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全面论述了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梳理了许可证管理对外贸转型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在制度、队伍、组织等方面加强综合建设,在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研究创新等方面做好功能提升。
关键词:许可证;外贸转型;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质量不够高、效益不够好、布局不够合理、结构不够平衡、资源环境制约较大和贸易摩擦较多等一系列重大矛盾,2008年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这些制约因素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后危机时代我国确立了外贸由大到强转变的战略和外贸方式由粗放型到节约型转变的目标,而且国际贸易规则开始进行新的调整,这些都对配额许可证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历史命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跟踪调研,积极应对这些新挑战,在顺利完成各项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配额许可证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实现我国外贸科学发展。
一、正确把握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
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我国21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即将过半,我国外贸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用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国情意识、历史眼光审视和把握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外贸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势
尽管我国外贸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走势复杂程度高,但我们的总体判断是:
1.外需复苏尚未稳定
从外部看,(1)我国传统的贸易主体大都复苏缓慢。中国出口主要取决于世界市场需求,尤其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每上升或下降1%,中国出口增速将上升或下降4.75%;欧盟经济增速上升或下降1%,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及纺织品将分别上升1.5%或下降0.5%。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带来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两大冲击波,其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得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失稳。一是因为发达国家债台高筑使得对我进口需求剧降。发达国家投入近5万亿美元救助危机,巨额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使得政府手头紧张,通过发行票子救助金融危机后,又使得通货膨胀压力急剧加大,这一方面使得各国政府主导未来经济复苏的能力受到限制和质疑,另一方面使主权违约风险增大。据统计,目前全球政府负债突破36万亿美元,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负债率均达到历史最高点。美国国家债务已超过12万亿美元;2009年财政赤字为1.41万亿美元,今年预算赤字1.6万亿美元,截至7月已达1.47万亿美元;OECD区域内的政府赤字占GDP比例平均高达10%左右。欧元区16国财政赤字超限1倍多,达7%左右;日本国家债务与GDP占比高达229%,高居发达国家之首。二是因为美欧筹划并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得对我消费需求受限。2009年G20峰会达成了金融监管改革共识,确立了金融监管新框架。这包括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金融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合理化薪酬制度;改进会计准则;打击避税天堂。新框架下,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大举改革金融监管政策,以夺取金融主导权。美国总统奥巴马于6月17日推出70年来最大规模金融监管改革方案,2010年7月21日正式通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旨在堵塞美国金融体系漏洞,避免金融危机重演,恢复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于2009年6月19日通过了一份雄心勃勃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旨在加强欧洲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协调,推进欧盟金融一体化,提升欧盟金融在全球中的地位。而欧洲各国内部各项措施也不断出台,跟进改革步伐。这些都对信用消费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破坏了我国外需的稳定。三是经济景气指数下降导致消费不振。房地产市场疲软、库存调整速度放缓、波罗的海运价指数连续下跌等因素使得经济前景更加扑朔迷离。而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失业率高企、股票证券市场财富效应等因素抑制了个人消费,使得消费者信心低迷不振。美国劳工部公布的今年6月美国失业率为9.5%,前5个月美国失业率都在9.7%以上。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与4月持平,为10.0%;欧盟27国失业率为9.6%。5月份日本失业率为5.2%,环比升0.1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恶化。四是因为干扰复苏的因素较多。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主要股市剧烈动荡、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等现象,导致复苏内生动力不足。(2)面向新兴经济体的贸易扩大只是初见端倪。近年来,“金砖四国”、“展望五国”和“钻石十一国”等经贸互补性强、利益共同点多的新兴经济体崛起的群体性态势十分突出,新兴国家市场明显比欧美更愿意接纳“中国制造”。例如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组成的金融四国已经举行了两次峰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发展。最近两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了一番,年贸易额突破了500亿美元,中国一度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现在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印贸易将可能达到6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国与巴西双边贸易总值为263.9亿美元,增长60.3%,巴西一跃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同期,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达1364.9亿美元,增长54.7%;对东盟出口增长破45.4%,其值均超过我国上半年外贸增幅。然而,新兴市场虽已在后危机时代的开局之年与我国外贸的发展迸发出强力,但是规模和比重仍然较小。与此同时,同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还欠成熟与稳妥。因为,尽管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也在逐渐提高,但在短期内难以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毕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占据了全球贸易总量的大头,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主导地位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根本改变,美欧主导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规则制定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发达国家的立场和态度依然影响着国际重大问题的走向,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仍然居高。另外,在后危机时期,新兴经济体仍面对发达国家市场保护的巨大压力;面对美元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的风险;面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动,热钱涌入或超常回流,易引发新的金融动荡甚至金融危机等各种风险。而且,兴经济体的壮大也对我国造成了威胁。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积极开放本国市场,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全球竞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取利益。一些中等规模的发展中经济体,也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益处。
从内部看,(1)原材料、劳动力、融资、运输等成本因素普遍抬升。原材料价格指数已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点;“招工难”以及富士康、本田事件引发的加薪效应,使得各地大幅度上调工资标准;由于信贷收紧政策,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惜贷、慎贷,贷款利率上升;国际集装箱运价同比上涨1.8倍,创5年来新高。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大大削弱了我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近期政策调控影响了企业出口意愿。例如,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双双升值,前五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4.26%,而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将使企业成本提高0.8-1个百分点,前五个月我国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74%,可见企业压力之大;2008年4万亿元人民币成功救助危机后,信贷开始收紧,利率上调预期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成本膨胀;今年7月15日开始取消406种“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对部分地区和企业的出口造成了一定压力。
2.贸易摩擦空前频繁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一是各种贸易摩擦进入集中爆发期。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达历史峰值。22个国家(地区)对我产品发起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总案值约1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和102%,约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今年上半年,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38起,涉及金额63亿美元。同种商品遭到多种诉讼,例如欧盟对我数据卡同时发起保障措施和反倾销调查。“双反”不仅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我“双反”势头也有增无减;不仅涉及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涉及高科技产品。我国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75%。美国等国家还在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使用替代国、外部基准和不利事实等不合理做法,裁定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对我国发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案件诉讼,自2006年至2009年已连续发起16个案件。二是新型摩擦层出不穷。随着我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和占国际贸易份额的增加,以及全球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势头增强,各国针对我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持续升温,各种隐形或变相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贸易摩擦的领域、范围、对象更加广泛。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国内经济刺激计划中,除了技术壁垒、安全壁垒、环境壁垒、公平贸易措施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以外,在大量新出台的购买国货条款中,有很多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根据WTO贸易技术壁垒委员会的统计,近年来,在特定贸易关切事项中,新关切事项数量的增长迅速,已经超过了先前关切事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实施的两项最终法规和欧盟实施的REACH法规分别对环境和技术进行规范,给长期忽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的粗放型出口模式带来巨大冲击。三是产品摩擦叠加政策制度摩擦。据世贸组织统计,全球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大约78项,47项已经付诸实施。美国构筑了涵盖对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反补贴调查、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贸易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特保、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市场经济地位、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等在内的一揽子贸易摩擦;欧盟构筑了涉及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300多个欧盟指令和10万多个技术标准的双重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弱化对华普惠制等在内的政策层面的贸易摩擦。另外,发达国家正在推进的碳关税征收将加剧贸易摩擦。因为,我国与美日欧相比,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领域并不占有技术优势,大部分出口产品碳排放量较高,将成为发达国家碳关税的巨额来源。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严峻,这对我们如何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辩证地看,世界经济每次大危机都会带来大调整、大洗牌,都是新的大国崛起的历史契机。只要我们增强在危机中捕捉机遇的能力,挖掘我们的潜在优势,不失时机地扩大开放,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就一定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3.欧美贸易重新布局
虽然经济全球化、金融及债务双重危机的打击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但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假借重新平衡世界经济之名,干预世界经济贸易秩序,加大控制全球经济,同时对自己的经济贸易重新布局。一是调整过度消费模式。当前各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消费”。因此,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高达危机前的2倍的情势下,在储蓄率上升、最低利率和金融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只剩下扩大政府支出、减税和增加出口三大手段来拉动经济发展,开始注重储蓄、生产、制造和出口。美国储蓄率首次出现正数并稳定于3%,消费剧降1800~2400千亿美元;发达国家还普遍提出实行“再工业化”和“产业回归”,推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结合的新重商主义,其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纷纷制定“低碳经济”计划,并投以巨资。这些战略和政策调整,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继信息技术之后,加快形成以新能源产业技术为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并促进相应产品和服务出口;后危机时代,不仅新兴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出口扶持力度,发达国家也采取更为积极的外贸促进政策。为了将美国经济由“消费驱动”转为“出口驱动”,奥巴马政府今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融资快捷、审批便利等一系列刺激措施,还立“出口促进内阁”和“总统出口委员会”,力争5年内出口翻番并成为第一出口大国,以确保美国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力,确保21世纪仍是“美国的世纪”。今年1季度,美国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7个百分点,前五个月合计出口7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12亿美元,增幅18%。欧元走软带动欧元区出口增加,今年前5个月欧元区对外出口5867亿欧元,同比增长15.8%。但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仍然处于低位。日本2009年经济下挫5.2%,创二战以来最大降幅,在所有发达经济体中下降幅度最大。但2010年第一季度出口激增48%。二是散布对华不利的新论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贸易地位不降反升,因此“中国责任论”或要求中国承诺与其获益相符的责任与贡献之声音不绝于耳。美欧将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原因归结给中国,大肆宣扬“中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左右世界经济最为主要的力量之一”,中国内部政策“日益影响全球经贸走向”,多边贸易体制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外部保障,中国应该承担“与实力和影响力相称的责任”;将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归因于中国,美国驻世贸组织大使庞克诬称“中国造成了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多哈回合谈判是世贸组织目前最迫切需要中国参与的工作领域”,企图以此瓦解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的战略共同体;2010年6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上,美日提出“先进的发展中经济体”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获益最多,应该承担更大责任,矛头直指我国。另外,美国、欧盟、韩国坚称我国改革开放势头减弱,敦促我国继续加快推进开放战略。三是主导气候变化应对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进程。发达国家企图通过主导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规则,包括约束性的减排义务、边境碳税等手段,在未来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领域占据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同时制约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权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发达国家强加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枷锁,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美国积极推进专利标准化,联合其他发达国家在亚太经合组织、万国邮联、世贸组织等多边领域,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执法等议题的讨论,意图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基础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2008年,美国联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秘密启动《反假冒贸易协定》谈判,意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执法。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敦促我国与之签订了4个知识产权协议;1989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实施特别301调查以来,除1994年年,我国均被列入该名单,9次列入“重点观察国”名单,14次列入“306监管国”名单。此外,美国国会国际反盗版核心小组自2009年连续两年公布观察国名单,我国均在其列。四是利用多边贸易体系遏制我国发展。美国提出重回亚洲市场的口号,2010年3月牵头进行《跨太平洋伙伴协议》谈判,借机重新梳理美国与其他亚太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将未来出口战略的重心锁定在亚太地区,企图为21世纪贸易协定提供一个新标准,实现“五年内出口翻番”的目标,确保美国在亚太这个富有活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将其发展成为涵盖亚太经合组织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一个自由贸易区。美国投入精力发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之打造成一个大规模、大范围和高标准的经贸平台,以制衡中国东盟自贸区,削弱中国经济在该区域的影响力。欧盟在2010年6月17日推出指导欧盟经济未来10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欧盟2020战略》,强调对全球环境进行重塑,推行欧盟标准和规则,将绿色经济作为未来的转型方向。力促欧盟经济将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应、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的“包容性增长”。为此,欧盟领导人在创造就业、增加科研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消除贫困等5个方面达成了量化指标。美欧还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作为要求我国全面履行加入世贸承诺的战略手段,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设立了负责对华世贸诉讼的专门机构。同时,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对世界贸易排名前四的成员进行每两年一次的审议,特别是针对我国的严格审议。
美日欧虽然加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更加有利地占据虚拟经济高地;虽然提出“平衡的伙伴关系”,但更加重南北国家的非对称性依赖;虽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体系重构,但更加牢牢掌握产业链高端。
(二)我国外贸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
从我国外贸与国民经济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适应性转型。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经济发展方式决定外贸发展方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有先导作用。当前,我国外贸还有一些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高三低”:一是对有形要素投入依赖程度高,对无形要素投入依赖程度低。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不足。二是对二次产业发展贡献度高,对一、三次产业发展贡献度低。200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重达到86.3%,服务性产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重只有10.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比美国低9.8个百分点。三是对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度高,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度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体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2008年,东部10省市外贸占全国外贸比重达到90.5%。我国低消费、低杠杆化、高投资、高外贸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进行传略转变,因此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适应性转变。
从我国外贸与世界贸易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主动性转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外贸已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在影响力逐渐增强的同时,我国外贸也存在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已成为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二是贸易比较利益较少。当前,我国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比重低。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三是贸易不平衡较为突出。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960.7亿美元,今年1—5月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长期贸易不平衡既不是我国的政策选择,也不利于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人民币走出去和巨额外汇储备转化的战略需要。外贸由大到强,必须有强大的金融支撑,必有实现人民币走出去。人民币虽已经在周边获得认可,而且已经与巴西等国家实现了限额互换,但是人民币应该早日实现国内两岸四地的自由可兑换,逐渐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再推动国际化全球化,实现人民币的结算、投资、储备和利益分配职能。另一方面,我国人民币发行具有强大的外汇储备作为基础,这些改革开放的血汗结晶需要转化,也需要走出去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截至今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高达24542.7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三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一。巨额外汇储备,亟需通过外贸等手段进行科学化解,通过进口先进技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以及战略资源,实现外汇储备的价值转化。因此,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主动性转变。
从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战略性转型。贸易大国是贸易强国的基础。实现贸易强国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我国出口居世界第一,进口居世界第二,已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国际经验表明,贸易强国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在政府、行业、企业、商品四个层次上均具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在“四个能力”上与贸易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亟待提高。一是出口商品竞争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三是行业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行业内有威信的商协会组织;四是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国际规则转变。
(三)我国外贸面临由大到强转变的新使命
经济贸易发展竞争是一个不进则退的不可逆过程,因此在我国传统优势逐步削弱和国内外形势酝酿突变的情况下,我国外贸被历史赋予由大到强转变的新使命。
1.成本优势型贸易发展难以为继
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使我国传统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首先,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新劳动合同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养老保险等改善劳工薪资和工作环境的政策举措,加大了用工成本;民工荒和富士通、本田事件导致的加薪效应倒逼工资上涨。随着人口老龄化,红利逐渐消失,不管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劳动力输出大省,都出现了招不到成熟工人的情况。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涨越来普遍。扩大内需政策和收入分配改革将会提高劳动力的初次分配比重。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必然导致当前收入不合理和劳动力报酬偏低的问题,必将推高劳动力成本。其次,资源要素价格又面临上涨压力。我国高能耗型产品出口导致资源需求增加和资源价格上升;我国资源税调整推高国内资源价格,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压力,限制企业使用碳排放不达标的技术设备和采用新型技术设备,导致生产成本升高。再次,环境压力加剧也将提高使用高能耗资源的成本。碳关税和碳配额许可交易制度作为限制企业碳排放的措施,将进一步推高产品成本。成本优势型贸易发展难以为继,也预示着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2.中外贸易非对称性依赖加强
(1)入世为我国享受公平待遇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在很多领域并未进入发达国家敏感市场,而发达国家却借此打开了进入我国内部市场的通道。例如,对外投资中,我国并购屡屡失败,而西方却往往侵入我国战略领域。例如,我国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而我国银行在欧美的分支机构却非常稀罕。对外贸易中,我国战略资源如稀土廉价地进入海外市场,而欧美的先进技术却限制对华出口。(2)我国入世依赖美欧等发达国家提前设置的“非市场经济条款”、“特保条款”和“过渡性审议条款”等对华贸易歧视性条款。而发达国家反过来不断指责中国政策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并不断制造贸易摩擦。(3)表面上中国同发达国家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但是结构上则存在不同程度的贸易逆差。例如,2009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2268.8亿美元,但是中国对美的文化、科技逆差则非常惊人。2009年年底美国在中国设立的企业,累计近6万家,仍然在注册运营的3万多家。这些企业投资涉及29个制造业领域和100多个服务业领域。据初步统计,这些企业去年在中国实现了15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达到美国同期对华出口700多亿美元的两倍。所以,从全景看,中美贸易是大体平衡的,甚至中方是逆差的。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以演艺产品为例,中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美国一片电影《阿凡达》的中国票房就高达2亿多美元,可见文化贸易逆差的严重性。我国技术出口金额远低于进口金额,进出口逆差约200亿美元。生命科学、电子电机、柔性制造、航空技术产品对华存在贸易顺差。美国的高技术储备占全球高技术储备的60%,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品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一个大市场。美对华高技术出口本应在美高技术出口中占主导地位,但是,美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在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却不足6%,这与美国技术大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3.人民币升值压力阻碍外贸发展
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入世以来,我国汇率政策一直受到发达国家攻击,认为我国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人为操纵汇率,进行不公平贸易。金融危机以来,发展中国家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阵营。人民币升值的自身压力。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外贸盈余说明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客观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资本项下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同样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决定。今年CPI逐步走高,资产价格大幅上升,通胀压力增大,需要人民币小幅升值以抑制通胀。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导致外国进口成本上升,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承受力下降,从而促使外需下降和外国出口增加,最终导致中国出口下降,使中国企业利润空间收窄。2009年以6.71元/美元计,中国企业平均出口利润率仅为1.77%,外贸企业面临空前压力。面对国内外环境,外贸发展宏观调控难度加大,人民币汇率政策无法自外于新一轮的宏观调整。
4.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客观需要(www.xing528.com)
美国、日本、西欧等市场经济国家从未实行过内外贸分割体制,而是将内外贸放到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中统筹管理。但是我国自从1952年以后至今,一直存在内外贸长期分割的局面。即使2003年成立了商务部,力图学习美国模式和力图恢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制,但是由于路径依赖和体制惯性,内外贸“两张皮”现象依旧十分严重。从政府层面看,中央与地方的商务主管部门仍然无法消弭行政序列的不统一,很多省市仍然内外贸分立;在外贸经营权放开后,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全球市场。但是目前在国内市场中,粮、棉、油、烟、药、盐等重要商品的市场流通管理尚未统一,而是分散在工商、质监、农业、卫生等部门,重要商品的价格则由国家发改委掌握。在外贸管理领域上,质检总局管理质量和检验检疫,海关管理口岸和保税区、财政部管理关税,央行负责外汇汇率和汇兑,商务部只负责外贸政策的协调制定和一般事务性工作,很难履行无法实行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对外的原则。这造成行政资源浪费,行政效率低下,也无法形成政府对整个流通的统筹管理;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流通环节增加,人为造成供需矛盾、价格扭曲、成本上升和市场资源浪费。从企业层面看,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外贸企业不得不进行“出口转内销”,但经济一旦开始复苏,依赖和留恋外贸的毛病便复发,拼命地去公关和接收国外订单。这种内外贸不统一,实际上隐含着一种严重的外资企业控制中国外贸企业、中国外贸企业控制加工厂、加工厂控制工人和中国资源的控制链条,而且内贸和外销产品在品质和标准上也因这种体制造成天壤之别。这种内外贸不统一,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存在偏至,内外贸严重失衡。内贸发展不足,使我国供给方面存在欠缺,使我国经济发展总是面临内需不足。
出现上述畸形贸易结构的原因在于,商务部作为监控管理市场流通关键环节的部门,却没有价格控制权。而价格恰恰是市场流通的核心,是商品供求的“晴雨表”。商务部对这一环节的管理权和监控权,是对市场宏观调控的一个有利手段。但从现有责任上看,商务部虽主管国内市场流通的职权有限十分有限。例如,粮、棉、石油等大宗商品内外贸管理仍严重分割。大宗商品内外贸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的严重分割,阻碍了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结果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人为地割断了市场的统一,阻碍了内外贸一体化的形成,阻碍了内外贸的和谐联动,严重阻碍了我国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因此,国家应该赋予商务部真正的在市场运行中的价格调控权,以打破体制障碍、扩大对内开放为重心,在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层面上,促进内外贸的实质融合和协调发展,提高我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工作水平,形成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提高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中间作用,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水平,也就是提高中国流通业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与流通效率,也就是说要提高中国流通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法制化水平,提高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彻底改变我国几千年来重生产轻流通的错误观念,把流通从末端上升为先导行业。
今年4月我们发布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提出中国实现外贸由大转强的“两步走”目标,即未来第一个10年即到2020年的目标是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第二个10年即到2030年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最近我们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三个转变、四个优化、六个协调、八项举措的思路。这些工作都与许可证管理工作联系紧密,许可证管理作为外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贸易强国进程中将大有作为。
二、充分认识许可证管理对外贸转型的推进作用
进出口许可证制度是各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贸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贸易政策有效实施的措施和重要工具。建国以来,进出口许可证在对外贸易中就扮演经济“调节器”的角色,对于平衡进出口贸易、保护特定的产业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入世和金融危机以来,许可证仍然是落实和执行贸易政策的有效载体,制订和完善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加强和完善许可证管理,对于推动我国外贸方式转变和贸易强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许可证数据是反映外贸运行动态的先行指标,有助于引导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外贸是大国经济成长的引擎,深刻影响国内消费、投资、物价和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运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正确研判外贸形势,分析外贸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实施更加灵活有效的贸易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可证数据领先于海关清关数据,是企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开展生产经营决策的提前反映,许可证发放数量、金额、价格和国别等数据信息的变动趋势,是研判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实施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许可证数据信息将引导国家创新工作模式、优化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调整经营方向、选择正确行业,从而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开创我国外贸工作的新局面。外贸是新兴大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影响国内消费、投资、物价和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运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40%左右,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15%左右,带动就业1亿人左右。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发展和模式调整期,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和外贸出口,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正确研判外贸形势,分析外贸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实施更加灵活协调有效的贸易政策,是科学合理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和前提。许可证数据领先于海关清关数据,是企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开展生产经营决策的提前反映,许可证发放数量、金额、价格和国别等数据信息的变动趋势,是研判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视角,是政府实施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是发挥贸易带动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参考。
(二)许可证管理是保护资源环境和产业安全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实现资源利用和贸易增长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既有石油、煤炭、天然气、化肥、钢材、铁矿砂、铜精矿、氧化铝等重要能源资源基础性产品,也有粮食、植物油、猪肉、奶制品等涉及国计民生的生活必需品,还包括两用物项、消耗臭氧层物质等涉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敏感商品。实行许可证管理,可以保障国内能源资源安全,确保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维护进出口经营秩序;可以提前发现进出口异动,为反对不正当竞争提供预警,为合法有效保护或救济国内弱势产业提供依据,有效应对国外产品可能对我国相关产业产生的冲击,保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监测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动态平衡和综合平衡情况,推动改变进出口不匹配现象,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化解外汇储备风险,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可以有效控制影响生态环境、人身健康等产品的进出口,保护消费者健康、生态环境,推动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履行国际条约或协定中所应承担的义务,提升我负责任大国形象。当前,我国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和行业,既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焦炭、钨、锑、锡、锌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性产品,也有粮食、甘草、植物油、猪肉、奶制品、锯材、重水等关系国计民生或生态环境的商品,以及机械机床设备、电子电气设备中国内相对脆弱、竞争力不强的机电产品,还包括两用物项、消耗臭氧层物质等涉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敏感商品。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可以保障国内能源资源安全,确保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遏制生产和出口的无序状态,实现资源利用和出口增长的协调发展;可以提前发现进口激增,为国内反对不正当竞争、对弱势产业实施合法有效的救济和保护提供信号,从而减轻国外强势产业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健康、生态环境,推动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可以正确履行国际公约和国际责任,提升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许可证管理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视角,有助于推进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其中进口规模居世界第二,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地位的提升,我面临的贸易摩擦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能否成功应对贸易摩擦关系到贸易强国进程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贸易摩擦最基本、最频繁的形式仍将集中在产业和商品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上。通过许可证手段,掌握受监控商品的进出口动态,实现预测预警,可以减少贸易摩擦;通过许可证管理,规范贸易秩序,可以避免抬价抢购、低价倾销和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的贸易现象,一定程度上化解我与国外的贸易摩擦。而利用许可证管理等国际规则进行自我保护,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水平和质量,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引导权和决定权,从而真正实现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纵观日美等国的成长历程,大国崛起势必改变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带来国际现有经贸利益调整,贸易摩擦将贯穿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其中进口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出口规模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我已经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地位的提升,我面临的贸易摩擦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能否成功应对贸易摩擦关系到贸易强国进程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贸易摩擦最基本、最频繁的形式仍将集中在产业和商品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上。通过许可证手段,收集受监控商品的进出口动态,实现预测预警,可以避免国外的反倾销指控和设限行为,减少贸易摩擦;通过许可证管理,规范贸易秩序,避免抬价抢购、低价倾销和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的贸易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我与国外的贸易摩擦。
三、大力提高许可证管理应对外贸转型的工作水平
积极贯彻实施《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发挥许可证管理在外贸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适应性、主动性、战略性转型。
(一)基础建设抓综合、综合抓
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贸易新政,在许可证管理方面,加快建设与外贸发展方式相适应的工作服务机制、贸易促进机制和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1.健全许可证管理制度规范
进一步明确配额许可证事务局(以下简称许可证局)的地位和职能。许可证局是受商务部委托,管理全国许可证发证机构及各种进出口商品许可证件的签发工作并监督检查的管理机构。继续做好《对外贸易法》和《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设。许可证局要牵头组织各发证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和颁布《进出口许可证财务管理制度》、《进出口许可证书管理规定》和《全国进出口许可证件签发管理工作应急保障预案》等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好《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工作规划》,形成贸易强国第一个五年中的切实行之有效的工作目标规划,为外贸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参与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商品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参与进出口许可证有关的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
2.优化许可证管理人才队伍
各级许可证管理签发机构要着眼于商务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干部人才的总体需求,以培养适应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用足用好人才强商工程这一平台,紧紧抓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培养好干部,锻炼好队伍,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适应许可证签发政策调整快、人员流动大和技术更新频繁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岗位准入标准,逐步加大综合管理、技术支持、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商品研究等方面的人力资源配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运用人员晋升、教育培训、考核奖励和岗位轮换等手段,逐步实行岗位管理,推行职务聘任制,完善公开选拔制度,加大干部轮岗锻炼力度,健全绩效考评机制,优化分配激励机制,形成符合商务事业发展要求和许可证系统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和成长机制。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明确学习目标,拓宽学习视野,加大培训投入,建立与部机关综合业务司局的定期信息交流和研究分析机制,确保许可证签发管理干部职工与商务事业同发展、同进步、不落伍。许可证局要切实承担起建设队伍的重任,按照各发证机构签发进出口许可证件的数量统筹考虑队伍和人员的建设,制订人力资源配制标准,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简高效、业务精湛的许可证管理干部队伍。
3.强化许可证管理组织建设
加强全国发证机构内部建设。许可证局要大力做好机构建设、技术建设、规范各项标准的建设,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指导各商务主管部门成立统一的许可证件打印和发放机构,建立统一规范的许可证管理技术平台,制定统一的全国许可证签发系统的技术标准,统一数据结构、代码标准、安全模式和数据传输格式,以技术标准的统一带动签发技术平台的统一,以签发技术平台的统一带动发证机构的统一,实现“一个窗口对外”,推行政务公开,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要以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节约资源、确保安全”的原则,构建“统一高效、运转灵活、方便快捷”的全国许可证管理系统,推广运用网上申领、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的许可证管理和签发模式,积极推进电子证书和无纸化通关,把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和签发部门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真正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要在进出口许可证联网核查系统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尽快构建包括自动进口许可证在内的电子数据与全国海关联网的通关核查系统,同时大力推进许可证件管理与签发系统和工商、税务、银行、质检等部门的互联互通,将所有的发证数据纳入海关联网核查系统,以便及时系统地跟踪和了解涉证货物进出口的有关信息,形成外贸运行的预警检测合力,为外贸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要推进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实现数据公开和资源共享,使领证企业在实现网上递交申请的同时,第一时间了解到本地外经贸动态信息、资料和数据,以及进出口商品的预警动态,延伸对社会和企业的服务,实现在本环节的对外贸易促进。同时,通过对网上政务流程的监控和网上投诉处理的有机结合,达到信息高度透明基础上的自我监督和全社会监督,健全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要紧密跟踪研究国际贸易无纸化进程,分步骤稳妥推进许可证无纸化进程,加快推进各类许可证件的网上申请、网上审核,逐步过渡到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电子签章、A4纸和异地打印,实现许可证申领属地化,为全面实现许可证电子化、无纸化做好准备。深化许可证管理作风建设。一方面,要找准定位,当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标准,增强依法依规行政能力,形成与政府、企业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要大兴学习之风。一是向文件学习。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同时要活学活用,用文件精神来指导具体工作。二是向实践学习。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及时准确把握商务形势发展变化,了解政策出台的效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制订新政策,使出台的政策真正对症下药。三是向兄弟部门学习,学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四是向兄弟省市学习,交流经验,沟通情况,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业务工作抓具体、具体抓
提高对外贸重要性、形势复杂性、任务艰巨性的认识,深刻理解加快外贸转型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做好许可证在外贸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服务和保障促进工作,在业务工作上抓具体、具体抓,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求实效。
1.做好许可证统计分析,监测外贸运行动态,通过建议引导促进贸易均衡。充分利用许可证签发管理机构作为进出口“信息第一线”、“信息中转站”、“数据分析站”的角色,对进出口进行更为精确、快速、有效的统计和监控,敏锐地捕捉进出口货物的贸易流向,为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提高对异常情况反映的灵敏度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好地对国内外资源进行宏观调配、对进出口贸易实行事前监管和对受伤害产业启动保障机制,预防外贸大起大落,使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得更有成效。特别是,通过预警监测,关注进出口两个走势,推动改变进出口不匹配现象,在促进出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建议增加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战略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动态平衡和综合平衡,减少贸易顺差,推进国际收支平衡,化解外汇储备风险,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2.做好涉证商品、政策、制度和形势调查研究,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建立许可证商品研究数据库。办好《商品要情》和《调研与参考》等研究平台,加强许可证管理和商务领域重点难点热点的关系研究的同时,加强重点和敏感商品专题调研工作,增强商品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造涉证数据分析精品。广泛借鉴物流联合会、海关综合分析系统等方面的经验,加强与有关商、协会的联系,编制许可证综合领先指数,逐步建立涵盖进出口需求预测指数、贸易条件先行指数、大宗产品综合指数、技术贸易综合指数等在内的许可证领先指数,发挥许可证数据在宏观决策中的作用。加强涉证贸易的相关研究。加强国际上许可证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形势的跟踪比较研究,提高许可证签发管理部门在外贸运行前瞻趋势分析、涉证商品行情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和地位;同时加强针对世界顶级的跨国公司或全球公司、世界级品牌、国际标准、国际规则的研究,力争国际规则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
充分调动系统力量,联手做好一些后危机时期事关商务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国内外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和建议引导,促进外贸稳定的同时,注重推进外贸结构调整。保持外贸发展速度,处理好质与量的管理,从促进出口由数量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严格控制产业过剩行业盲目新增产能,提高“两高一资”行业准入标准,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出口产品不断升级。一方面要做好四个优化:促进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打造若干个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级会展平台,培育若干个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若干个有一定规模的商品市场;促进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稳定传统优势产品贸易,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建设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以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为主的基地企业。鼓励低碳排放、节能环保产品贸易,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促进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在开拓更多外贸目标市场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种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促进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拓展贸易领域。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走出去"带动贸易,加大对边境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边境地区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四个转变”: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注重对外贸易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注重从国际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高进出口商品国际定价能力,注重从价格的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提高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参与能力,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更多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
2.加强许可证预警预测,保护资源环境产业安全,更好地应对贸易摩擦。进出口许可证件的管理和签发工作仍然是我国调控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各种关系、要素的重要手段,仍然具有维护国家安全或社会公共利益,有效保护国内资源或建立和发展国内特定产业,维护进出口经营秩序或平衡国际收支,履行已加入的国际条约、协定所应承担的义务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把维护进出口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在加强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做好预测预警工作,为采取贸易救济等措施提供基础性、前瞻性和预防性依据。进一步完善产业安全数据采集体系,依托产业安全分析平台、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做好决策支持和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工作。加强重点国别、重点产业的预警监测,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以及化工、机械制造等重点、敏感产品的监测,做好保护国家安全和濒临枯竭的自然资源工作。通过对一些重点、敏感商品实施WTO规则允许的自动进口许可证措施,防止化肥、氧化铝等商品的过量进口,有效应对国外产品可能对我相关产业产生的冲击,保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易制毒化学品、化学武器产品、核武原料及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积极履行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条约规定的义务。通过许可证管理规范贸易秩序,可避免抬价抢购、低价竞销、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的贸易现象,一定程度地化解与国外的贸易摩擦。进一步拓展工作空间,重视政府间早期预警数据交换,争取将许可证签发管理和数据交换作为双边混委会、联委会统计合作机制的新议题,积极推动建立双边敏感商品的预警和磋商机制,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确保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贸易增长的的协调发展。通过预测预警,推动建立“出口转内销机制”和“外贸熔断机制”,有效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确实保证贸易可持续发展。
2011年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外贸强国进程,我国外贸既处在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胸怀祖国、放眼全球、面向未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外贸发展方针,积极贯彻实施《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把握外贸发展规律,创新外贸发展理念,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破解外贸发展难题,加快许可证管理工作改革与提升,着力提高对涉证商品及机构的监管水平,着力提高许可证管理对贸易便利化的服务效益,着力提高许可证管理对贸易规范性的保障质量,着力提高许可证管理对外贸转型的促进成效,继续发挥外贸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努力推进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