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贯彻这一精神做好驻外机构的单位文化建设,特别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援外出国人员的思想现状,指出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化,形成科学的思政工作文化建构机制,最终将援外出国人员思政工作转变为援外文化建设,大力提高援外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对外援助(援外);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化(文化建构、文化建设)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边缘化:一是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很多是从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文化部、国防部等部委、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抽调的拟提拔干部或者驻外获取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对援外工作不够熟悉,没有认识到援外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二是援外执行企业员工水平参差不齐,思想意识淡化;三是由于教育无方使人反感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在激烈的援外市场竞争中,我们必须继续发扬援外的优良传统,牢牢把握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做好援外出国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意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建构,以提高援外工作水平和效益。
一、文化与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文化本身就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C·S·福特认为:“文化就是用知识解决问题”[1]。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文中,对1871年至1951年期间西方学者对文化所做的160多种定义进行梳理,并对文化加以界定:“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2]
中华文明中的“文化”概念通常与人们感悟事物道理,培育社会规范相联系。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在我国古代,《易·贲卦》(《彖传》)中有关于“文化”的如下表述:“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通过了解社会万象,通过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下。晋人束皙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就是与“武功”相对应的“文治和教化”,亦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文化不仅是一种无形的物质构成,而且是一种无形的张力及其作用的过程。文化是一种力量,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它影响着社会体系中的组织和个人的角色和行动。文化张力是指文化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内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下的相对稳定的要素组合过程,它有着明晰的价值表征,内敛的控制能力,外示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在协调冲突、积累财富、整合社会有机体与个体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结构和模式。文化张力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内涵:1、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体系。2、文化对社会群体普遍具有的引导和约束能力。3、文化所具有的利益表征成为人们实际行为的动力。也就是说,社会群体在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活动过程中形成了文化价值体系,对于这个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并逐步形成基本的价值内核。文化张力使得文化一方面具有兼容性,一方面又存在强制性。文化张力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就逐渐为思想政治教育所重视。
文化张力具有的价值整合功能与社会协调功能,能够对社会群体行为产生积极的控制力和支撑力量。支撑文化张力的基础之一是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文化利益,这种利益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对人们行为的有效影响,必然需要契合社会主流文化所建构的认知路径和影响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主流文化的介入和对社会亚文化[3]的影响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交往深度和广度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不同国家、社群之间存在的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张力,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文化张力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与全球化紧密相连并伴随始终的基本问题。寻求和而不同,避免对立和冲突就成为各国和各族群交往的重要法则。相应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基于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也成为政府和社会都必须重视和合理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从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中提升出最具人性关怀和人文内涵,有效协调社会交往的人类共性文化,建构现代人文精神;如何在培育社会群体良好品质的过程中维护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构的基本命题。
纵观21世纪世界发展的走向和态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勃兴,文化发展正进入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深刻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与经济进一步融合,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文化、经济、政治、科技一体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潮流。在综合国力诸要素中,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并日益成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就是说,“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等“硬实力”的竞争,而且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力和文化实力等“软实力”的竞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既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种基本现实,又是各国捍卫和实现其国家利益的一个重大战略。文化越来越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这表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得到进一步的全面认同。
从文化的中外界定、张力本质、发展趋势看,文化传承本身就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传承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文化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通常与社会同义,而在实践层面上,文化与社会治理相关,与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教育感化相关。文化过程和文化形态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建构方面的自由与自觉。文化一方面指包括精神、物质、道德、制度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传播文化内容的过程和形式。
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其自身的文化化
从学理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和精神为本质的一种社会实践,其根本旨趣在于,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问题,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开放的心态,在广泛吸纳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精华的同时,对中国自己的优良道德传统进行理性梳理,尤其是注意挖掘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关于社会系统适应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格修养的优良精华,推陈出新,创造出立足现实,依托传统,古今融合,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中外互补,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构符合时代需求、合乎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价值观,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才能既发展市场经济又更新文化传统,既拓展价值观念又提高国民素质,使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不可偏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培植合宜的优质土壤,为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使我们这个享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度走出一条经济与道德并兴的新路,实现既富强又文明的社会发展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内容的文化化。
思想有着自由性、内隐性、复杂性等特征,政治又十分强调原则性、权威性、强制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在于觉悟,在于外在规范的内化,在于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完成各项工作的内在自觉性。人类文化传承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教育,二是自我教育。教育从社会整体出发,其根本特征在于文化传承过程的师授性、他控性;而自我教育则从社会个体着眼,其根本特征在于人对文化知识继承的自控性、自授性。文化传承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就是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靠以往政治化、激进化、简单化、口号式的宣传说教已无济于事,而必须在赋予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底蕴的同时,加强其形式的艺术性和文化化。
总之,如果说文化就是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文化和感情解决问题。文化是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是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构的科学机制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思想教育实施主体的集体有意识,然后使得思想教育对象形成荣格式的自我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也就是形成高效完成援外任务的内在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构就是要利用文化手段使援外出国人员自觉地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地完成各项援外任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思想市场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成长环境、文化素养、生活水平等不同,呈现不同的利益需求和精神需求。思想市场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建构合理安全的意识形态。
因此,我们要注意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建立起科学的文化建构机制,也就是多层次多向度全方位满足各种要求的文化内容,以及丰富多彩让人轻松愉悦地接受熏陶的文化形式文化手段,而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化又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实现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1.合理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化
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信息社会快步走来,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相互交融,对外援助的领域日益扩宽、内容更加丰富、形式越加多样化,对外援助成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高度统一的一项系统工作,因此,中国对外援助本身就包括文化援外,中国对外援助本身就要求注意其文化化和艺术性,只有这样,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支撑起的全面繁荣,才能通过对外援助加以拓展延伸,从而迎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实现互利共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为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们要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援外出国人员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援外事业向前发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援外出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丰富其内容,提高其文化含量和品质。根据人们的需求层次、需求内容之不同,提供各种健康有趣合理的教育内容,帮助援外出国人员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
(1)立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立足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武装援外出国人员的头脑;就要坚决抵制封建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要强化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牢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普适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对社会道德的新要求,牢固确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就要继承和弘扬与履行我援外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战斗精神;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等核心价值观念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融入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其统一思想、激励斗志、引领行动的巨大作用。
(2)紧扣中国特色对外援助的发展脉搏,在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中大力建设创新文化。
中国对外援助已经走过60多年的光辉历程,但是面临着激烈变化的国际援外新形势,因此援外必须与时俱进,适当创新,在创新文化的支撑和引导下进行高度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建设创新文化,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健康快速发展,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建设创新文化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要不断创新援外方式、更新援外内容、优化援外品种,更好更快地完成援外任务。
(3)适应援外关系复杂化和援外合作的发展趋势,在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中努力构建和谐文化。
在内部,由于援外人员来源不同,起初没有共事的经历,因此必须加强思想统一工作;在外部,由于援外合作日益增加,援外出国人员要学会与其它单位、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援外人员的合作,促进国内援外主体的网络化、国际援外主体的网络化、我与受援国的网络化。
建设和谐文化,根本在于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它来引领思想,形成援外出国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要防止文化冲突,注意国外礼仪风俗、法律制度的教育;要确立互助友爱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援外队伍内部的人际关系,倡导和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的援外风尚,创造和强化援外人员平等、诚信友爱、礼让宽容的人际环境;要确立系统集成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有力整合各种力量,推动推动援外事业深入发展。要确立协调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外援助和企业走出去的关系,推动两大工程的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4)立足市场经济和WTO规则,在援外出国人员中大力建设国际普适的行为文化。(www.xing528.com)
国际普适的行为文化,就是内在的自觉的契约精神、法律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就是谦卑而神圣地把自己放在权利关系中看待,形成一个从“经济人理性”到契约精神到法律意识到社会责任到道德自律的内外制衡机制,形成“遵守最高道德标准和最高行为规范”的精神信仰,并以此形成援外具体工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2.科学的实施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文化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失败,除了内容的枯燥、假大空、不实用等原因以外,弊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简单说教引起的无趣性,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实现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文化化。也就是,必须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科学化、现代化,这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创新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过程中应遵循如下4条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的思想复杂性、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摒弃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2.民主性原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加强自我教育,培养人的人格力量,强化人们的自立、自强、自爱、自重、互动、平等竞争、独立思考等意识;3.实效性原则。摒弃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做法,以讲求实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统一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既要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理性世界,又要高度重视他们的非理性世界。要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并保持必要的张力。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人的非理性因素去开展思想工作、教育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进而在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具体而言,首先,要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要求教育者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其次,既注重发挥教育者的教育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自我教育就是反省、反思、思想的自我改造亦即通过自我修养途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理性思考水平;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等自我管理途径,增强自身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第三,须在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强化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互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既注重外因,即重视由外部进行灌输的社会教育,又重视内因,即自我的内省修养和自我改造过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内外两个方面展开,以实现教育的目的。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最终还是须通过人们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把教育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方法传授给教育对象。同时,人们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所以,教育者提供自我教育的起点和动力,决定自我教育的氛围和导向。但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又是教育最终落实的归宿。第四,要有效结合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教育形式的创新。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人的思想最活跃,亟需各种新鲜的科学的思想加以灌溉。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同时,可以通过书本、电影、电视、网游、动漫等新型教育方式,特别是现在流行的微博客、轻博客等新潮方式向大家讲解援外历史中的典型事例。例如:为建设中巴友谊新丰碑——瓜达尔港,中华民族的3位优秀儿子献出宝贵的生命,另有9位同志身负重伤,他们用鲜血展示了新一代援外工作者勇于奉献的崇高风范,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或者讲述外国人自觉的遵法守法事例,例如:美国西雅图人苏珊娜,春节放假,应邀到同学家过年。同学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并斟满了美酒招待苏珊娜,但她只是礼貌地举杯却滴酒不喝,因为西雅图法律规定“公民年满21岁才能饮酒”。同学劝他,这里是中国,不是美国,应该入乡随俗,而且没有一个美国人会知道她在中国喝酒。苏珊娜却说,即使自己身在国外,也应该遵守美国法律。美国人“走到哪儿,都要遵守美国法律”这种法律意识,也许就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慎独精神,就是一种内在的骨子里的遵守法律的自觉精神。这些例子完全可以做成flash或者其它网络电脑产品,让大家在欣赏短片的同时,得到最好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建立统一的中国在外工作人员交流网络,让援外人员进行网络博客、qq群等方式交流沟通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传统方法,聘请富有经验讲师进行先进事迹报告会,进行榜样示范。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枯燥的原因,在于演讲者缺乏一定的素质,并且没有相当的辅助手段。因此,我们要聘请善于演讲的报告人,并且尽可能利用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利用集体培训集体讨论等互动方式,实现最佳的演讲教育效果。
另外,要以形式上的统一实现援外工作的严肃性和政治性。商务部作为援外工作主管部门,要设计统一的援外标识、援外服装等能够体现中国援外文化的形式,使人一穿上带上援外服装或标识,就能够情绪高昂、激情四溢地投入到具体的援外工作之中,从而高效地完成援外任务。而且当所有援外人穿着像警察一样的制服,就会让人想起中国援外的友好、崇高与神圣。
三、将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援外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建设不仅需要文化基础,而且就其更高追求来看,也是为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思想,形成共同价值观和特定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即形成先进的援外文化。因此,我们在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建设中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保证长效机制的可持续,在实现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化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扎扎实实发挥文化在对外援助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转变为援外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推动村镇、企业、政府机关等部门的单位文化建设”,我们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最高境界就是将其提升为援外文化建设。
马克斯·韦伯曾将文化分成大众文化(日常文化)、科技与管理制度文化、价值文化(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三种类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仍然没有被承认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市场经济道德和文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对外援助的思想政治工作曾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实现了对外援助的促进援助国自主发展、与援助国的双多边关系和共同繁荣。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深化,中国的对外援助没有相应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道德与文化,导致了对外援助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这虽然与援外体制改革后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放松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实现韦伯式的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援外文化建设,特别是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事业发展的导向、约束、激励、辐射的作用。
首先,每个援外管理和实施单位都应该建立援外文化建设部门,注意形成自己的单位文化。援外项目管理部门要形成服务就是生产力的组织文化和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制度文化;援外企业等项目执行单位要形成自觉高质量完成战略任务的企业文化,要建立企业文化部,教育培训员工自觉形成援外共识,特别是援外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援外是战略支出,是中国对外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受援国自主发展、加强双多边关系和促进、分享共同繁荣的构建和谐世界的具体体现。
其次,每个援外出国人员与其单位都是一种集体式工作合约,应提升为一种崇高的心理契约。加强沟通与教育,运用文化手段对员工进行心理、人格、精神等方面的净化、教育、提升,使他们统一认识形成心理契约[4],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形成高尚的人格文化、民族精神、责任文化和价值文化,形成自觉的高效完成援外任务的文化,既顺利完成任务又得到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从而提高凝聚力与执行力。援外价值文化就是“服务就是生产力”,服务于与我友好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从而提高我国形象和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每个援外出国人员和援外单位在工作中都会出现很多矛盾或者事件,思想政治工作最关键的是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文化。被教育者觉得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实际效益,因而对此感到无所谓,当然更多的是教育者缺乏教育方法或者以高尚者和领导者自居,且在教育过程中流于形式,因而使人厌烦。故而,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利益攸关者全部动员起来,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自觉性。
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制度管人,文化育人。文化在单位的建设发展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文化是广大职工的精神支柱,是管理艺术的升华,是改革发展的推动力,是风格实力的彰显。文化是制度建设的最高境界。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建构是援外工作人员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援外出国人员某些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实质就是加强援外思想工作的规范和提升,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世界的要求完善援外人员思想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
总之,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援外事业的有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给人政治性太强而已经引起一定的反感,我们必须注意实现这一过程的文化化,也就是加强其内容的科学的文化建构和其形式的科学的文化建构,建立援外出国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最终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而代之予文化建设,实现援外出国人员的意识形态安全,并确实让每位援外出国人员自觉负起大国复兴的使命和责任,高效地完成援外任务又得到精神舒畅和心理满足。
参考文献:
[1]吴学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探微[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0
[4]蔡志强: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4期
[5]李永莲: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P72-73
[6]程馨莹、赵永强: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人民出版社2011.10
(该文主要内容曾发表于《兵团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注释】
[1][作者简介]杨枝煌(1975—),男,福建漳州人,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金融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经济与中国金融。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P237
[2]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P12.
[3]亚文化是指存在于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中的一些较小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特色文化。表现为语言、信念、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的不同。
[4]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个人对组织有所奉献与组织对个人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对个人有所奉献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也就是说,心里契约是组织与个人心理上的默契,是个人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组织支付的报酬和意愿为此做出的贡献之间的平衡,也是个人自己对雇佣关系的看法,特别是对组织给与他们的承诺的看法。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确实发挥着一种有效契约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