯、沙特的第三大石油生产国。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使得美国从石油进口国变成石油输出国,主导了全球油气产业轻质低硫化格局,引发了全球地缘政治变化。能源成为军事、金融力量之外美国推进全球霸权的第三个武器,使其在能源外交和巩固政治霸权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对俄罗斯而言,石油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石油是俄罗斯从苏联解体的恶劣影响中再次崛起的重要依托,特别是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相对较低,在高油价时期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也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一度成为世人瞩目的金砖五国之一。但是,由于俄罗斯财政一般来自石油,这种过多依靠单一资源的经济,也成为西方攻击俄罗斯经济命门的首要目标。2014年6月以来的油价暴跌,使得俄罗斯经济增长率由2013年的1.3%剧降为0.6%,而且卢布的美元汇率跌破50:1的生死线。对欧佩克而言,石油是欧佩克国家保持战略意义的工具。作为传统的既得利益者石油输出国组织12国为了长远利益,为保住市场份额坚持不减产,想凭借低油价,对抗美国页岩油,又灭掉强大对手俄罗斯,然后填补俄罗斯、美国退出的石油市场真空。总之,目前的形势是美国的左右为难、俄罗斯的破釜沉舟和沙特的左右逢源,中国的应对乏力,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是茫然。

(五)美国仍然是石油进口大国

尽管页岩油气革命以后,美国能源独立取得实质性进展。2011年美国在60年后再度成为油品净出口国,2012年油品净出口量突破100万桶/日,2013年平均出口量为350万桶/天,比2012年上涨了10%。2014年以来,美国油品出口平均数量为378万桶/日,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虽然石油产量激增,但仍然是石油进口大国,其进口量远远多于出口量;1991年-2013年美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一直超过40%以上,处于44%至67.1%之间[1]。2015年4月中国才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当月中国石油进口每日740万桶第一次超过美国的每日720万桶。因此,当前所谓的美国能源独立并不成立,因为美国石油进口迄今没有摆脱中东地区。美国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一直占其全部进口量的14.9%-20.7%。当然,随着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只要油价维持页岩油气开发成本之上,到2030年美国实现石油独立完全可能。

(六)世界能源治理结构亟需改变

全球能源治理架构依然由欧佩克(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主导,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缺乏相应的地位和话语权。欧佩克12个成员国控制约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储备,拥有78%以上的石油储量,消费全球40%以上的石油,占据全球40%石油产量和50%以上的出口。他们通过控制石油产量来决定影响全球石油价格。国际能源署(IEA)是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一个自治机构,由28个成员国组成,拥有190位能源专家和统计学家。国际能源署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全球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系统,改进全球的能源供需结构和协调成员国的环境和能源政策。该机构通过金融运作、舆论宣传、技术研发、节能减排、能源情报、能源统计、能源合作、能源储备等手段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两极化,亟需中国这个能源消费大国担当起大国责任,成为能源治理新的一极,从而建立起稳定公平的三角治理秩序。

二、我国石油产业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就中国经济体量而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32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1%;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2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就发展历史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但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数据表明,我国石油产业绩效与整个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石油消费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和调控指标。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油产业的发展映射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当然,我国石油产业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一)中国石油生产无法自给自足

随着经济腾飞,199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33.8%,2004年超过50%的警戒线,2011年开采石油2.04亿吨,消费4.45亿吨,缺口高达2.41亿吨,对外依存度提高到69.62%,2012年略降为69.44%,2013年高达78.33%,2014年估计为65.30%(表1)。

表1 入世后我国石油生产、贸易、消费、对外依存度(单位:万吨)

注:2013年以前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整理;2014年数据统计局仍未公布,估计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为5.18亿吨。剔除库存增量,实际石油消费增速约为2.8%。

(二)石油产销存在典型的寡头垄断

我国石油产业上游的勘探开发权利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延长石油四家国有企业,而70%开采权集中在中石油,而美国则有6300家具有勘探开发权力的石油天然气企业。这种源头垄断使得我国石油储量的探明率只有38%,天然气探明率只有22%,大量的石油天然气仍然处在神州大地之下。而已经探明的油气开发不足10%,例如天然气探明9000亿立方,但只开出1000亿立方。除了石油勘探、生产、销售上的寡头垄断以外,还有一个垄断是管网建设,都是集中在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头上,其中70%集中在中石油手里,而美国则有160家石油管道公司。垄断现象还具体体现为与发改委价格部门、财政税务部门联动的价格垄断控制,使得中国油价的定位上超出了平均正常水平值的范围,扭曲了市场调节,违反了市场规则。另外,还曾经出现过不涨价就断供的拒绝交易行为。例如,2005年“华南油荒”,正是因为中石油或中石化拒绝按照合同出售石油及其产品而导致消费紧张,从而倒逼政府定价部门来涨价。还有就是石化行业控制油品标准,导致国内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标准垄断和炼油垄断导致我国油品长期比发达国家低2-3个等级,迄今为止全国只有3%油品达到国四标准,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使用的成品油达到国四标准,故意供应劣质油品极大地恶化了大气污染。同时,劣质油品由于价格较低,且由于用石脑油调和出来的汽油比同标号的企业售价便宜2000元左右,刺激车主使用劣质油和石脑油为主的参合油。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垄断是僵尸垄断,没有促进创新反而阻碍了创新,膨胀了垄断企业的惰性。

(三)石油加工能力严重过剩

一是石油消费增速剧降。入世以来,我国石油消费曾经一度突飞猛进,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硬约束,我国石油消费需求开始下滑。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突破4亿吨且增速超过当年GDP增速(10.3%),2011年消费增速剧降为4.93%,2012年增速为5.01%,2013年剧降为1.33%,2014年依旧缓慢且加大储备,预计增速为2.80%(表1)。2015年预计同比增长3%,市场需求总体仍不景气。还有,由于多地汽车限购、限行政策正在酝酿或已经出台影响,同时天然气替代燃料发展较快、调合汽油等隐性消费增长明显,汽油消费增长速度将减慢;煤油仍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受民航客、货运周转量仍保持较高增长水平;柴油需求有所恢复,但资源宽松程度相对较高,十大用油行业中依然有7个行业用油萎缩,预计柴油表观消费同比持平。可见,中国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增长态势与成品油消费量、原油进口量增长乏力出现了某种不协调。二是炼油能力不断膨胀。美国《油气杂志》日前报道称,2011年全球炼厂数共计655座,比去年减少7座,总炼油能力为44亿吨/年(8805万桶/日),同比2010年下降约900万吨/年(18万桶/日),是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世界炼油能力总体下降的情况,我国炼油能力和规划却逆势而上。2011年我国原油年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4亿吨,2012年达到5.75亿吨,2013年突破6亿吨。2014年又新增4060万吨/年将达到6.73亿吨/年。其实,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炼油能力已达7.2亿吨/年,其中:中石油1.8亿吨/年,中石化2.5亿吨/年,中海油3000万吨/年,中化1300万吨/年,延长集团1500万吨/年,兵器总公司600万吨/年,地方企业2.3亿吨/年;产能过剩1.7亿吨/年。2015-2020年仅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四家央企的规划新增产能就达到1.5亿吨/年,也就是说除了地炼以外,2020年中国炼油能力至少为8.7亿吨/年。据报道,2014下半年以来,山东七成炼油设备闲置,下游的塑料行业开工率也下降30%。

(四)中央企业与地方炼厂存在根本矛盾(www.xing528.com)

一是地方炼厂要求有油气勘探开发权,原有的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延长集团则希望继续保持垄断。二是地方炼厂要求有石油进出口权,而原有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中国化工、兵器工业等央企也不愿放弃进口代理权。这导致地方炼厂的原油来源复杂,供应不稳定,统计不规范,但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三是地方炼厂享受地方税收优惠,而央企则依然税负较高,两者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四是地方炼厂与央企的炼油标准不一样,炼制成本也就不一样。央企大都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成品油或者调和油,但是很多地炼为了逃避燃油消费税,用一些不交燃油税的石脑油等石化产品勾兑汽油,从而规避了每吨汽油应该缴纳的2053.52元税费。这也导致了同一标号的油品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性质的加油站里价格不一的情况。五是中石化、中石油负责油气管道铺设并拥有最大的油气站,其他企业只能做油品批发或将油品卖给零售终端。六是央企在炼油环节有国家补贴,负有节能减排等环保责任,地方炼厂没有国家补贴但环保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七是央企融资成本低且经过多年发展负债率低,地方炼厂背负大量银行贷款。八是央企技术更新快,地方炼厂为收回成本技改慢,设备较为落后陈旧,油品质量升级慢且污染较大。

(五)石油储备设施不足且石油储备起步晚

从储备量来说,严重不符合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美国、欧盟、德国、日本的政府战略石油储备都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的90天,我国储备能力则不及国际标准的1/3。从储备历史看,我们时间非常短。1923年,法国建立起最早的石油储备。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其他西方国家开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我国于2004年正式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2014年11月20日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才建成。就商业储备而言,我国企业的储备能力也十分局促。美国民间储备能力高达68天,日本民间储备为79天,德国民间储备为32天。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储备量堪比沙特,我国石油巨头由于各种原因仓储设施有限。例如,中海油的仓储容量仅为410万方左右,但是仅代储国家储备油约135万方。中石化在2014年石油暴跌情况下,虽然安排了120万吨的商储进口采购,但也是微乎其微。

(六)中国石油价格机制时滞性与行政化

自2009年5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市场成品油交易价格,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但是否真正改变价格,还必须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考虑增减消费税。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价格由于没有自己的石油报价系统和期货市场,严重滞后于国际油价,受制于卖方也受制于国际交易机构,也受制于国内的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三大部门。而且,没有石油期货市场,就不能对国内石油市场供需作出真实客观评估,国内企业无法通过期货套期保值,面对国际油价大起大落也束手无策。而没有自己的报价系统,完全参照国外三地油价,容易被国际油商通过交货前后做市投机炒高油价,甚至使我国石油进口陷入多年前粮食进口“买涨不买落”的怪圈[2]。国内成品油价格往往不是用金融手段而是用行政手段来进行中国式应对,因而常常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例如,2014年11月28日油价下调窗口期,按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测算,汽、柴油价格每吨应分别降低225元和220元。但11月2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通知》规定,自11月29日零时起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分别提高0.12元和0.14元,折合每吨影响汽、柴油价格分别提高225元和220元。两个因素相抵,国内成品油价格维持不变,不作调整。据2015年1月13日经济参考报消息,中国成品油税负比例增至45%,美国为15%,英国为59%,德国56%,而韩国为52%,日本为41%。以92#汽油2015年1月12日价格6.05元为例,增值税0.88元,消费税1.52元,城建税0.168元,教育费附加0.072元,地方教育费附加0.048元,企业所得税0.1059元,总税额为:2.7939元,占价格的46.18%。要是石油从国外进口的还含有进口关税0.26元,则总税额为:3.0467元,占价格的50.36%。

(七)中国石油进出口存在风险

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量一度不断上升,所以供需缺口逐渐拉大,1993年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之后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2009年突破50%警戒线。2013年,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3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61.7%。原油净进口量达到2.81亿吨,同比增长4.1%,增幅是2005年以来最小的,原油进口依存度57.4%。2013年9月,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随着美国原油产量的增加、进口量的减少,中国的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地位将趋于稳固。但是我国石油贸易存在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进口来源地多是政局不稳定国家。二是进口成本高昂且没有自主定价权。三是进口多出口少甚至禁止出口的贸易结构十分不合理。四是能源进口运输通道90%受限于马六甲海峡。五是进口俄罗斯和中亚石油存在很大的政治性负担。

(八)我国石油产业立法十分薄弱

新中国国石油产业发展60多年来,还没有建立自己的能源法律体系,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石油法律。对于石油产业的管理只有4部真正意义上的相关法律《矿产资源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节能法》和《反垄断法》,其余的就是应急性或暂行性的条例、办法或规定。例如,《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1990年)、《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收费规定》、《石油地震勘探损害补偿规定》、《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暂行规定》、《资源税暂行条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十余条部门规章,虽然涉及油气资源管理体制、油气矿权、对外合作、管理安全、税费、土地、生产、社会责任等领域,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石油产业法治现状十分薄弱。另外,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法律规范之间不协调。除《矿产资源法》外,其他条例都是根据特定时期的需要制定的,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整体规划,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法律冲突。二是具有较强的行政法色彩。石油作为资源,其配置的最佳手段应当是市场机制,反映在法律制度上则是民商法制度。这些法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市场规律,但出发点仍然是行政管理。第三,除《矿产资源法》外,其他法规都是行政条例,缺乏权威性。特别是《反垄断法》颁布7年来,对石油领域反垄断依然毫无作为。更重要的是,这些法律法规都是从利用国内石油资源这一角度出发,并未关注如何保护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参与国际博弈治理、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等问题。还有,我国能源整体立法非常缓慢。2005年已经开展《中国能源法律体系框架的研究》,但是至今只是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和铺垫作用而已。

(九)石油产业技术专利少或等次较低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深入,我国企业不断注重国际竞争力,并且在知识产权上追赶国外对手。石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也取得了进展,涉及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国有石油公司在创新能力和贡献上的确走在全国各产业前列,为国内油气田稳产、油品品质及多样化升级、海洋油气勘探、管输系统安全运营等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但是,国外石油企业发明专利占比要明显高于国内石油企业,国内石油企业获得的大部分是简单低档的实用新型专利。在新兴的页岩油气开发领域,我国油气装备制造企业超过4000家,钻机设计水平和制造能力跻身世界前列,但部分关键设备或零部件仍然得依赖进口,例如压裂车中的关键部件“桥塞”就得向美国进口。也就是说,跨国石油公司为挤进中国市场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在物探、测井、钻井、海洋勘探开发及石油化工等领域通过专利战略谋求竞争上的优势和获取技术服务的超额利润,并且在减排压力下进行新能源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的创新。当然我国企业也日益精进,开始了知识产权追赶运动。例如,中石油公布了知识产权战略,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专利发展举措。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弊端是,本来高质量的专利就少,还经常出现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导致了专利侵权和专利流失等现象。但是,由于技术专利以及管理低效等原因,我国石化企业虚胖的现象十分严重,中石化、中石油每年仍然要国家巨额补贴和低息贷款,犹如僵尸企业消耗着超大量的金融资源。

三、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的提升建议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和国际能源署的年度展望报告,上个十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几乎翻了一番,天然气消耗量增长了5倍,发电量则增长9倍。十年时间里,中国的能源总需求增长了60%。如果从1990年算起,总需求则增长了三倍。目前中国的能源日消耗量占全球的22%。未来20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再次翻番,天然气消耗量将增加不止一倍。即使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持乐观看法,今后2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也将增长70%。按照这些数据,从石油和天然气,到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中国的能源消费将决定全球能源产业各个领域的格局。但是,作为日益枯竭并不断被替代的石油资源,我们在这理论上消耗完石油的几十年里,应该做好法治化、市场化、金融化等三大战略应对,深入贯彻实施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3],进而主导世界石油格局。

(一)全面健全石油产业法治化

法治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市场化是治理现代化的运行机制,金融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法治化是市场化和金融化的前提,因此石油产业法治化攸关石油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最终是法治经济,必须用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确定下来。因此,我们当前的新一轮改革开放,需要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变革和演进,特别是在经济平稳运行、违规违法惩戒、利益分配等三个维度上做好制度安排。而对于我国石油产业而言,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解决国有石油企业习惯于国家垄断的地位,习惯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习惯于低息贷款的恶习,同时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妥善解决混合所有制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自主化的石油产业法律体系,在行政管理、市场规则、价格机制、管网运营、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好改革,从而确保我国石油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第一要强化石油产业法治思维。深化改革,观念先行。改革要既要破又要立,就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就必须用法律制度来保障。石油产业攸关我国经济命脉,攸关一大批人的就业,攸关国际对外经贸竞争合作,亟需强化法治思维来推进可持续发展。第二要科学推进石油产业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建设中国石油产业法治体系,必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保证石油的持续稳定供给,规避石油风险,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等手段广开油源,另一方面则要把石油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备法制化,建立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利清单,为整个石油产业链提供法制保障和制度激励。有关部门要敢于立法担当,把上述相关条例规章加以去芜存菁,建立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综合法律(如出台《能源法》),同时注重专业立法(如出台《石油法》),使得法律的解读与实施更加有效。要妥善处理好与《森林法》、《水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的协调,并加快修订完善所有相关法律。第三要健全石油产业法治实施机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提高各市场主体法治思维、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同时,关键的是提高法律制度的权威性,提高违法犯纪的成本,最关键的是提高监督惩戒力度,建立不想违法的机制,建立不敢违法的机制,建立不能违法的机制。

(二)深入推进石油产业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的一个根本命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严格界区市场和政府的绝对边界和效用边际,建立市场的同时必须完善实施管理控制的制度和手段,建立真正法治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市场,就是政府依法依规干预的好的现代市场,而不是赌场,更不是屠宰场。制度建设上,必须既有以反映市场规律、以物权法理为核心构建的石油资源法律制度,也有以规范政府与石油产业关系为中心的石油行政法律制度,还有以保护石油天然气工业安全为目标的石油刑法制度。机制设置上,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形成“双引擎”。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引擎;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具体运行上,政府要严格遵守权力清单,企业要严格履行负面清单,同时政府和企业还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清单,确实做到对政府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对市场主体则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确实建立起能源监管体系,能源资本管理运营公司,能源企业体系,能源金融体系,从而杜绝政企不分、政治与市场不分的现象。

而当前,最应该解决的是以下几个问题:1.正确认识石油的地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消费综合效益。也就是首先要加强各种能源的市场化竞争,特别是消弱石油的燃料地位,按地区逐渐放弃使用煤炭,加大可再生能源、核能科研投入和运用,提升石油的其他用途。因为,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同时,核电作为世界电力支柱之一,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比12.3%,美、法、俄三国核发电量占全球总量的58%,法国核发电量在本国总发电量的占比超过73%,我国亟待妥善处理石油的能源地位,并提升核电比重以期通过核电在国际新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席位。2.妥善处理我国石油产业难题,推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上文谈到我国石油产业至少存在九大困难,为了解决这种艰困局面,同时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加大调查研究,对症下药,提高改革发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在石油生产方面,要实现生产方式革命。一是加大勘探力度,发现更多的石油储量;二是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加大页岩油气开发;三是适度开放石油勘探开采,让更多企业参与其中。四是借鉴德国的工业4.0理念,推进石油产业智能低碳化。(2)在治理垄断方面,要破除国内垄断兼顾提升国际控制力。一是有序开放石油产业的各个链条各个环节,实现石油市场的健康稳定、公平竞争和创新提升;二是改革油品标准委员会,健全油品标准设置机制,给予环保部门一票否则权,或者建立环保部牵头、质检总局、工信部、石化部门、民间组织参与的标准委员会,杜绝石化行业控制标准设置。同时,早日实现油品标准升级,确定低油品标准退出时间表,通过环保责任硬约束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开放天然气和核电开发,推动中国进入天然气核电时代。也就是用新的天然气产业和核电产业来倒逼石油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和解决其中的垄断问题;四是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石油事业。同时,也要注意实现国家意愿的统一,在破除垄断的同时,加强国内油企的团结一致,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五是区别对待,加快兼并重组,推进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延长石油的开采、炼制、贸易、研发一体化。也就是说,建议建立更多的类似中石化、中石油的全产业链特大型企业,授予中海油、中化、延长石油的全产业链资质,也就是建立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延长石油五大全能型能源企业,同时整合兵器集团的相关部门和地方炼厂,或者推动中海油与中化合并,延长石油与中国化工合并,神华集团与地方炼厂合并,这样组建一大批综合性能源企业,避免“两桶油”的双寡头垄断;六是加强监督管理,将反腐与反垄断结合起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大突破口,提高政府监管与支持的精准性有效性。更多支持中海油的海外事业,监督推动现有大型油气更大规模开发天然气,生产符合标准的优质油品。(3)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要做好加减工作。减法工作,就是加快兼并重组,确实淘汰落后产能。加法工作,就是扩大加工贸易和扩大原油进口。加工贸易方面,一方面要使企业不受配额限制,另一方面要简化出口手续和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扩大进口方面,逐步放开石油进口权的同时坚持国有代理制,严格执行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管制,提高企业的进口资质审查门槛,实行进口原油增值税优惠政策,建议给予通过跨国战略管道进口原油增值税50%返还政策,加快进出口许可证电子化,促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4)在知识产权方面,要做好石油专利布局。由于石油是一个必将枯竭的资源,我们对于其专利布局,应该考虑到时效性。另外,我们对于石油产业的专利应对,可以学习高铁技术,借助工程项目,通过合资或者招投标等手段,最终完全掌控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5)在战略储备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出台《国家石油储备法》等法律法规,确实保障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的依法依规运行。加快建设政府管理的储备设施,并且达到90天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储备基地,力争达到30天标准。同时,借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大地下管网建设,加强地下管网运营管理,提高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透明度,为建立一个类似IEA的亚洲能源机构铺平道路。(6)在价格机制方面,建立独立自主的市场化价格体系。借鉴BRENT指数、WTI指数、OMAN指数,加强与OPEC等石油组织或其他主要产油国的联系,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力量,加快建立更加敏感高效的市场化国际化价格形成机制,一方面保护国内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提升石油定价的话语权决定权控制权。同时,充分利用国内石油储备,平抑价格波动。3.建立支撑石油产业的现代市场机构,实现石油产业发展的独立自主化。在积极推进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同时,建立健全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首先,建立国内石油企业对外采购联盟。针对国内市场,我们要积极引入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完善石油市场体系建设。针对国外市场,要建立起一致对外的国际化市场机构,即尽快建立类似欧佩克的联合体或国际买家俱乐部,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出口联合会,中石化、中石油、中国能源储备中心或新重组的大型能源企业轮流担任俱乐部主席,吸收地方炼厂或其他有意向的央企及金融机构当会员,建立对外采购、对外谈判、对外签约的一致对外机制,从根源上杜绝铁矿石、光伏产业、钢贸行业等等悲剧,从而能够统一对外与欧佩克、石油出口国谈判,甄别阻断能够破坏市场规则的进入者,体现国家意愿和企业意向。其次,建立适合我国的能源监管委员会。市场存在时滞或者失灵情况,政府需要对一定范围内依法对市场进行干预。我国石油工业的管理体制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吸纳石油、工程、法律、贸易等各领域专家,建设相对独立的能源监管委员会,赋予其在能源领域独立的行政处罚权,应积极推进价格机制实现从“政府定价”为主向“市场定价”为主的根本转变;努力推进监管方式从“项目管理”为主向“行业管理”为主的根本转变。再次,推动建立亚洲能源交易中心。能源是大宗商品,亚洲是能源消耗大户,中国是能源消费第二大国,亚洲应该建立自己的能源交易中心,这样才能促进买方的集体合作,提高买卖博弈主动权。中国应首先在国内建立交易中心,进而推动建立亚洲能源交易中心,从而建立健全亚洲能源合作机制,甚至可以因此打造一个打压亚洲其他敌对势力如日本的经济平台。同时,重启中国与海合会的自由贸易谈判,建立中国与海合会的自由贸易区,从而建立海湾石油进入中国的快速通道。另外,利用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博鳌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与拉美国家论坛等场合,建立石油丝绸之路,设置国际能源议题,加强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国际问题的战略运筹,建立起OPEC和IEA意外的能源治理体系。

(三)加快实现石油产业金融化

石油产业金融化是提升现代化综合治理水平、建立主导能源格局的新秩序的根本性问题和关键一招。我们要以石油领域改革,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

1.建立中国石油资本运营管理公司。资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资产的完整无损,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而资本经营的目标是获取盈利,即通常所说的保值增值,因为资本的定义本来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很显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传统的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早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了。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石油产业、石油企业,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资本化经营管理,抓住利润这个牛鼻子,抓住资本这个新纽带,特别是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精神,借鉴四大国有银行改革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本法》,建立中国石油资本运营管理公司,通过控股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所有石油企业,实现国有资本对石油产业全产业链的控制。最终在国家层面上,去掉国资委这个机构,建立新的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委员会,做好评价、考核、监督;去掉国资委这种“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形式,建立类似全国社保基金,信达、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和中投、汇金投资控股公司等金融持股投资机构的管理运营资本化和证券化的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的新国资管理方式。

2.建立石油企业内部财务公司或内部银行。在建立国有资本运营管理金融机构的同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外部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在内部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建立内部银行。也就是,引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结算、监督、调控、信息反馈职能,发挥计划、组织、协调作用,并成为企业和下属单位的结算中心、信贷管理中心、货币资金信息反馈中心。对内做好金融服务、资源配置、资本控制、内部结算、筹资融资、资信鉴证等日常工作,对外提供消费信贷、融资租赁、投资管理、财务顾问等业务。同时,向业务产业链的上下游适当延伸金融服务,例如,参与国债、企业债券和一级市场申购等资本市场业务,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货币市场运作业务,参与投资银行中介业务段、财务顾问、产业资讯和保险等相关业务。一句话,使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这一内部非金融机构的渠道和市场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有效地结合起来,推进实现石油企业内外部的资本化、证券化运作,提升内外金融合力并一起把产业、把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国际化全球化。

3.建立中国石油金融体系。要重建世界能源秩序,我国首先应该主导金融格局,然后通过主导金融体系来主宰能源格局。而要主导金融格局,除了在国内建立一批银行、券商、保险类金融机构以及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对外建立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来重塑世界金融秩序以外,还应该建立见金融和能源一体化的能源金融体系,从而建立起大国金融,参与配置全球资源。一是建立中国能源投资银行,专门扶持中国能源的生产、贸易以及技术研发,同时推进我国油企并购国外相关企业,特别是遭受低油价重创的美国页岩油气企业。二是建立中国能源指数,力争在Brent指数、WTI指数之外,成为影响甚至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经济指数。三是建立中国能源期货市场,利用国际资本早日建立石油期货充实能源储备,建立全球能源交易中心,探路期货业国际化、获得国际定价权、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利益。四是创新能源衍生产品与服务,成立原油投资基金、原油现货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等能源衍生品,深化金融与原油等能源产业的融合,为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渠道;建立中国多余外汇能源投资渠道,创新外汇能源产品和服务,推进能源对外投资合作。五是建立全球能源信用研究评价中心,借鉴穆迪、标普、惠誉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和我国本土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按照全球一致性、独立公正性、国际监管性三大原则,建立全球能源信用研究评价中心,对外客观评估能源出口国的国家信用和能源巨擘的企业信用,对内评估国内能源企业的公司信用。同时,推动建立构建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参与构建新型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六是打造能源人民币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不仅成为支付货币,还要逐渐成为计价货币、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和利益分配货币。借鉴石油美元的经验,加进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特别是全面推动产油国与我方签订贷款换石油一揽子协议,加快在产油地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发行人民币债券,加速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逐步建立石油金融的人民币体系,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地位。

每次能源转型都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模式的巨大转变,还会引发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文明与思想道德观念的变革,并且影响国际关系及政治格局。第一次能源转型是煤炭取代薪柴成为主要燃料,使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纺织、钢铁、机械、铁路运输等近代工业的建立和大发展,造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为主进化为工业文明为主。英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近代工业体系,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能源转型是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导能源,电力被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催生了电力、石油、化工、汽车、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还推动了纺织、钢铁、机械、铁路运输等旧的工业部门升级,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在这次变革中抢占先机,率先在世界上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石油的广泛利用带来了汽车时代的发展,推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成为时尚,并直接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奠定了美国的世界领先地位[4]。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以能源网络平台化、民主普惠化、去碳化、去中心化、去资本化等五大特征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突破与融合,大部分能源先转化为电再加以分配利用,电成为能源基础平台和能源系统优化核心。因此,我们要在石油等能源领域把能源去碳化转型、工业4.0革命结合起来,把法治化、市场化、金融化高效地结合起来,确实建立健全科学新型能源体制,对内示范促进其他行业治理现代化,倒逼推动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彻底根治雾霾等环保问题,实现新常态下的新成效新突破新飞跃;对外通过主导金融格局来主导能源格局,从而主导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注释】

[1]庞名立.别瞎吹美国石油出口[EB/OL].http://blog.caijing.com.cn/person_article-151590-71441.shtml。

[2]王子恢.汽油和柴油价格形成机制是否科学[N].南方体育2004-04-29.

[3]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胡森林.中国将决定世界第三次能源转型进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0/27/c_127145127.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