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揭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才短缺、自我封闭、路径依赖等问题,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提升文化建设的宏微观措施。
关键词: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紧迫性;重要性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企业国际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即使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逆势上扬。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企业数量达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海外资产近1.6万亿美元,劳务人员超过100万。但是2009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只有2273亿美元,仅为美国的5.3%、英国的13%、法国的13.5%、德国的16.4%。2009年对外投资带动的境外劳务仍不够80万人,而菲律宾的劳务输出为800万人,印度为500万人,斯里兰卡为150万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首次超过日本,达到创纪录的68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但目前仅为量的剧增,尚未达到质的飞跃。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不到3000亿美元,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水平。多数跨国企业依然是“点式”和分散的对外投资,而非真正拥有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全球产业链。可见,一方面,庞大的企业群、海外资产和劳动队伍,迫切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加强企业与当地的融合和进一步合作。另一方面,我国跨国企业亟需通过文化建设寻找更大的突破,实现对外投资的科学发展飞跃发展。
一、充分认识我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我国企业最初通过承建援助项目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才通过市场化招投标承包了一些国际工程。可以说我国参与国际合作起步晚,规模小,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文化冲突上的问题。企业只要在成长就会有问题,企业走出去就是在成长,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现存问题,充分认识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突破口。
一是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和人才。这导致企业不熟悉国际同行规则,往往注重做所在国政府的工作,缺乏主动了解当地投资环境和民情、舆情的意识,未与同业组织和民众进行有效沟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很多矛盾都是由小事情引发,但由于在发酵和酝酿阶段未加以重视,最终演变为突发事件。二是忽视与当地社会和谐共处。少数企业过于注重经济利益,法律意识淡薄,遇到问题后不愿也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或是想方设法规避当地法律,或者热衷于利用当地潜规则解决问题,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当地社会和民众的关切,有的甚至不遵守社会功德,不尊重当地员工,一些企业对外派人员缺乏培训,有些人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个别人素质较低,行为举止不文明。三是路径依赖。一方面,以为每个地方的工程都像非洲那样竞争少,可以通过一定经济手段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以为出了问题,政府会出面解决。例如,中海外联合上海建工和中铁隧道集团以及华沙的小公司Decoma Ltd以4.5亿美元的竞价赢得华沙和柏林之间的A2公路30英里路段的建设权,价格是波兰政府预估成本的一半左右。这种以超低价格竞标成功的国际化战略,却因为建设过程中规划不力、严格监管、成本高于预期而问题百出,或是因为自身管理技能薄弱,缺乏财务知识,而且不懂得监管和备存纪录在西方公共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最终被波兰单方面炒鱿鱼。高速公路、高速列车、豪华的机场,所有这些看似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建筑令世界对中国企业赞叹不已。然而,波兰一条横穿于土豆田之间的普通公路却难倒了中国的大型建筑公司。华沙和柏林之间的这条A2公路本应是中国建筑企业在欧洲舞台上绽放光彩的好机会,但是中海外、上海建工以及中铁隧道集团最终却因为其一根筋式的思维惯性而兵败欧洲,这抹黑了我国走出去企业,给中国企业开发巨型工程的荣誉带来了不可挽救的负面影响。四是自我封闭自我束缚忽视市场化开拓。不少企业虽然在国外开展业务,但仍习惯于相对独立、对外封闭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而不是主动走出去公关新的关系,拓宽新的渠道,开辟新的市场。或者是专注于某类国家或地区,而不敢走出去到其他地方承揽工程。或者只局限于在发展中国家寻找机会,而不敢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寻找突破。五是社会服务疲弱。我国走出去中介服务体系不成熟,企业得到的指导和信息服务非常有限,正面宣传和塑造中国企业形象的工作力度不足,处理个别境外事件时存在企业保护不当的现象;对境外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缺乏在国内进行责任追究的有效手段,境外民情和舆情检测体系缺失。六是所在国自身的原因。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确实打破了当地利益集团原有格局,挤占了他们的市场而引发利益冲突。但是,一些国家的反对党和工会组织出于其国内政治需要,利用中国企业出现的问题向政府发难,不断指责和干扰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部分西方媒体不了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真实情况,没有进行客观报道,甚至恶意放大我国企业境外经营中的个别问题,借机炒作并丑化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同时,由于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文化冲突也成为企业境外融合进程中的潜在障碍。上述这些问题虽然目前还不十分普遍和严重,尚未影响走出去大局,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会阻碍走出去战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到构建和谐世界的对外关系大局。因此,加速中国企业境外融合进程,包括利益融合和文化融合,为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明确导向,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好做好。
二、牢牢把握我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程序。文化凝结历史,文化反映现实,文化引领未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海外投资战略突围的重要抓手。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除了一些政治原因外,主要在于对于并购目标国的并购文化或游戏规则缺乏了解,以现金支付而不是股权投资,给人一种财大气粗且有政府支持的印象,给人“中国威胁论”口实;没有做好与美国政府、国会的充分沟通,使得政府和国会投票的时候反对外来的国家战略收购;没有把握恰好的时机,中海油出价不是优尼科提出要约的最初时候而是优尼科已经与雪弗龙公司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而且当对方提出适当提高价格的要求时却死硬地拒绝,因此最终出师不利。一切经济行为的终点就是文化。企业并购和对外投资最终就是一个文化与另一个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我们TCL并购汤姆逊公司和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成功案例看,正是由于走了充分沟通,同时尊重对方文化,最终实现了双赢。
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竞争力、影响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境外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就是一眼盯着经济,另一眼盯着政治和文化,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企业坚定走出去步伐,加速与当地社会融合,占据舆论和道德高地,发挥正面感召力,树立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从而为中国企业在境外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加快转变"走出去"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推进和平发展的重要保证。
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业长青始于文化。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得有符合自己实际的一套治理程序,也就是要有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要有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而这几个方面通过一定时间的固化融合变成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员工人人自觉遵守自觉维护的共同价值观。
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全球治理的重要前提。企业要走出去首先要对目的国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包括风土人情、法律文化、政治格局等所有细节,这样才能做好全方位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才能更好地处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问题,当然也实现了中外文化的碰撞,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的共同提升与融合,从而提高了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经营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我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www.xing528.com)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为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加强我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最终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我们要从宏微观上做好路径规划,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企业出国人员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走出去”事业向前发展。
(一)在宏观上,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
1.立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立足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武装企业出国人员的头脑;就要坚决抵制封建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强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牢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普适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对社会道德的新要求,牢固确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就要继承和弘扬与履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战斗精神;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等核心价值观念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融入企业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其统一思想、激励斗志、引领行动的巨大作用。
2.紧扣中国走出去事业的发展脉搏,大力建设学习及创新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而且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变动不居的国际形势,因此境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学习,学习犹太人到哪里就适应那里就在那个地方崛起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最终农村包围城市建立革命政权的红色智慧,学习一切能够适应环境最终脱颖而出的文化,建立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必须与时俱进,适当创新,在创新文化的支撑和引导下进行高度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建设创新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建设创新文化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要不断创新方式、更新内容、优化品种,更好更快地完成走出去战略实施任务。
3.适应走出去企业关系复杂化和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努力构建和谐文化。在内部,由于企业员工来源不同,起初没有共事的经历,因此必须加强思想统一工作;在外部,由于国际合作日益增加,企业出国人员要学会与其它单位、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工作人员的合作,提高协调合作效益。建设和谐文化,根本在于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它来引领思想,形成企业出国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要防止文化冲突,注意国外礼仪风俗、法律制度的教育;要确立互助友爱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境外队伍内部的人际关系,倡导和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的工作风尚,创造和强化人人平等、诚信友爱、礼让宽容的生活环境;要确立系统集成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有力整合各种力量,推动走出去事业深入发展。
4.立足市场经济和WTO规则,建设国际普适的行为文化。国际普适的行为文化,就是内在的自觉的契约精神、法律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就是谦卑而神圣地把自己放在权利关系中看待,形成一个从“经济人理性”到契约精神到法律意识到社会责任到道德自律的内外制衡机制,形成“遵守最高道德标准和最高行为规范”的精神信仰,并以此形成国际合作具体工作中的“集体无意识”。简单而言,就是要面向未来,面向全球,注意建立起符合国际要求的责任文化、规则文化、诚信文化、感恩文化。
(二)在微观上,我们要有扎实有效的具体举措
1.境外企业,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部门,注意形成自己的单位文化。借助我国在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文明礼仪、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内容的培训,规范企业统一标识,深化内部监管。
2.政府部门,一要推进制度建设。筑牢防火墙,架好高压线;二要加强监督检查。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大检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三要做好后勤服务。加快商签双边投资协议和自由贸易区协定,利用投资合作协议等多双边合作机制,维护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引导,定期发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报告》和《对外投资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资料,为企业提供国别信息服务;发布境外安全预警信息,指导企业防范安全风险。四要做好宣传推广。积极利用国内外给类媒体开展正面宣传,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及时消除怀疑和误解,为走出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建立走出去交流合作平台,挖掘和树立典型,并进行试点然后进行示范推广。继续举办“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投资合作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促进形式,加强中外政府部门、投资促进机构、专业投资服务机构,尤其是中外企业的交流,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3.中介部门,一要建立专门的政策研究部门,熟练掌握所在国的政治格局、法律制度、政策体系;二要建立民情舆情监测机构,充分了解所在国的风俗民情,实时掌握各国的政情、民情和舆论动态,为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三要健全中介建设。培育中国的境外投资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安全等方面的国别咨询服务。通过行业组织发布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自律公约,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督促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该文主要内容曾发表于《国际工程与劳务》2012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